感冒八大经方 倪师感冒八经方,一桂二麻葛根汤,麻杏石甘汤是四,五六大小青龙汤, 七八大小柴胡汤。⊙桂枝汤 桂枝汤证汗憎风,发热头痛肉酸痛 桂芍生姜各三两,枣十二枚二甘拥, 解肌还藉粥之功。 ⊙麻黄汤 麻黄汤证无汗用,怕冷发烧身疼痛, 一甘二桂三两麻,七十杏仁喘时用, 温覆藉粥勿缺功。 ⊙葛根汤 葛根汤证项强重,发热头痛汗不用,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 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麻杏石甘痰黄粘,咳嗽不止胃尚全, 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 须知禁桂为阳盛,喘汗全凭热势操 。 ⊙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身体痛,发烧怕冷口渴重, 喜喝冷水没胃口,咳有黄痰咳嗽重。 古为疫病今萨斯,重症肺炎禽流感。 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 枣枚十二杏五十,无汗烦而且躁方。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也身痛,无汗怕冷白痰壅, 没有胃口口不渴,与大青龙要分清。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 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若渴去夏取蒌根,三两加来功亦壮; 微利去麻加荛花,熬赤取如鸡子样; 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一枚功莫上; 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 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 ⊙大柴胡汤 小柴胡证加便秘,少阳阳明病合一, 大柴胡汤来上阵,和解攻里效倍奇, 八柴四枳五生姜,芩芍三分二大黄, 半夏半升十二枣,少阳实证下之良。 ⊙小柴胡汤 咽干目眩脑不清,胸胁苦满寒热憎, 心烦喜呕不欲食,手脚少阳八大症。 柴胡八两君药凭,枣十二枚夏半升, 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有奇能。 胸烦不呕除夏参,蒌实一枚应加煮。 若渴除夏加人参,合前四两五钱与, 蒌根清热且生津,再加四两功更钜。 腹中痛者除黄芩,芍加三两对君语。 胁下痞硬大枣除,牡蛎四两应生杵。 心下若悸尿不长,除芩加茯四两侣; 外有微热除人参,加桂三两汗休阻。 咳除参枣并生姜,加入干姜二两许, 五味半升法宜加,温肺散寒力莫御。 说明:如果药材质量很好,可接下面的剂量使用,如果感觉不怎么好或是很一般,可增加%或%。 用量是与药材的质量相联系的 第一:桂枝汤症---病人出现有汗,怕风吹,头痛,有点发烧,肌肉有些酸痛时,就可以服用它,如有咳嗽气喘时加些厚朴杏仁就可以了。 第二:麻黄汤症---病人出现极度怕冷,发烧,身体疼痛,完全无汗时,请立刻服用它。 第三:葛根汤症---中医的寒温之争在此,温病派认为伤寒家没有治温病方,所以只有他们的寒凉药物才可以治温病,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读通伤寒论导致的,而葛根汤就是经方中治疗温病的处方。 病人出现项强,头痛,发热,有汗或是无汗,喉咙痛时,就可以立刻服用它,尤其小孩子几乎都是葛根汤症,因为小孩好动成性,在身体出汗发热时得到的感冒,因此就出现病得自温热,这就是葛根汤症了。 第四:麻杏石甘汤症---病人咳嗽不止,痰出黄粘,胃口尚好时,可以吃此方。 第五:大青龙汤症---病人出现怕冷,无汗,发烧,咳嗽重,咳出黄痰,身体痛,口渴重,喜喝冷水,没有胃口时,就吃大青龙汤,这就是SARS与禽流感的主要症状。 记载治疗方法,肺炎高热,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桂枣姜。黄金比例,麻黄6钱 杏仁2钱 石膏4钱,其它看身体重量。 第六:小青龙汤症---病人有怕冷,无汗,发烧,咳嗽重,出白痰,无渴,身体痛,没有胃口时,就可以用它了。 第七:小柴胡汤症---病人忽冷忽热,加上呕心,胸胁苦满时,请服用此方,还有女子月经期来时正好得了感冒,就喝此药,如有咳嗽气喘时加些厚朴杏仁就可以了。 第八:大柴胡汤症---如果病人出现便秘,又有忽冷忽热,胸胁苦满时,兼有发烧此时请用大柴胡汤 ![]() ![]() ![]() ![]() ![]() ![]() ![]() 今天由于这个病毒,明天又出现新的病毒,后天又来什么病毒?谁也无法预测,更谈不上预防。 中医怎么样? 这类由外感引发的疾病,真正的中医师手到擒来。 别的不说,单说伤寒杂病论的表证7方统统概之: 第一方麻黄汤用于以寒邪为主的表证,疗效之快之好,一般一剂,多则两剂。 第二方桂枝汤用于以风邪为主的表证,一般二剂速愈。 第三方葛根汤用于时邪为主的表证,疗效之快之好令人惊叹。各种各样的流感,别管是那种类型的病毒统统挡在体表,不准入内。 第四方大青龙汤用于外有寒里有热又称寒包火的表证,胜似任何抗生素。 第五方小青龙汤用于外寒加内寒的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尤其是让西医沒着的难治性疾病,屡建奇功。 第六方麻杏石甘汤用于各种各样的肺炎,尤其是小儿科病毒性肺炎。30多年前笔者从一家县级医院调到市级医院,碰上小儿科六例肺炎,均在3至6剂治癒出院。 第7方小柴胡汤用途更广,各种各样的流感迁延几天,加上失治误治,久久不愈,专为这类流感而设。 以上7方是医圣张仲景留下来的经典圣方。 这7个外感表证处方,涵盖了所有的流感,如果正确运用,药费低,疗效好,那来的一个感冒就死人? 张仲景就是在流感横行,那时称为疫病的年代,家族一二百人死于疫病的十有六七的危难之际写下的名著伤寒杂病论。 可惜的是千年之后,悲剧总是重演。谁之过?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焦燥身疼痛,饮流肿胀四肢讨。 (三)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甘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六君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翅赤小豆汤:麻黄连翅赤小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趐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桨。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特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本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逮乐。 (八)麻黄升麻汤:麻黄升桂芍姜汤: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调阳。 被弃之不用的良方----大青龙汤仲景书中对于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共有三条: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暂且不论38条的“太阳中风”与39条的“伤寒”是否错简,也不论清初喻昌“三纲学说”提出的“伤寒六经中,又以太阳一经为大纲;而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风伤卫用桂枝汤,寒伤营用麻黄汤,风寒两伤营卫用大青龙汤”的观点。38条有两层意思:一是列出大青龙汤的适应症: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具备以上证候即可用大青龙汤;二是提出大青龙汤的禁忌症: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瞤。此条条文清晰明了,世人关注此条也最多,但对《伤寒论》39条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大青龙汤的关注就明显少了。 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讲得非常精彩,其中讲大青龙汤证时,提到两个案例,一个是服大青龙汤汗出后再服而大汗亡阳的,另一个是下水后受寒,不汗出而烦躁典型的大青龙汤证。这两个案例都很特别,令人读后多年仍记忆犹新。他认为大青龙汤是经方中发汗最为峻猛的,稍有偏差则可能过汗亡阳,令人心有余悸,不敢使用,如案例一;我们平时临床中很少碰到这么典型的大青龙汤证,如38条中提到的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因而使用大青龙汤的机会几乎没有。 陆渊雷先生是民国时期中医泰斗级人物,著有《伤寒论今释》和《金匮要略今释》,影响巨大,是公认的伤寒派大师。陆渊雷先生认为大青龙汤适应症有五:发热、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即在38条基础上再加上“口渴”,认为需具备以上五症才能运用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有这么可怕吗?稍有差池就过汗亡阳? 大青龙汤适应症这么窄吗?非要同时具备发热、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五症才能用? 大青龙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炙甘草、生姜、大枣共七个药组成,可以看成是由发汗解表的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和宣肺利水的越婢汤(麻黄、石膏、炙甘草、生姜、大枣)合方而成。大青龙汤中麻黄用量达6两,是经方中麻黄使用量最大的(越婢汤中麻黄用量也是6两)。 1.关于大青龙汤过汗亡阳问题 中药发汗力大不大,除看发汗药用量以外,还要看其配伍、服法等。大青龙汤中麻黄、桂枝辛温发汗解表,量大则发汗力强。石膏性寒,既清里热,又可制约麻桂的发汗力。因此,如果希望增强发汗解表力度,则加大麻桂用量,减小石膏用量;如想控制发汗力度,可减少麻桂用量或加大石膏剂量。麻黄配伍苍术、薏仁等利水药,亦可控制发汗而使水湿从小便出。北京中医医院许公岩教授创“苍麻丸”(苍术、麻黄、苏梗、莱菔子),认为如果苍术与麻黄等量使用则发大汗,苍术2倍于麻黄则发小汗,苍术3倍于麻黄则有较强的利尿作用,见尿量增多,如果苍术4、5倍于麻黄,无明显之汗利作用,而湿邪却能自化。 此外,仲景用大青龙汤是要“温覆取汗”的,即吃药后要盖被子捂汗,得汗后即“止后服”。服大青龙汤后如果不“温覆取汗”,发汗力会大打折扣。如桂双喜跟师冯世纶教授时谈到:“笔者有幸侍诊冯世纶老师,在临床中他多次提及:方证对应应用大青龙汤时,方中麻黄用量虽然多达10克、18克,如服药后不覆被取汗,亦不能汗出;小儿外感应用大青龙汤,方药用成人量,每服四分之一量,每隔3~4小时服药1次,皆须温覆,总以汗出为度,无汗出则更进,汗出则停。”(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1月3日) 2.大青龙汤非要同时具备发热、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五症才能用吗?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所谓溢饮,是指“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溢饮的治疗可用大青龙汤,也可用小青龙汤。其中溢饮夹热用大青龙汤,溢饮夹寒用小青龙汤。 39条是讲大青龙汤治疗水气病的。身体肢体浮肿,水饮泛滥于肌肤腠理之间,因此“脉浮缓,身不疼,但重”,用大青龙汤“发之”,“发之”即发散、发汗之意,使水气从表解。“无少阴证者”,即没有“脉微细,但欲寐”的少阴心肾阳衰表现。本条大意是说,只要没有少阴证,对肢体沉重浮肿的溢饮证,是可以用大青龙汤来发散水气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必出现恶寒、发热、口渴、烦躁等症。 笔者浅见,用大青龙汤治疗外寒内热(即寒包火)时,具备表郁而内有热症即可用。表郁最大特点是无汗,不一定出现恶寒、发热、身疼痛。内有热症可以是咽干、咽痛、口干、口渴、思冷、烦躁、舌红苔黄津少、脉洪数等,不必全部具备,有一二症即可。用大青龙汤治疗溢饮(也可看作是太阳湿郁)时,需具备外不汗出,内有热症,如口干、舌红等。临床用药可通过药物配伍来调节麻黄的发汗和利水功能。因个体差异较大,加上大青龙汤发汗力大,故应分次频服,见汗即止后服为好。 下录二则济南费维光先生大青龙汤医案: 1.患者丛×萍,女,三十岁,在自来水站工作,与笔者曾住过同楼隔壁。1989年阴历除夕,忽敲笔者之门,自言发热39℃,而且明日初一加班(工作人员愿意在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加班,可得到优厚补助)。诊之,舌红苔白,脉大而数,不恶寒,不自汗,无食欲,四肢无力,与大青龙汤,一剂而愈。次日正月初一,病未再发。 温馨提示:本公众号文章旨在学术探讨与交流,不建议患者直接使用,如需使用应咨询医生为好。 被弃之不用的良方----大青龙汤仲景书中对于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共有三条: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暂且不论38条的“太阳中风”与39条的“伤寒”是否错简,也不论清初喻昌“三纲学说”提出的“伤寒六经中,又以太阳一经为大纲;而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风伤卫用桂枝汤,寒伤营用麻黄汤,风寒两伤营卫用大青龙汤”的观点。38条有两层意思:一是列出大青龙汤的适应症: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具备以上证候即可用大青龙汤;二是提出大青龙汤的禁忌症: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瞤。此条条文清晰明了,世人关注此条也最多,但对《伤寒论》39条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大青龙汤的关注就明显少了。 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讲得非常精彩,其中讲大青龙汤证时,提到两个案例,一个是服大青龙汤汗出后再服而大汗亡阳的,另一个是下水后受寒,不汗出而烦躁典型的大青龙汤证。这两个案例都很特别,令人读后多年仍记忆犹新。他认为大青龙汤是经方中发汗最为峻猛的,稍有偏差则可能过汗亡阳,令人心有余悸,不敢使用,如案例一;我们平时临床中很少碰到这么典型的大青龙汤证,如38条中提到的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因而使用大青龙汤的机会几乎没有。 陆渊雷先生是民国时期中医泰斗级人物,著有《伤寒论今释》和《金匮要略今释》,影响巨大,是公认的伤寒派大师。陆渊雷先生认为大青龙汤适应症有五:发热、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即在38条基础上再加上“口渴”,认为需具备以上五症才能运用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有这么可怕吗?稍有差池就过汗亡阳? 大青龙汤适应症这么窄吗?非要同时具备发热、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五症才能用? 大青龙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炙甘草、生姜、大枣共七个药组成,可以看成是由发汗解表的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和宣肺利水的越婢汤(麻黄、石膏、炙甘草、生姜、大枣)合方而成。大青龙汤中麻黄用量达6两,是经方中麻黄使用量最大的(越婢汤中麻黄用量也是6两)。 1.关于大青龙汤过汗亡阳问题 中药发汗力大不大,除看发汗药用量以外,还要看其配伍、服法等。大青龙汤中麻黄、桂枝辛温发汗解表,量大则发汗力强。石膏性寒,既清里热,又可制约麻桂的发汗力。因此,如果希望增强发汗解表力度,则加大麻桂用量,减小石膏用量;如想控制发汗力度,可减少麻桂用量或加大石膏剂量。麻黄配伍苍术、薏仁等利水药,亦可控制发汗而使水湿从小便出。北京中医医院许公岩教授创“苍麻丸”(苍术、麻黄、苏梗、莱菔子),认为如果苍术与麻黄等量使用则发大汗,苍术2倍于麻黄则发小汗,苍术3倍于麻黄则有较强的利尿作用,见尿量增多,如果苍术4、5倍于麻黄,无明显之汗利作用,而湿邪却能自化。 此外,仲景用大青龙汤是要“温覆取汗”的,即吃药后要盖被子捂汗,得汗后即“止后服”。服大青龙汤后如果不“温覆取汗”,发汗力会大打折扣。如桂双喜跟师冯世纶教授时谈到:“笔者有幸侍诊冯世纶老师,在临床中他多次提及:方证对应应用大青龙汤时,方中麻黄用量虽然多达10克、18克,如服药后不覆被取汗,亦不能汗出;小儿外感应用大青龙汤,方药用成人量,每服四分之一量,每隔3~4小时服药1次,皆须温覆,总以汗出为度,无汗出则更进,汗出则停。”(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1月3日) 2.大青龙汤非要同时具备发热、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五症才能用吗?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所谓溢饮,是指“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溢饮的治疗可用大青龙汤,也可用小青龙汤。其中溢饮夹热用大青龙汤,溢饮夹寒用小青龙汤。 39条是讲大青龙汤治疗水气病的。身体肢体浮肿,水饮泛滥于肌肤腠理之间,因此“脉浮缓,身不疼,但重”,用大青龙汤“发之”,“发之”即发散、发汗之意,使水气从表解。“无少阴证者”,即没有“脉微细,但欲寐”的少阴心肾阳衰表现。本条大意是说,只要没有少阴证,对肢体沉重浮肿的溢饮证,是可以用大青龙汤来发散水气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必出现恶寒、发热、口渴、烦躁等症。 笔者浅见,用大青龙汤治疗外寒内热(即寒包火)时,具备表郁而内有热症即可用。表郁最大特点是无汗,不一定出现恶寒、发热、身疼痛。内有热症可以是咽干、咽痛、口干、口渴、思冷、烦躁、舌红苔黄津少、脉洪数等,不必全部具备,有一二症即可。用大青龙汤治疗溢饮(也可看作是太阳湿郁)时,需具备外不汗出,内有热症,如口干、舌红等。临床用药可通过药物配伍来调节麻黄的发汗和利水功能。因个体差异较大,加上大青龙汤发汗力大,故应分次频服,见汗即止后服为好。 下录二则济南费维光先生大青龙汤医案: 1.患者丛×萍,女,三十岁,在自来水站工作,与笔者曾住过同楼隔壁。1989年阴历除夕,忽敲笔者之门,自言发热39℃,而且明日初一加班(工作人员愿意在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加班,可得到优厚补助)。诊之,舌红苔白,脉大而数,不恶寒,不自汗,无食欲,四肢无力,与大青龙汤,一剂而愈。次日正月初一,病未再发。 2.患者张×田之妻王××,50岁,患感冒,1989年11月25日经吕姓友人介绍求治。患者发热38 .5℃,平素身体健康,舌红苔微黄,脉浮数,不恶寒,不自汗,恶心,无食欲。与大青龙汤三剂。后知一剂热退,二剂食欲出,三剂痊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