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侵华日军地图与日军滇西战略分析

 张洪清 2023-02-04 发布于北京
[摘要]2003~2006年陆续在云南省曲靖市、昆明市发现了侵华日军绘制的云南地形图。这些地图印证了日军滇缅战场的战略设想,进占滇西后,再进攻滇中、滇东北,直至最后一举攻占当时的四川重庆和成都。日军的滇西战略是滇缅印战略的一部分,通过云南进攻重庆是日军滇西战略的延伸。通过云南侵华日军地图,进一步证明了这一战略的存在。
  [关键词]云南,侵华日军地图,滇缅印战场,滇西战略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6-0047-04
  
  与抗日战争有关的地图,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不少,其中有一些直接与日军的军事行动有关。这类图,有些系过去不为人识的民间旧藏的发掘,还有些应是日本旧货市场的回流。本文就收集到的日军绘制的云南地方军用地形图与日军进攻滇西战略相结合,探讨日军从滇西进攻中国的目的。
  
  一、侵华日军地图的发现及分析
  
  2003、2004年在云南省曲靖市,2006年在云南省昆明市及四川成都分别发现了侵华日军绘制的进攻云南地形图。这些地图分别被地方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所收藏。
  (一)曲靖侵华日军地图的发现、特征及分析
  2003年底,在云南省曲靖市发现14张侵华日军地图。14张地图中,最大的长59厘米、宽47厘米,最小的长55厘米、宽38.5厘米,左上角均有一个“秘”字,制图比例为5万分之一尺。与普通地图不同,这些地图是以标高线来表示海拔,上面详细注明了图示地方的山川、河流等地形。其中一张编号为1125号的地图,右上角文字为“云南省曲靖县”、上端中部大字为“潦浒镇”、左上角右侧为“中华民国二十五年测图三十年九月制版”、左侧为“昭和十八年三月复制”、左下角右侧为“军事委员会军令部陆地测量总局”、左侧为“波集团司令部写真印刷班”、右下角为一行以“备考真高”开头的日文。其余13张地图大致与此相似,分别是陆良县、宜良县、平彝县、师宗县、马龙县、路南县、泸西县、罗平县、沾益县等9县的天生关、黄泥河等13个区域地形图。
  曲靖在历史上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战略地位重要,东与贵州、广西毗邻,西与昆明接壤,南连文山、红河,北与昭通、贵州毕节相连,是云南连接内陆的重要陆路通道,素有“滇黔锁钥”“入滇门户”“云南咽喉”之称。这些地图说明日军曾经策划过进攻滇东北的战略计划。
  2004年在曲靖又陆续发现了一些侵华日军地图,与前述地图大致类似,是西畴县、马关县、麻栗坡县等处的区域地形图。其中,麻栗坡县位于云南东南大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县境东北部与富宁、广南两县接壤,北部与西畴县相邻,西南部与马关县毗连,东南部与越南的同文、安明、官坝、渭川、黄树皮、河江五县一市接壤,国境线长277公里,县城距州府80公里,距省会昆明450公里,距越南首都河内市380公里,是云南省通往河内及东南亚地区最直,里程最短的陆路通道,为云南省重要的通商口岸。这些地图也印证了日军进占滇西后,再进攻滇东北、滇东南直至整个云南的计划。
  曲靖侵华日军地图出现后,据研究二战时期中、缅、印战区历史的专家分析:“地图是真的地图。地图边缘的字体、时间没有什么可怀疑”,“地图上出现的'波集团军司令部’可能是师团集团的统称”,“按照当时日军部队番号设置情况看,这些地图当时的使用者,从级别上看都是高于师团编制的军事单位。”
  (二)昆明侵华日军地图的发现、特征及分析
  2006年6月在昆明发现4张侵华日军地图。其中3份分别为昆明宜良县可保村地图、寻甸县王家庄地图、嵩明县杨林地图。这些地图上标明为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测绘,三十年(1941年)四月制版,而日本于昭和十八年(1943年)三月复制。地图为村庄图,反映当时日本对入侵云南所做的准备工作极为细致和完善。
  地图上的宜良县、嵩明县、寻甸县都属昆明的近郊县,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如宜良县位于云南省中部,距省会昆明55公里,东邻陆良、石林县,北与马龙、嵩明接壤,西连呈贡、澄江县和昆明官渡区,南接弥勒、华宁县。交通便捷,四通八达,是昆明通往滇东南的交通要塞和商品聚散地。嵩明地处滇中腹地,踞牛栏江、盘龙江、南盘江“三江之源”,为云南省北部的交通枢纽,县城距昆明43公里。这些地图再次印证了日军进占滇西后,再进攻滇东北、昆明直至整个云南,最后一举攻占当时的四川重庆和成都。
  (三)成都侵华日军地图的出现、特征及分析
  2006年2月,成都市档案馆首次对外公布了由侵华日军印制的21张军事地图,其中18张地图为日军预备攻占四川而详细绘制,包括内江、乐山、峨眉等四川省31个县市的地图。这些地图是首次发现的日军预攻占四川的作战军事地图。据成都市档案局副局长张学文介绍:“令人惊奇的是,地图所绘的情形与当今卫星所拍地形90%吻合,虽未曾使用,但至今仍有军事价值。”图中详细标注了地形地貌的标高、等高、植被覆盖、河流桥梁位置、城镇位置等情况,甚至“连村庄、独立院落都看得一清二楚”,属军队高级司令部、骑兵、机械化部队实施战役作战使用。地图同样印证了日军从滇西、滇东进攻重庆、成都的战略意图。
  曲靖、昆明和成都侵华日军地图的发现,表面看似乎没有联系,只是日军准备进攻当地的军用地图。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们和日军的太平洋战略、中缅印战略联系起来,就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日军在向缅甸进攻、向滇西进攻的过程中,还积极筹划着从中国西南向重庆、成都进攻的战略意图。众所周知,地图的测绘、调制、制版、印刷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过程。没有长期的情报搜集积累,细致的兵要地志调查和大规模军事活动的准备,绝不可能在短期内把云南一些重要地区的详细地图复制出来。
  首先,云南发现的这些侵华日军地图肯定是用于军事用途,它的出版时间、出版标记、图幅范围都可以证明。从“秘”字也可以看出这批地图的重要性,它们是当年日军侵华的铁证,不仅百米以上的山坡或建筑物在图上均有明确标记,就是散落的村庄、独居的农舍、山间小道、平地小沟渠及其通向何处等也无一不在标注之列。地图上还绘有明显的等高线。从中可以看出,其对侵略中国野心昭然若揭,它们的发现,对研究抗日战争史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其次,这样大比例尺的军用地图只能是提供给战役使用。
  第三,说明早在滇西抗战时,日本人就对云南的资源、文化、兵要地志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了解,充分证明了日本为侵华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企图实现吞并中国的目的。
  
  二、侵华日军地图与日军滇西战略的联系
  
  云南侵华日军地图表明,日军侵华速战速决的图谋破产后,即将战略方针改为对中国的持久围困,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切断中国的国际通道,构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以迫使蒋介石政府屈 服。云南滇西地区就是日军切断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从西南包围并进攻中国的要地。
  1942年初,日军突破缅甸防线后,乘胜向中国西南部滇西进犯。1942年5月3日,日军侵占滇西边境重镇畹町,接着又相继进占芒市、龙陵,5日推进到怒江惠通桥西侧。中国军队11集团军司令宋希濂奉命将祥云的1军736师赶调到怒江前线阻击日军,经过激战,将日军过江部队赶回西岸。5月10日,日军又占领腾冲,这样日军基本完成了对滇西地区的占领。接着日军多次轰炸保山,趁势扩大战果,确立积极向昆明进攻的姿态。
  日军侵入滇西,打到了中国的背面,使中国腹背受敌,陷中国于东西两面挨打的境地,这对中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云南曲靖地区号称“滇东北门户”,是西南边疆进入中原的重要通道,历史上通过滇东北进攻中原的事例也不少。所以,日军进占滇西后,绘制进攻滇中、滇东北地区的军事地图,积极准备进攻云南,进而向四川发动进攻,这是当时日军的战略构想。台湾军史著作也论及于此,《国民革命战史抗日御侮》一书中说:“就国军之全盘战略言,原日军入侵中国之一般作战方向,大致自东徂西。今若缅甸为日军攻陷,则不仅滇缅路被切断,使国军与联军之联络受阻,且物资之补给陷入困难,而日军且可由此向中国西南国境入侵,收夹击之效,更使国军陷于腹背受敌之窘境。”日本发动侵缅战争,其意图固然是为了打击英军,封锁中国,但从西线对中国施加军事压力,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目的。日本大本营“关于缅甸作战的陆海军作战协定”中规定:“缅甸作战之目的,在于击破缅甸之敌,占领并确保其要域,同时强化对中国之压力。”按照这一方针,日本参谋本部后来在作战指导中突出强调,入缅作战重点打击歼灭中国军队,“以此作为解决中国事变的转机”,侵缅战争得手后,日本曾酝酿过进攻西安的50号计划和进攻四川的51号计划(后改称“五号作战计划”),要“利用大东亚战争的成果”,“歼灭该方面中国抗战军的主体”,“使重庆政权屈服崩溃或分裂”后因太平洋战场失利,这一计划未得实施。当仰光失陷后,蒋介石曾担心日本从越南向云南进攻。他说:“今仰光沦陷,全部战局顿改旧观,敌或将乘我军入缅之隙,由越南袭我云南。苟此举得手,滇省告急,大局将不堪设想。”从这里可以看出,蒋氏对滇边防务与全局之关系何等看重。因此,集中大量兵力于滇缅战场,迎击和抵御入侵之日军,绝对保障西南后方的安全,就成了中国存亡生死攸关的严重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和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坚决主张在怒江设防。5月下旬,11集团军各部陆续开赴怒江东岸布防,勉强制止了滇缅路上一溃千里的状况。这样倚仗怒江天险,中日双方形成持续两年隔江对峙的局面。在这种态势下日军企图突破怒江,进攻保山,进而夺取昆明。在中国军队的顽强抗击下,日军被迫退回怒江西岸防守。
  1943年2月,针对滇缅防御,日本陆军新作战计划下达,这就是《昭和18年度帝国陆军西南方面作战指导计划》。在这个计划里,日军把云南怒江以西占领地也纳入了其需要确保的要地。日军这一时期严格奉行日本陆军新作战计划下达的“确保并稳定西南要地,迅速加强战备,主动地随时随地彻底粉碎敌人的进攻企图,借以摧毁敌人的战斗意志”战略计划,力图稳定滇西地区的统治,以配合其全盘侵略战争的进行。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对日本侵略军进行了缅北、滇西反攻作战,随着战情的发展,1944年9月,驻马尼拉的日军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在美军即将反攻菲律宾的巨大压力下,决定改变缅甸的作战指导方针:过去缅甸方面军最重要的任务是切断中印公路,现在改为减轻这一任务,准许放弃缅甸中部和北部;并把扶持缅甸政府、对印措施等政略上的要求放在第二位;而要求缅甸方面军从马来西亚、泰国等南方圈的防卫方面考虑,确保缅甸南部重要地区,使之成为南方圈北翼的支撑点,把这种战略性的任务放在第一位。还有,要求把缅甸南部防卫的重点放在临海正面;北面的作战要具有持久战的性质。由于太平洋方面的战争局势,日军不仅不能增加缅甸方面的兵力,还要为确保法属印度支那、泰国、马来亚等方面的防卫,甚至还可能从缅甸、滇西方面抽调兵力,这增加了防卫滇西方面的难度。为贯彻持久战的性质,日军在滇西利用险峻的自然条件,设置据点、构筑工事,顽固抵抗。
  由于日军兵力不足以及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反攻作战能力的提高,日军在这一时期进攻云南的战略意图难以贯彻,入滇日军最终走向失败。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发起滇西反攻作战,9月7日远征军第11集团军第8军攻克松山;9月14日远征军第20集团军历时45天收复滕冲;11月3日,第ll集团军光复龙陵;11月20日,第11集团军攻克象达、光复芒市;12月1日远征军又收复遮放。1945年1月20日,畹町光复,22日远征军在畹町举行升旗仪式,庆祝滇西抗战胜利。缅北、滇西反攻作战历时17个月,在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下,挺进2400余公里,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解放缅甸领土8万余平方公里,大小城镇50余座,基本歼灭日军第18、第56师团。重创其他3个师团,共毙伤日军4.8万余人,俘600余人,缴获步枪1.1万余支、火炮160门、坦克12辆、汽车600余辆。
  日军占领缅北、滇西,最终使滇缅成为日军南下战略的重要部分,为日军贯彻摧毁南部缅甸的敌空军基地,保证马来方面作战军的侧背安全;击溃驻缅甸的英蒋联军,加强对中国和印度的压力的战略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是,日军对缅北、滇西的侵略,也为它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中国滇西反攻战的胜利,使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的西南消除了威胁,也使盟军打通了东亚和南亚的联系,在亚洲战场形成了对日军合围反攻的态势,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覆灭。
  
  责任编辑:吴丹

论文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 2010年第8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