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建忠老师解读东垣(42)——枳实导滞丸(下)

 了然3z5ctoaa2w 2023-02-04 发布于广西

2023.2.4

百日筑基第七十二天

[鉴别]辛开苦降与利湿清热

两治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治疗病证的病位不同。即辛开苦降法治疗的病证,病位主要是在心下,而利湿清热法治疗的病证,病位主要是在脐腹部。

心下通常指“心窝口”,也就是上腹部的正中间,脐腹部主要指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从脏腑的角度,心下往往对应的是,而脐腹部通常对应的是

[解析]升清与降浊

李东垣治疗劳倦伤多用是升清法,治疗饮食伤多用降浊法。补中益气汤的加减例方,主要体现升清;而枳术丸加减例方,主要体现降浊。

临床上,升清与降浊,二者不可偏废。我们需要格外注意的是选择治法,以及判断治疗时机。我们面对一个具体的病人,我们是该以升清为主,还是该以降浊为主,我们什么时候升清,什么时候降浊,这都需要我们搞清楚。

枳实导滞丸治湿热蕴结,腹痛泄泻,颇为得力。但黄芩、黄连尚在可减之律,恐苦寒太过,反伤中、上二焦也。

-- 费伯雄《医方论.攻里之剂》

[临床经验]

临床上,为保证枳实导滞丸的燥湿之功,同时避免苦寒之药损伤脾胃,我们可以适当加半夏、干姜。

如果枳实导滞丸证,病位不仅仅是脐腹部,心下部症状也较为明显,我们同样可以加半夏、干姜。同理,如果半夏泻心汤证,在脐腹部的症状明显,我们也可以加白术、枳实。

[临床经验]

当半夏泻心汤证,正虚表现不明显时,我们可以去人参、大枣、甘草。如果再加白术、枳实,就组成了类似于枳实导滞丸的处方。

枳实导滞丸和半夏泻心汤,看似是完全独立的两张方,但是当我们根据证候特点来加减时,两方是可以相通的。临床是灵活变通的,而非一成不变。

我们来看叶天士如何变通

马(三二)病后食物失和,肠中变化传导失职,气滞酿湿,郁而成热,六腑滞浊为之聚。昔洁古、东垣辈,于肠胃宿病,每取丸剂缓攻,当仿之。

川连      芦荟       鸡肫皮    煨木香 

小青皮   莱菔子    南山楂    紫浓朴 

蒸饼为小丸。

- -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积聚》

[医案解读]

该案中,患者属内伤病证,但症状表现属实证。病机为食积、湿热中阻,腑气不通。治以苦寒清泻,兼以消食下气祛湿。用苦寒清泻的黄连、芦荟配伍山楂、鸡内金、莱菔子、青皮、木香、厚朴消食下气祛湿。

虽然该案中,叶天士处方与枳实导滞丸完全不同,但二者主治均为食积湿热腑实证。从药物组成分析,前者侧重消食,后者侧重于祛湿导滞。

[小结]

临床上枳实导滞丸可以根据需要加减,拓展处方思路。

如患者食积较重,降浊不足或传导失司的症状为主,我们可以仿叶案,在枳实导滞丸中,加入消食药或合用保和丸,以增强消食降浊功效。

如果患者湿热症状明显,或病位偏于心下,我们也可以在原方中加半夏、干姜。

为什么我们要理解升清降浊,临床中又该注意什么?

李东垣内伤学说的关键在于升清降浊之理,解读内伤学说,我们需要深入探求升降二法。

临床上,处方、治病有先后次第之分,升清与降浊需按次第运用,不可颠倒。

夫脾胃为病,最详东垣,当升降法中求之。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临证指南医案.卷三脾胃》

我们来看两个医案

[病案一] 胸背痛

现病史:张某,女,82岁。住院20余天后回家(主因咳嗽、痰多,住呼吸科),不食、不饮、不便,无力起床。身体消瘦,语声低微。自觉症状仅有胸背痛、身热,舌质暗,苔浊腻,脉细数。


辨证:胃纳脾运失常

治则:开胃通腑

处方:枳术丸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白术30g 炒鸡内金18g 枳实15g 瓜蒌15g

姜半夏9g 干姜9g  党参15g   薤白9g

黄芩3g   栀子12g  炒莱菔子15g 桔梗9g

7剂水煎服

用栀子代黄连,主要是考虑到栀子通便,去掉大枣,主要是不想让他不通(大枣助湿生热,易令人中满),在这个基础上用了白术、鸡内金、枳实、瓜蒌、莱菔子这可以看作是枳术丸的加减方,加了9克薤白温通上焦的阳气,加了9克桔梗考虑到桔梗配枳实莱菔子,升降相合,畅通一下中上焦的气机。

二诊:胸背痛、身热缓解,纳食较少但能吃了,大便少但能自己大便了,身软无力,下地伴有头昏,舌淡暗、苔白,脉细缓。

辨证:脾胃气虚清阳不升

处方:补中益气汤合枳术丸加减。

党参12g  炙黄芪15g 生白术30g 当归9g

陈皮9g  升麻3g   柴胡3g  炒鸡内金15g

焦山楂15g  瓜蒌18g  枳实9g 炙甘草3g

14剂,水煎服。

三诊:纳食、精神基本恢复,但仍觉双腿无力,大便偏干,舌淡暗,苔薄白,脉细缓。

处方:在上方基础上去山楂,加千年健15克,继服14剂。

随访:患者基本恢复到住院前状态。

[病案梳理]

患者为高龄老人,脾胃本已不足,又过用西药治疗,脾胃进一步受损,以致胃纳脾运失常,胃不降、脾不升。

首诊,以枳术丸合半夏泻心汤加减,重在降浊通腑。二诊,主症为乏力头昏,转方以补中益气汤合积术丸加减,重在补中升清

临床上,我们必须注意升清、降浊的先后次序,这是不可颠倒的。但临床上我们也经常升清和降浊合用。

[病案二]便秘

现病史:患者便秘数年,常依赖“通便药”,但效果短暂。刻下症见:便秘,颈背不适,右膝痛。每日下午腹胀明显,伴有肠鸣、矢气。纳食尚可,但饮食不慎则易腹泻,眠可。舌质暗红,舌苔白,脉弦大。

辨证:中虚气陷的基础上有腑气不畅。

处方:补中益气汤合枳术丸加减。

党参      黄芪      白术     当归    陈皮

升麻     柴胡      枳实    瓜蒌    水红花子

炙甘草

二诊:原方基础上加厚朴9克, 下气除胀。

三诊:大便通,但是便意较频。治以理中汤合枳术丸加减,温运脾胃。

四诊:基本恢复正常,饮食仍需格外注意。在上方基础上去鸡内金,加焦神曲15克,温中助运。

在上述病案中, 前两周用补中益气汤升清,合枳术丸降浊。后两周用理中汤温中,合枳术丸降浊。

临床上,我们也要注意,降浊与升清不误用,治法的选取建立在辨证的前提下,不能见到便秘就盲目用降浊之法。

我们看看虞抟的医案

东阳一羽士,年五十余,素有喘病,九月间得发热恶寒证,喘甚,脉洪盛而似实。一医作伤寒治, 而用小柴胡汤加枳壳、陈皮等药,六日后欲行大承气。一医曰:不可,当作伤食治,宜用枳实导滞丸。争不决,召予视之。二医皆曰:脉实气盛,当泻。

予为诊后,晓之曰:此火盛之脉,非真实也。观其气短不足以息,当作虚治。乃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冬、五味子,入附子三分,煎服。二帖脉收敛,四帖而病轻减,六帖病痊安。

--虞抟《医学正传:卷之二哮喘》

[注意]

还要注意的是,虽然前面提到,我们可以在枳实导滞丸中合用消食药,但是我们需要注意,消食化积和导滞泻下,这两种治法是不同的。

临床上,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辨证,确定治法,然后才是根据病症特点,对方药进行加减,诊疗次第不可混乱。

那么我们看看张三锡的医案

张三锡治一人,发热头痛,七日不止。诊之,左脉平和,右寸关俱弦急有力,乃内伤宿食为患也。以二陈加枳实、浓朴、楂炭、柴胡,三剂,再加黄芩,头痛除。但热不净,投枳实导滞丸百粒,更衣而愈。

-一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卷九饮食伤》

这个医案先用的是二陈汤加味,接着用的是枳实导滞丸,二陈汤加枳实、厚朴、楂炭、柴胡就类似于保和丸加减,保和丸加减是长于消食化积的,而枳实导滞丸加减是长于导滞泻下的。他先用的保和丸加减能让病症缓解,但是热还是不净的,什么时候热才能净呢,投枳实导滞丸更衣而净。我们能从类似的这种医案里面体会这两个治法的不同。

[总结]

辛开苦降法和利湿清热法,主要区别在于治疗病证的病位不同。即辛开苦降法治疗的病证,病位多在心下,而利湿清热法治疗的病证,病位多在脐腹部。

李东垣治疗劳倦伤多用是升清法,治疗饮食伤多用降浊法。临床上,升清与降浊,二者不可偏废。

消食化积和导滞泻下,治法不同,不可混淆应用。

➻➻➻➻➻➻➻➻➻➻➻➻➻➻➻➻➻

本文为灵兰视频课程文字整理。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高建忠,副主任医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方研究室主任,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经典方剂治疗疑难杂病的临床研究,著有《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读方思考与用方体会》《读内外伤辨惑论》等著作。

整理:邓慧龙,执业医师,师承当地中医世家、主治医师龙惠强,2022年跟师广西钦州市名中医、副主任医师林佳明学习经方、火针。喜欢中医、经方、针灸、中华传统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