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内胆汁淤积的发生,多与这8种情况有关!

 将臣gfl0l09u7e 2023-02-03 发布于陕西

肝内胆汁淤积症(IHC)由涉及肝实质细胞和/或肝内胆管的疾病引起,进一步又可分为小叶内(肝实质细胞和转运分子疾病)和小叶外(肝内胆管疾病)胆汁淤积。

肝内胆汁淤积可单独出现,也可与肝实质损害共存,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胆汁酸转运排泄障碍可能与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肽(NTCP)表达下调、毛细胆管转运蛋白表达改变、毛细胆管水通道通透性减弱、毛细胆管和肝内胆管功能障碍或阻塞、胆酸代谢异常等有关。

引起IHC的原因较多,任何引起肝细胞和胆管细胞损害的因素均可导致IHC的发生,常见的都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1.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

PBC过去称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以肝脏小胆管为主要靶器官的慢性进展性自身免疫性胆汁淤积性疾病,女性发病多见,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常为阳性。

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普遍认为是由于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性个体,从而引起肝内小胆管特异性损伤,自身反应性T细胞、B细胞增多,胆管细胞特异性凋亡等多种免疫反应。

可表现为皮肤、巩膜、黏膜等部位黄染,伴粪色变浅。多出现于病程较长或发现时病情较晚期的患者,提示肝内胆管破坏严重,预后不佳。

2.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PSC是一种以特发性肝内外胆管炎症及胆管纤维化改变导致多灶性胆管狭窄、慢性胆汁淤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PSC是遗传、环境、免疫、胆汁酸代谢及肠道菌群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所致。

PSC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多无症状,部分患者体检或因IBD进行肝功能筛查时诊断PSC。约50%患者表现为间断右上腹疼痛、黄疸、瘙痒、乏力、发热和体质量下降。黄疸呈波动性、反复发作,可伴有中低热或高热及寒战。

3.药物性IHC

药物性胆汁淤积是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急性肝衰竭和停药的主要原因。30~60%的DILI患者表现为胆汁淤积的损伤模式。

血清生化学特征为ALP≥2倍ULN且R值≤2,临床表现为黄疸和瘙痒,组织学以毛细胆管型胆汁淤积为特征。雌激素和雄激素为代表性药物。

4.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

ICP是妊娠期特有的一种肝病形式,表现为瘙痒和血清胆汁酸升高,通常发生于妊娠中后期和/或妊娠晚期,分娩后可迅速消退。ICP病因十分复杂,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雌激素水平及环境等因素相关。

我国2020年纳入12200名孕妇进行研究,发现ICP的总发病率为6.06%,母亲年龄(<25或≥35岁)、体质量不足、孕期体质量增加不足、受教育程度低、多产和双胎/多胎妊娠为ICP的危险因素。

此外孕前有肝胆疾病病史、既往有ICP病史或ICP家族史者也是高风险人群。

5.儿童胆汁淤积

常见病因包括感染,如巨细胞病毒(CMW)感染、弓形虫感染、风疹、疱疹和梅毒,新生儿静脉营养、α1-AT缺乏、Zellweger综合征、Citirn缺乏所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胆汁黏稠综合征、肝内胆管发育不良、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等。

6.遗传性胆汁淤积

遗传代谢相关胆汁淤积,如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FIC)、Alagille综合征、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BRIC)等均可导致胆汁淤积。

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FIC)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别由ATP8B1(又称FIC‑1型)、ABCB11(又称FIC-2型)、ABCB4(又称FIC‑3型)、TJP2、NR1H4、MYO5B和USP53等基因变异导致。各型FIC均以黄疸(部分伴瘙痒)为常见表现,同一基因变异可表现为轻重不一的疾病谱。

其他系统性遗传病如镰状细胞病是由于镰状细胞阻塞血管和红细胞寿命缩短所致影响肝胆系统(肝脏、胆囊、胆管),也会表现为IHC或镰状细胞肝病。

7.全胃肠外营养(TPN)

相关胆汁淤积长期应用TPN的患者有可能发生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在婴儿中的发病率远高于成人,在低出生体质量的早产儿中尤其常见,发病随着TPN持续时间增加而增加。

已知的高危因素包括早产、短肠综合征、缺乏肠道喂养、肠道菌群紊乱、胆道结石生成性增加及胆管梗阻、合并中心静脉导管感染、营养缺乏和过度热量摄入等。此外肠外营养中脂肪酸组成、维生素E浓度和植物甾醇也是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发展的关键介质。

8.酒精性肝病(ALD)

IHC是重症ALD的一个显著特征,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气球样膨胀相关的毛细胆管阻塞、肝细胞胆汁形成和运输受损、小胆管胆汁淤积、通过小管转运蛋白的胆汁分泌缺陷和/或胆汁流量减少、合并败血症等相关。

酒精性肝损伤及酒精性肝病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饮酒量、饮酒年限、乙醇(酒精)饮料品种、饮酒方式、性别、种族、肥胖、肝炎病毒感染、遗传因素、营养状况等。

图片
END

参考文献:

[1]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21,14(06):401-412.

[2]陈小青,王迎春.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病因与治疗[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8,21(02):163-165.

[3]宿砚明,张宗明.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断和治疗[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1):1210-1214.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婴儿胆汁淤积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22,60(10):990-997.

[5]中华医学会等.药物性肝损伤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10):868-875.

[6]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脂肪性肝病专家委员会.酒精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年更新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8,34(05):939-946.

[7]贺晶,杨慧霞,段涛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2015)[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10):1575-1578.

声明:本文为医会宝编辑部整理,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应用。

致:读者朋友
为了不让大家错过医会宝
每个工作日18:10推送的医学知识和前沿资讯
下面来教大家如何第一时间接收到我们的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