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用百练:修辞、句式专练12题

 一中大语文 2023-02-03 发布于福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八月的乡村,雨水时不时就来一场,艳阳抽空普照头顶。风调雨顺的天气,是庄稼人的欢喜,五谷庄稼的最爱。走进自家的田里,最先看到的是一行一行长得翠绿茁盛的辣椒秧,织成绿毯,远远扯向天边。秧子上坠满了一根挨一根的辣子,青锥般的直畅顺溜,羊角似的弯曲有致。尤其是红辣子穿得一袭火色,在长菱形的密叶间,煞是点睛醒目。而更叫人垂涎三尺的是那一股独特的生椒香,也以挡不住的诱惑,迫不及待地窜进鼻孔。蓦地,满脑子关于辣子的记忆,一下子就从时光里浮现出来。
爱吃辣子的父亲,也是种植辣子的好把式。每年二月二一过,地里就早早施了肥。三月深耕,整地打畦,趁着春阳旺天,下进种子,敷上薄膜,灌一次饱水。没几天,银光闪亮的大棚里,就长出一簇簇淡绿的辣椒苗子。到了四月,泥土酥软,地气渐升,清明节送来一场好雨。辣子苗长到了一高时,起苗移栽,大水漫灌。五月除草培土,六月施肥复灌。七月辣子开花了,清亮亮,一树银星,珍珠般地洒在枝叶间。八月间,喝够了水肥的辣子苗,铆足劲头,一阵猛长。十几天时间,辣子条就密实地挂满了枝杈。大个子的青辣子,足足接近半尺;小个头的青辣子,也不甘示弱,抓住条枝,使劲朝下引体伸展。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使用了比喻、比拟、夸张的修辞,描写了田里的辣椒秧的生机勃勃、整齐有序、一望无际。
B.第②句使用了比喻、对偶、对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辣子的种类很多,外形也各不相同。
C.第③句使用了比拟的修辞,赋予香气以人的特征,使读者可想见生椒香的诱人、活泼,颇有情趣。
D.第④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写了辣子花的颜色、形态等,展现了作者对辣子开花进而结果的期待。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整地打畦,三月趁着春阳旺天深耕,下进种子,薄膜敷上,灌一次饱水。”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月下,遥想那小船,南湖的船,静静的船。那时这轮明月也照着湖边的绿柳,那时的夜色也如今夜动人。那只是一艘游船,想来也很普通,南湖上的人们想必不会在意它。可就是这样一艘朴素的小船,在南湖的水面上,掀起了汹涌的波涛。
这是一艘红船,这是一艘鲜亮的红船。红色的火焰撕开黑暗的口子,让时间打上黎明前真理的徽记。能有什么船比它更有意义?它在无边的黑暗里,载着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向着神圣的目标起航,经过百年的战火纷飞,抵达了胜利的港湾。而今,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雄姿行驶在康庄航线上。
3.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B.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C.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D.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遥想南湖那静静的小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这里原是水蓝的世界,从水上看来,无论多磅礴多厚重的山势都浮泛在空碧的波上,石根磐柢所托,不过是一汪透明。山为水而开颜,水为风而改态,风景便活泼起来了。
文静如湖的吐露港,风软波柔,一片潋滟的蓝光,与其说是海的女儿,不如看作湖的表妹。港上的岛屿、半岛、长堤、渡轮,都像是她的佩饰。入夜后,更亮起渔火与曳长如链的橘色雾灯。这样明艳惹眼的水美人,朝暮供奉之不足,我能够私有吗?当然不可能。不过堤内的船湾淡水湖,千顷的纯碧放得下整个九龙半岛,水面谧无帆樯,似乎鸥鹭都不敢狎近,在我私心深处倒有点视为禁区,不希望别人鲁莽闯入。幸好她远在边陲,美名尚未远播,所以还没有怎么招引游人。台湾朋友来港,只要天色晴美,我总是带去惊艳一番。一上了那六千的长堤,外面的海色尚未饫足,一回头更讶异这里面的湖光,竟然另辟出一个清明的世界。左顾右盼的朋友,总不免猛然吸一口气,叹道:想不到香港还有这样的景色!于是一股优越感油然从我的心底升起。谁教他那样低估了香港呢,这猝不及防的一记美之奇袭,正是对他的薄惩。
5.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设问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水影响了山,风吹动了水,风景便形成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祈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
7.文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 比拟 反语                       B.比喻 夸张 比拟
C.排比 夸张 反语                       D.比拟 比喻 排比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是当境者也感受到的一种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易错总结
1.对常见修辞手法不够熟悉,导致判断错误。必须掌握至少九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对每种手法的概念必须清楚了解。
2.只单纯罗列术语、套语,没有具体分析。有的考生只会答生动形象。生动形象是所有修辞手法都具有的,所以必须结合具体情景分析每种手法的特性,不能泛泛而答。
3.缺乏语境意识,没有结合上下文分析语段。无论侧重什么,选用什么句式,都要注意与整个文段的语意、重点一致,与上下文协调一致。
4.分析效果的角度单一,缺少多角度的分析。表达效果应考虑成分位置的变化,句式的变化,语序的变化,用词的变化,修辞的变化,上下文衔接等,这样才能符合要求。
专练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昨夜夜凉如水,我的栀子花又一次如期而至,在端午前夕翩翩而来!轻风送来阵阵清香,深吸一口气,五脏六腑瞬时都舒服得叹了口气,沉醉于其中!便是最名贵的香水,又怎可比拟这大自然最天然纯净的香氛?日本陶笛大师宗次郎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故乡的原风景》,栀子花就是我记忆里的原风景啊!
五月的江南水乡,草长莺飞。细细长长的深巷里,青砖黑瓦马头墙斜挑的一角,总是映衬着碧水般的青天;油光锃亮的青石板路面,有渔夫挑着鱼鹰船遗落下的一串串水渍。邻家阿婆养着一株成精的白栀子,树高足有两米多,庞大的树冠越过半人高的围墙,给奶奶的小四合院也平添了一道风景。每逢端午前后,成百上千的花儿齐齐开放,整条巷子都弥漫在栀子花的清香里。每个清晨,搬把椅子坐在花荫下读书,醉在花香里,也有庄周梦蝶的迷幻:不知道是栀子花变成了自己,还是自己变成了栀子花?
1.拟人能将事物人格化,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要分析。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花开了,栀子花香弥漫整条巷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我们的自然启蒙中,万物为人所有、万物为人所用的实利主义,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代人:只要可以吃的动物,皆入锅上桌;只要可以锯板的树木,都出山进市;只要可以饮用的甘泉,都截流灌瓶。人把自己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主宰它们的生命。殊不知,我们只是自然界的物种之一,人的智慧应用于守护生命而非杀夺生命。在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的生命与它们相依存。无论我们在社会中如何尊贵,我们都需要敬畏自然。在自然中,我们需要学会卑微地自处。
我们不要麻木地活着。麻木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麻木让我们不再敬畏生命,让我们失去对自然的敏锐直觉。而经常到原野中去,沐浴自然的光辉,敏锐的直觉也会慢慢恢复。当鹭鸟兴奋地在枝头起舞,当细雨窣窣在眼前低吟,当蛙鸣蝉噪沉睡于霜露,当绯红翠绿诉说着凋谢,我们见此,心中会慢慢翻涌起原始情愫的白色浪花,会由衷发出生命是多么可贵的感慨。我们会知道,我们所经历的挫折和倦怠,实际上是那么微不足道,在自然中,我们能感知到生命的宽阔。
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艺术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生机活力和沉寂凋零写得形神毕现。
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人在面对自然时直觉的纯粹和情绪的激荡。
C.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全面地展现自然事物的各种情态,又增添语言的魅力。
D.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从视听角度写出了动物的状态和植物的情态,特点鲜明。
4.有人认为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我们在自然中能感知到生命的宽阔”更好,你是否赞同?请阐明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比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感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我浮想联翩,瞬间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快乐地在纸上奔跑。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5.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这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的声音,如金声玉振,又如黄钟大吕,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要与蝙蝠和盲鱼对话,实在显得矫情;但是,我直盯盯地看着它们,确也心事沉沉。论安逸,是它们。躲在这么个洞子里,连风暴雨雪也没挨到一次,一代又一代,繁衍至今。人类自从与它们揖别,闯出洞口,真无一日安宁。凶猛的野兽被一个个征服了,不少伙伴却成了野兽,千万年来征战不息。在这个洞中已经能够燃起火炬,在洞外却常有人把火炬踩灭,把寥廓的天地变成一个黑洞,长年累月无路可寻。无数的奇迹被创造出来,机巧的罪恶也骇人听闻。宏大的世界常常变成一个孤岛,喧腾的人生有时比洞中还要冷清。
洞中有一石幔,上嵌珊瑚、贝壳、海螺化石无数,据测定,几亿年前,这儿曾是海底。对这堵石幔来说,人类的来到、离去、重返,确实只是一瞬而已。
温软的手指触摸着坚硬的化石,易逝的生命叩问着无穷的历史。理所当然,几万年前的祖先也触摸过它,发出过疑问。我的疑问,与他们相差无几:我们从何处来到这里?又从这里走向何处?
7.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这个洞中已经能够燃起火炬,有人却把寥廓的天地弄黑,长年累月无路可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九龙山郁郁蓊蓊的山林里,毛竹有的是。砍一棵来,破竹,剖条,截短,将一头削尖,穿过腌肉的一端,缠绕成环。有了这翠绿的竹环,肉就可以挂架熏烤了。经过一个月烟熏的腊肉,虽然外表看起来黑漆漆、硬邦邦,似块烧焦的柴,吃起来却如经霜的岁月一般,有嚼劲,耐回味。
待到除夕日,几瓢井水入锅,柴灶烧起,把熏肉丢进沸水里,煮他个熏香满屋,直到水枯肉烂。什么作料都不用放,捞起,切片,装盘,一碗大道至简的九龙山年菜便上了桌。胭红里夹着透明,咬一口,瘦的柔韧筋道,肥的入口即化,直吃得齿颊生香,再就上自酿的水酒,丰年的滋味便在农家人的口中咀嚼,在喉间涤荡。剩在锅里的煮肉汤也不浪费,丢几块滚刀切的白萝卜进去,撒几朵翠翠的葱花,又是一大碗鲜美的萝卜汤。
若是年节里待客,最经典的自然是冬笋炒熏肉。冬笋与熏肉,一个吸收了大地精华,一个收纳了人间烟火,两者在锅内喜相逢,顿时鲜香四起、脆柔共舞,犹如这亲朋好友相逢一堂,顿时话题四起、笑声共舞。冬笋炒腊肉,吃的就是这山里的鲜,山里的乡土味,还有山里人的淳朴与好客。
9.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写成“吃的就是山里的乡土味、鲜和山里人的淳朴与好客”,你认为哪个表达效果更好?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搬来山屋,已非一朝一夕,渐渐爱了它的幽静。傍山人家,是颇有情趣的。
阳春三月,微微煦暖的天气,使你干什么都感到几分慵倦;再加整天的忙碌,到晚上你不会疲惫得像一只晒腻了太阳的猫么?打打舒身都嫌烦,一头栽到床上,就蜷伏着昏昏入睡了。熟睡中,梦味儿都是淡淡的。寅卯时分,你的梦境不是忽然透出了一丝绿莹莹的微光么,像东风吹过经冬的衰草似的,展眼就青到了天边。恍恍惚惚的,屋前屋后有一片啾唧哳哳的闹声,像是竹乐嘈杂,像是姑娘们吵嘴,又像一群活泼泼的孩子在乱唱;兀的不知怎么一来,哪里“吱呦”一响,你就醒了。立刻听到了满山满谷的鸟叫。你睁开了眼,不远处窗帘后的一缕明亮,给了你一个透底的清醒。(    )一切带来的是个满心的欢笑啊。那时你还能躺在床上么?跳下床来打开窗子,那窗外笑着的阳光一扑就扑了你个满怀,清冽甘甜的空气一下子就沁入了你的心脾。那阳光洒下一屋的愉快,你自己不是都几乎笑了么?那山上一抹嫩绿的颜色,使你深深地吸一口气,清爽是透到脚底的。瞧着那窗外的一丛迎春花,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
1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摹出梦境之神奇,突出了梦中情境变幻之快。
B.第②句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清晨山中鸟叫声音的清脆、热闹,情趣盎然。
C.第③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阳光的明媚可爱、朝气蓬勃写得神态毕现,富有表现力。
D.第④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对山中无限春光的喜爱之情,情感表达真挚。
12.文中括号内的句子,选用下面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因。
第一种:左边,传来石工们边凿石边说话的声音,呜呜噜噜;右边,传来一匹马上山的马蹄声,得得得。
第二种:靠左边一点,石工们在叮咚的凿石声中,说着呜呜噜噜的话;稍偏右边,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上了山去。

参考答案
1 ①本句将五脏六腑人格化,表现吸入清香后的感受,十分生动。②“舒服得叹了口气”,将人的感受与动作赋予五脏六腑,形象地写出花香带给人的感受是由内而外的;“沉醉”将人的状态赋予五脏六腑,表现了沉浸于花香而久久不愿醒来的美好感受,突出花香之绵长。
2 原文多用修饰词,“成百上千”写花的数量多,“齐齐”写花开的时间一致,从视觉角度突出花开得热烈;先写“整条巷子”,强调花香的范围之广及花香之浓郁,更能突出对栀子花的喜爱之情。
3. D
解析 视觉角度用了借代,用绯红翠绿代花和叶子;听觉角度未用借代。
4. 不赞同。①将“自然”提前,起到强调作用,与文段所写主要对象吻合。②原句句式更简洁,同时与第一段最后一句形成照应,文段前后联系更紧密。
5. D
解析 例句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听觉(雨声)转化成感觉(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感)A项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B烟笼寒水月笼沙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笼寒水笼沙C项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丝竹代指音乐。D项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笛声的听觉转换成落梅花的视觉。
6. ①强调的内容不同:改句用的是“如……又如……又如……”,内容显得笼统;原句用三个“有时”,强调雨声的不同表现,原句语言表述更准确。
②运用的句式不同:改句是长句,“声音”的定语冗长、拖沓;原句是短句,句式活泼,节奏感强,原句更能生动形象地突出雨声轻重缓急的变化。
7. D
解析 例句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温柔的手指与坚硬的化石对比。A项比喻,本体,喻体飞花轻”“丝雨细,将抽象化为具体。B项夸张,将瀑布夸大为银河。C项比喻,如春蚕直至吐尽丝,如同蜡泪直至燃尽。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D项对比,昔繁荣,宫女满殿;今荒凉,惟鹧鸪飞。
8. ①原句中把“在洞中”和“在洞外”对火炬的行为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人类一些做法的野蛮。②原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寥廓的天地”比作“黑洞”,更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类的征战给世界带来的黑暗。③原句更符合本文书面语的语体风格,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加和谐。(意思对即可)
9. ①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②用“烧焦的柴”比喻腊肉的外表,用“经霜的岁月”比喻腊肉的味道。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腊肉虽然外表又黑又硬,但吃起来耐咀嚼,令人回味无穷。
10. 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①从逻辑上看,原句由实入虚,符合原文吃冬笋炒腊肉感觉的逻辑;改句则由虚到实再到虚,不符合原文吃冬笋炒腊肉感觉的逻辑。②从句式上看,原句采用短句,和原文的语言特点一致;改句采用长句,和原文的语言特点不一致。
11. D
解析 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原文瞧着那窗外的一丛迎春花,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没有表现你自己迎春花的相似点,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表达的是观赏迎春花时产生的联想和想象,是对感觉的描绘,不是比喻。
12. (示例一)选用第二种。理由:(1)有更加生动恰当的描写,更能体现事物特点,表达效果更好;(2)句式灵活,表达随性,符合人物恬然的心境;(3)表述偏口语化,亲切生动,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一致。(示例二)选用第一种。理由:(1)句子对称精练;(2)采用倒装句式,突出事物的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