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王丹老师原创 檄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文体,有着独特的魅力。有人认为岳飞的《满江红》就是对宋高宗赵构的一篇檄文,是一篇战斗的檄文,是英雄血泪的凝结。那什么是檄文,檄文的又源起何处呢? 从《文心雕龙》、《文选》、《文章源起》到《唐文粹》、《宋文鉴》,直至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等书中,皆将“檄”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来研究。《文心雕龙》以“原道” “宗经”为旨,认为檄文的源流是《春秋》,属笔类,“国之大事,惟戎与祭,事出非常,故次诏策。”而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则认为檄文的起源为《尚书》,“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对于檄文的起源存有争议。古籍馆现有元、明、清多部《文心雕龙》抄本,可资查阅。 ![]() 《春秋》和《尚书》皆有记言和记事,正如《文史通义》所论,《尚书》中有杂入《春秋》之文,但其记言与记事又有所侧重,更重要的是在记言和记事的叙述特点上,是不同的。 笔者认为檄文起源更偏于《春秋》,其原因如下: 其一,《文心雕龙》认为檄文起源于誓辞,《文心雕龙·檄移第二十》曰:“昔有虞始戒于国,夏后初誓于军,殷誓军门之外,周将交刃而誓之。就《禹誓》、《汤誓》、《泰誓》三篇誓辞来看,都是有警示晓谕的特征,都是与军事密切相关的文体,显然檄文的起源就与诏策是不同的,并不是普通的诏告之文,而是要事出非常,主要应用在军事上,这与《春秋正义序》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春秋》大旨,正是符合。 ![]() 从广义上的檄文来看,虽然也有非军事应用的檄文,如用以征吏的檄文,如《后汉书》载:“毛义奉檄动颜。”但从檄文本源的誓辞,《文心雕龙》曰:“祭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令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及檄文形式的文辞《文心雕龙》曰:“张仪檄楚,收以尽二,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檄文都是源于《春秋》之旨,以军事应用为主。 其二,《春秋》与《尚书》在笔法上是不同的,《文心雕龙·宗经》曰:“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檄文的特点正符合《春秋》的笔法。 《文心雕龙》曰:“虽本国信,实参兵诈。”,又曰“露板以宣众,不可使义隐。”这里似乎是矛盾的,实际正是确切指明了檄文的特点,因为檄文是要通谕天下百姓,即《禹誓》曰:“济济有众,咸听朕言。”《一切经音义十》曰:“檄书者……晓慰百姓之书也。”檄文必须要观辞立晓,让天下人明白,但又因为是战争应用的文体,《文心雕龙》曰:“谲诡以驰旨,炜烨以腾说。”内隐微旨,而文辞通达,正是与《春秋》的笔法相同,属于能读懂,但实有隐晦之义,不同于《尚书》的辞诡理畅。 其三,檄文以兵争之文,必须文辞急迈,相比之其它文体如诏告,则有言辞切事,据事必争的特点,其中或用典故,或审之时势,更具有鼓动性,语辞上简明易懂,而内容上要一针见血,打中敌人要害,这就与《春秋》的“一字为褒贬。”相同。 其四,檄文激发民众的战斗性,决定其必有赏罚之体势,有是非之观点,《一切经音义十》曰:“檄书者,所以罪青当伐者也。又陈彼之恶,说此之德,晓慰百姓之书也。”《史记·殷本纪第三》中《汤誓》曰:“今夏多罪,天命殛之…..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史记·周本纪第四》中《太誓》曰:“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文选》中的《陈孔璋为袁绍檄豫州》曰:“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与《春秋左氏正义·春秋序》曰:“五曰惩恶而劝善。”的春秋大义是相符合的。 ![]() 其五 檄文有详略先后,主要表现为夸大己方之占据道义上的优势,而鼓舞人心,对己方之短处,则不写,或婉写,如《左传》里《晋侯使吕相绝秦》对晋国的不合道义之处加以掩饰,不提及秦国输粟给晋国,而晋国却不救济秦国等事,《史记》记载的管仲亦隐瞒齐桓公为私怨攻楚的实情,与《春秋》为尊者讳的传统相一致。 檄文这一文体,因其功用的特殊性,使其具有与其它文体,诰策奏议等的不同的独特之处。前人学者的一些观点争议是值得商榷。 首先在文体分类上,清代的学者是认为檄是以上告下的文体,如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写道:“檄令皆谕下之辞,韩退之《鳄鱼文》,檄令类也,故悉附之。”而曾国藩在《经史百家杂钞》里把檄文归于诏令类(上告下者),但从檄文的内容形式来看,檄文并非全是以上告下的,与诏诰是不同的,按檄文的形式,从上下等级来论,大约分成三类。 其一有君命在身的官员撰写檄文,来警示告谕下属或讨伐,通谕天下。此种檄文是有王命在身,可以说是以上告下,如钟会被姜维守剑阁拒之,于是写移檄《檄蜀文》,其文先颂扬魏国君主,后写道:“是以命授六师,龚行天罚。” 这样的檄文确是属于以上告下之文。 其二但还有一类檄文,写作背景是天子已无力控制国事,由权臣当政,或改朝换代,而各地诸侯及文臣武将,发起檄文,以约合伐逆,同辅大政。其特点是并没有君王的命令,即是以下告上,因无上命,如《后汉书·隗嚣传》中《隗嚣移檄告郡国》,其历史背景孝平皇帝已死,王莽代汉建新,隗嚣为联合各地州牧、郡国等来讨伐王莽,其檄文以下告上,再如《文选》之《为袁绍檄豫州》,陈琳将曹操与赵高,董卓相比,他是打出大臣之道的旗号,即所谓的清君侧,这也不是有实际的王命,亦以下告上,非以上告下。 其三,同辈相告,如《史记·张仪列传》:“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双方皆为相,无上下等分。曾国藩在《经史百家杂钞》中把移文归入同辈相告者一类,而檄移在《文心雕龙》来看,逆党用檄,顺命资移,……小异而体义大同。 ![]() 因此,笔者认为檄文并不仅仅是以上告下的文体,而是据不同的对象应用时有不同的指向,着重于文势和气脉的雄壮,辞气刚健,要在理论言辞上产生压倒敌方的优势,而非一定要以等级论之。 另外,在《古文辞类纂》中,姚鼐把韩退之的《鳄鱼文》放到檄文类,这是不妥的,《鳄鱼文》与檄文的特点并不符合,混淆了檄文与诰令等的区别, 其次,从檄文内容的历史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到檄文体现出中国的历史长河里意识形态演化问题,从而考究从檄文文体的独特之处。 檄文必须叙事切中要点,产生鼓动性,而要点则来源于檄文体现当时主流的政治人文思想。 正如《文心雕龙》所言:“必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此其要也。”“故兵出须有名,振此威风,暴彼昏乱。” 先秦时期的檄文,从夏代的《禹誓》、商代的《汤誓》、周代的《太誓》,可以发现天道的观念成为讨伐暴君独夫的依据,《汤誓》曰:“……致天之罚。”《太誓》曰:“……共行天罚。”《尚书·甘誓正义》曰:“天子用兵,称恭行天罚。”通过檄文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哲学观念,往往是天有人的意志,天是在君主之上,君主要受到天道的约束,君主的行为要符合天道的要求,正如郑振铎指出的君主是有祭祀天的人,天有异兆,历代君主都要责己慰民一下。从先秦到唐宋,都是如此。而讨罪起兵的人,必然以天为依据。但夏代的《禹誓》尚简朴,多宣训本众子民,未及敌人,而到了商代,则在天道之外,加上德行为号召,“夏德若兹,今朕必往。”来指责敌人,至周代,更进一步,把先祖之乐等罪告示天下,都是针对本地子民的风俗,并按当时的社会理念来宣示,起到一针见血,一字褒贬的鼓动性和文章的气势之盛。 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虽已无法真正的控制天下,仍有尊位,如管仲隐齐桓公的私怨伐楚时,其文辞以昭王南征不复,包茅不贡,王祭不具等几条来责难楚王,《文心雕龙》曰:“管仲吕相;奉辞先路,详其意义,即今之檄文。”吕相绝秦要点则以秦国背恩忘情,扰晋之边境,因秦攻晋在先,这条亦是实情,但背恩忘情,晋国也是一样,但管仲和吕相的理都占有力的一方,无不体现着诸侯纷争时期的礼崩乐坏,天道之不行,而更依据君主的权威和各割据方的实力来撰写檄文。 到秦末时,楚汉相争,由于秦朝的大一统,秦始皇的一系列的建设统一政体的行为,重新树立了君主的权威,《史记》中刘邦数项羽之罪杀秦降王子婴,单独列了一条。虽秦暴虐,但由于君主之制度统一在当时还是有一定民望的,刘邦抓住当时的社会舆论要点以打击项羽。 《文心雕龙》曰:“隗嚣之檄亡新,布其三逆,文不雕饰,而辞切事明,陇右文士,得檄之体矣。”东汉之时的檄文则已吸收了前代这类文辞的要点,已成具体的文体形式。在内容的取材,政治性的偏向,及辞采气势方面,都已成熟。以此文而言,也属于以下告上一类的檄文,站在当时被王莽新朝的利益受损的一方,来指责新朝,亦有一些不实之论。 到了三国时期,著名的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刘勰认为其文:“虽奸阉携养,章密太甚,发邱摸金,诬过其虐。”而《三国志》则提出曹操不解为何罪及其父祖?陈琳谢罪。 笔者认为,这个评价是因为东汉末乱,宦官专权,陈琳此举是为了引起仇视宦官的人来联合打击曹操,而非无意而为。且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可见又是汉代的大一统,使得君王这个旗号还是有一定的号召力的。而陈琳无法以君主之命除操,只能代袁绍来数落曹操为赵高、董卓之流,因为当时讨伐董卓为天下之共识,所以陈琳只能以清君侧为名来指责曹操。 待到唐朝,骆宾王的《代李敬业讨武氏檄》这篇文采华茂,气势非常,用典属切的绝佳文章中,开篇的所谓“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杀姊屠兄,弑君鸩母。”前者为宫闱内事、弑君之事,全无凭据,因而武则天皆不在意,而当她读到这句:“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才动以颜色,这正是因为此句具有极大的动人心处,有先帝之命,就是君王的号召,就是以上告下,且有实据,这些受爵禄的顾命大臣皆有感动,何况先帝尸骨未寒, 更以细节打动民心,这证明檄文并非全是夸张之词,就便是夸张之处,也须有公众皆知的某些事实为基础,再杂以权术,才能起到作用。 综上所述,檄文中的要点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社会主流政治人文理念,由此可见檄文之明赏罚、据事切、定褒贬、角权谋、算强弱、指天时、审人事,皆是其文体的内在核心性的要求,在此基础之上,其文辞争切,诡气盛厉辞,刚健体势,事昭理辨,辞断果毅,成为其文章之文采表现。 从对檄文的源流的考辨,及檄文文体在政治和历史背景下,由于其用途的独特性所具有的文体特点的研究,对文学史上的文体研究发展,及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政治、历史和哲学观念,都是极其重要的。檄文文体的研究对古代的应用文体的研究也有可借鉴之处。 讀原版國學古籍,品中華五千年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