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近自然,聊聊山水画中的隐逸情怀

 欢 喜 2023-02-03 发布于上海


隐士的出现和黄老思想有关。所谓黄老思想,就是由黄帝和老子提出的思想体系,倡导无为而治,通过修身养性,达到自律的目的。文人群体中有一批人对当官没有兴趣,为了躲避名利,住在山林之中。陶弘景、陶渊明、竹林七贤、竹溪六逸等个人或群体成为读书人的榜样,他们的故事千古流传。

受文人思想影响,画家在创作中越来越重视作品的文学性。这种特征,也可以理解为作品意境,用技巧把画中景色与画家感情融为一体。高山平湖,密林草庐,渔舟晚归,一派清幽深远美景。从画中可以感受到静,可以感受到平和,可以感受到真实。这是元代画家王蒙描绘的隐居生活,他在画中流露出不争不抢的态度。他的画郁然深秀,显示出内心的从容平和。

王蒙 山水册页

隐居山水间,不能少了丛林古树。项圣谟画了一幅《松风幽篁》,表现隐士的生活环境有多么惬意。实际上,很多隐士的生活状况都不太好,忍饥挨饿、衣食不周。就连陶渊明也说过,“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既然这么苦,为什么还要坚持隐居呢?那是因为古人在乎个人修养,经过困苦磨砺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为了赞美隐士的品格,项圣谟用松树、竹子构成画面主体。松树,象征了坚强不屈;竹子,象征了正直高尚。通过自然环境,暗喻隐士的道德品质,提升了作品意境。尤其是把一组主题相近的作品拿到一起看,更容易发现其中的深意。

项圣谟 松风幽篁

明代有个叫谢时臣的画家,他喜欢按照富民的需求进行创作。市场上需要什么风格的作品,他就画什么作品。同时代的画家对他评价一般,后世画家很少提到他的作品。谢时臣能力强,技法高妙,却不被认可,他遭遇令人深思。

他也画过有关隐士生活的作品,不过还是有人说他的风格粗糙。仔细看《行旅图》就会发现,谢时臣描绘的画面悖于世人对隐士的普遍看法。哪怕他再厉害,也不会被理解接受。他的无奈也能说明,未必所有亲近自然的行为,都能和隐士生活挂上关系。

谢时臣 行旅图

如果说,谢时臣的画作像“反面教材”,那么叶恒的《溪山草堂》就是描绘隐逸题材的范本。他在画中呈现的静谧,契合隐士的内在气质。无论是构图还是笔墨,都让人感受到闲适自在。看过这样的作品,就能感受到隐士内心的快乐。

用绘画作品表现人生观、价值观,让山水画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越来越丰富,成为国画艺术中的重要门类。明白了这一点,就理解为什么有人可以画中看到人生,看到命运,看到未来。

叶恒 溪山草堂

遗憾的是,当优秀的创作方法被广泛传播后,被不爱思考的画家运用后,成为桎梏限制了山水画的发展。比如这幅《溪山草堂》在构图上,显得有些刻意为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