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汉朝时期的音乐艺术形式多种多样,音乐表现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汉朝的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 当时汉朝的音乐受到了汉朝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汉朝音乐特点。在汉代的漫长音乐发展进程中,音乐的审美观念也在逐渐的发生变化。 最初汉朝的人们都崇尚典雅音乐,直到后来雅乐进行了变革。不仅仅是汉代在整个中国古代的乐舞,一般都就分为雅乐和俗乐这两种。 一、知音者乐而 悲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雅乐”是统治者在祭祀、朝贺、册封所使用的音乐,“俗乐”则是古代民间乐舞的称呼。 ![]() 在汉朝时期盛大的典礼上,一般都是使用雅乐,但是后来社会中的许多人士也致力将俗乐逐渐融入到雅乐之中,人们对俗乐的欣赏标准也进行了重新的定义,最终在音乐的欣赏与创作之中,形成了以“悲”为美的音乐! 在汉代以前,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更是被赋予了深奥的内涵。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也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音乐上大融合的时代。 ![]() 与此同时,这个时期佛教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中国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佛教音乐体系,此外相继提出了一些新的音乐理论,为后来的音乐文化发展奠定了扎实有力的基础。 在那时,儒家音乐理论是认为,音乐应该是朝廷帝王为了教化大臣以及社会中的百姓所创作的。所以那时候的音乐“哀而不伤”,其不过分快乐,也不过分悲伤。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也诞生了许多悲伤的音乐和诗歌。 ![]() 或许这些创作者并非经历过音乐或诗歌中所描述的这些场景,他们不能有真切的悲伤感情。 那些因听到了悲伤的音乐而感动的痛哭流涕的人,也未必经历过悲伤的事情,但是这些“悲乐”却能带动其他们内心的那种悲伤的情绪,所以这也是当时悲乐的影响作用之一吧。 如今“以悲为美”已经是中国音乐审美的一大特征之一了,像我们所熟知的古琴、古筝、二胡等这些弦乐器,就十分擅长演奏悲伤的乐曲。 ![]() 而正是这些乐器的出现,也为中国的音乐中“以悲为美”的审美观念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在古代社会中,从祭祀、典礼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乐舞无处不在,它们充斥在人们的身边。 而楚乐在汉朝时期十分盛行,楚乐的盛行更是推动了汉朝音乐的发展。楚歌语言比较清新活泼,句式有长有短,一般在句式末尾都带托腔,使整个楚乐音色婉转绵长,既能低声慢唱,也能引吭高歌。 ![]() 到了汉朝时期,汉代的舞蹈还继承了楚国舞蹈的特点,并且在当时还加入了西域元素。 到了汉武帝时期,他还设立专门管理文化艺术的乐府机构,乐府机构规模也逐渐扩大。乐府的官员除了乐府丞相之外,还设立了乐府总监等职位。 到了汉成帝时期,乐府的工作人员已经到达到了千人之多。并且汉武帝还在成立了专门负责音乐的组织,这些人会定期举办音乐表演。 这一举措使得当时的汉代音乐从宫廷最终流向了民间,使得朝廷的雅乐与民间的俗乐相互碰撞,相互交流。 ![]() 由此可见,汉朝时期的乐舞发展十分迅猛。汉代人在音乐欣赏中所表现的“以悲为美”的音乐美学思想十分值得我们去探究! 汉朝时期随着经济的不断繁荣和人口的大量增长,社会中的劳动力发展不断提高,使得汉代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 形成了同样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不仅仅是在经济上,汉朝的政治、科技、文化、乐舞都经历了繁荣的发展。 ![]() 但是到了汉朝后期,在皇室官僚的统治之下,社会生活水平逐渐落后,人民遭遇着种种的不幸,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来越低。 对于刚刚经历过“文景之治”的老百姓来说,到了汉武帝时期百姓手中的钱财越来越少,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 所以汉武帝时期虽然“表面”上建立了赫赫战功,但是百姓的生活确实十分的艰苦。生活不下去的老百姓纷纷起义,于是在汉朝时期全国各地都处于动荡的状态中。而汉武帝处理的方式却十分的简单粗暴,他派朝中的大军“绞杀”百姓。 ![]() 但是当时已经连温饱都不能解决的,两汉时期,老百姓吃的一种饼可以充饥但是却难以消化,而当时的黄豆和大米也是贫民阶层才能够吃到,所以这时候的老百姓们早就已经不在乎生死了。 于是,汉武帝又重新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压迫百姓的地方官员,如果这个地方发生了农民起义的情况,那么这些官员会因此丢失他们的性命。 确实在一段时间内,这个做法使得农民起义的数量减少了,但是“副作用”却很大。 ![]()
所以,当时汉代的文人学者看到了汉朝社会动荡的局势、人民的艰苦生活,内心感到十分悲痛。 于是这些文人也逐渐接受并赞扬悲音如美的深审美观念。汉朝后期背音如美的美学音乐观念,不仅是汉代音乐观念的主流思想,也是当时汉朝社会阶层统治的结果。 ![]() 三、管弦发颤音,曲度清且悲事已至此,汉代那些手无寸铁的人们只能选择通过“悲音”,将自己的命运和抱负全部都反映在音乐之中,所以每当人们听到“悲音声”想起,他们的内心都会感到一阵的孤寂与悲凉。 所以汉代的音乐既有壮怀激烈的气息,又有悲伤凄凉的伤感,而这都是汉代音乐思想的体现,这对后代音乐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不可言喻的影响。 当时汉代的文人学者看到了汉朝社会动荡的局势、人民的艰苦生活,内心感到十分悲痛。 ![]() 于是,这些文人也逐渐接受并赞扬悲音如美的深审美观念。汉朝后期背音如美的美学音乐观念,不仅是汉代音乐观念的主流思想,也是当时汉朝社会阶层统治的结果。 汉代那些手无寸铁的人们通过悲音将自己的命运和抱负反映在音乐之中,每当人们听到悲音声想起,他们的内心都会感到一阵的孤寂与悲凉。 所以汉代的音乐既有壮怀激烈的气息,又有悲伤凄凉的伤感,而这都是汉代音乐思想的体现,这对后代音乐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不可言喻的影响。 ![]() 而《汉宫秋月》作为汉代的悲曲代表,作为如今的中国名曲,他表达了当时汉朝时期宫女的哀怨悲愁,表达了宫女生活在皇宫内的一种无可奈何,寂静清冷的生命意境。 这首悲乐十分细致的刻画了古代宫女在面对秋夜明月时内心的无限惆怅之情,也流露出他们作为女子对爱情的强烈渴望之情。 这些被困在皇宫中的女子,她们不能够出宫看望自己的亲人,只能在每天晚上月亮出现的时候,看着月亮思念皇宫之外的亲人。 ![]() 《汉宫秋月》这首曲子曲调缓慢,旋律凄婉,更表达了当时的宫女对自己命运的悲惨与感伤。 《汉宫秋月》作为中国古代的十大名曲之一,他的乐曲历史并不复杂,乐曲表达的主题却十分的具体。 这首曲子唤起了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古代那些压迫宫女不幸遭遇的同情,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词曲的音韵古朴雅正,哀婉缠绵,更加体现了汉代“以悲音为美”的思想。 ![]() 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在汉朝建立之前,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经历过了战争带给他们的不幸遭遇,所以到了汉朝时期,人们对自身命运的探索与努力,都是人们对人生命运的反思。 在这个反思的过程中,产生出了“悲”的情感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人们通过“悲”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慨与叹息,此刻“悲”就好像是人们对自己情感的认知,是人们对情感世界的探索与发掘。 而这种认识不是单单通过一些诗文就可以体现的,这需要人们自己去感受去体会。 ![]() 结语汉代人在对悲乐的实践与欣赏中,都体现都处处体现着“以悲为美”的音乐美学思想。 在人们心中音乐不仅可以有欢乐之情,也可以有悲伤之情。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王褒等人都是“悲音”美学的代表人物。 到了东汉时期,人们依然崇尚这种“以悲为美”的思想观念,东汉时期的人们对悲音文化也有着共同的欣赏标准。 ![]() 在这些标准之下,两汉的音乐既有壮志昂扬,又有悲壮慷慨的情感,但这些都是汉代人审美意识和观念的具体表现,也是人类情感的输出形式。 由此可见,“以悲为美”是当时东汉时代人们欣赏音乐之美的共同标准,而这种“以悲为美”的音乐审美理念,甚至影响到了帝王朝廷、黎明百姓,所以“以悲为美”的思想是具有统一性和普遍性的。 ![]() 而这种思想在汉朝末年达到了高潮,不管是在汉朝的音乐中,还是在汉朝的文学作品中,“以悲为美”的思想观念变得逐渐广泛。 参考文献 《洞箫赋》 《论衡自 纪篇》 《书虚篇》 《超奇篇》 《盛世悲音:汉代文人的生命感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