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个病案,带你理解叶天士独特治法——通络法与补络法

 quzhangke 2023-09-05 发布于浙江



中医书友会
第3626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凡久恙必入络,络主血,药不宜刚”。络以辛为泄,络实证可用辛温、辛香、辛润通络,辛动流通,开发引邪; 络虚证则以温润、清润通补。作者的几个医案生动诠释了叶天士络病学说的丰富内涵,真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导读/依伊)

—本文约3610字,预计阅读10分钟—

图片

叶天士治络法的临床应用
作者/沈敏南

治络法,是清代名医叶天士独特的治疗手法之一。在《临证指南医案》及《未刻本叶氏医案》中记载有叶氏治络病医案三百余例,乃后世学者整理而成。叶氏治络法之理论起源于《内经》、《难经》。

《内经》云:“经络皆统血”。

《难经·二十二难》云:“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

说明络病是属于血病中的一部分。
叶氏在临床中丰富了络病的内容,发展了治络的范围,认为络病病因有二:一是病久入络,二是努力伤络。论其病机,络病是一种久病、久痛而成的痼疾,是由于气血沉混,隐伏幽深之处而致。其主要症状是疼痛、症瘕
叶氏在医案中以虚实为纲,掣领提要,把络病分络实证、络虚证,分别治以通络法补络法;以寒热为目,把络病分络虚寒、络虚热、络实热、络实寒四类,提出味辛气轻、缓攻搜剔、虫类通络之特殊疗法,对治疗疑难痼疾,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笔者运用叶氏治络法,治愈病证颇多,现将典型几案,介绍于下。
  • 辛温通络案(风湿性关节炎)

病例:张xx,男,45岁。1977年1月20日初诊。
患关节炎已10年,近5日来,天气骤冷,两膝关节疼痛又发,服独活寄生汤乏效。面色白,精神萎靡,形体消瘦;两膝肿痛,入夜痛甚,热敷则舒;畏寒,头汗出;胃纳不佳,小便清,大便溏;舌质淡紫苔薄腻,脉弦紧,尺脉尤甚。
两膝关节肿胀,局部皮肤紫斑,触之有冷感。血沉40毫米/小时,抗“O”测定625单位。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此属寒湿阴邪入络,络痹血瘀之痹证
宗叶氏辛温通络法:

图片

处方

当归、桂枝、牛膝、鹿角片各9克,细辛3克,独活、秦艽各6克,苡仁12克。



服5剂后,效果不显。后加地龙12克,制川乌3克,全蝎5克,服5剂后,疼痛显著好转,余症亦减。后去川乌、细辛调治一月,血检正常,诸症消失。
  • 按:

《素问·痹论》云:“寒气胜者为痛痹,……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此人寒湿阴邪入侵,膝肿疼痛,舌紫,脉紧,久病入络无疑。

近日天气骤冷,外寒复侵,与内伏寒湿结合,而成寒湿之痹,病久入络,营卫之行涩,不通则痛矣。

曾服独活寄生汤,该汤适用于肝肾不足,寒湿内骤之病机,但无通络剔邪之药,故治之无效。初诊用当归、桂枝、牛膝温营血通血脉,鹿角片、细辛温阳祛寒,独活、秦艽、苡仁祛风胜湿以除痹。

从药证分析,尚属药轻病重,故初诊亦不效。后加用地龙、全蝎以通络剔邪,加川乌以温阳通络,服后即效。疼痛缓解后立去川乌、细辛,旨在防其伤阴之弊

  • 辛香通络案(十二指肠溃疡)

病例:王x x,男, 35岁。1977年12月4日初诊。

患胃脘痛已8年,冷天、饥饿、疲劳易发,近日疼痛又作,曾服黄芪建中汤乏效。面色㿠白,形体消瘦,精神不佳;右胃脘部痛时绕胸胁向背部放射,得食不减,热敷则缓;呕吐清涎,胃纳不佳,食后觉胀,便溏;舌质淡紫,苔薄腻,脉弦涩;右上腹部压痛。

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半年前曾做钡剂造影,见十二指肠球部变形,有壁龛。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此属中虚寒邪久病入络所致。

先宗叶氏辛香通络法:


图片

处方

公丁香2克,草豆蔻、广木香、高良姜各4.5克,青皮、延胡、陈皮、制半夏、厚朴、草果各6克


服7剂后,痛止呕除。后用黄芪建中汤减甘草,加乌贝散、公丁香、制半夏连服3月,症状已除,钡剂造影十二指肠球部壁龛消失。

  • 按:

患者胃脘痛数年,常用黄芪建中汤乏效,诊见面色白,形体消瘦,便溏,乃脾不健运,脾不生化之征;脘痛绕胸胁向背放射,呕吐清涎,乃寒邪入脾络之象;食后脘胀,乃因气滞不行;气滞则血瘀,故见舌质淡紫。

综观病机,中虚夹寒乃病之本,气滞寒邪入络为病之标。宗“急则治其标”之旨,治以叶氏辛香通络法。

方中公丁香、高良姜入脾络,温阳祛寒以止痛;制半夏、草果、草豆蔻、厚朴温中燥湿,宽中理气;广木香、青皮、陈皮、延胡理气止痛。

服后痛止呕除。后用黄芪建中汤温补脾胃,减炙甘草防其助湿,加公丁香温阳蠲饮,制半夏燥湿和胃,乌贝散有愈合壁龛之功。

  • 温润通补案(神经官能症)

病例:陈x x,女,43岁。1975年12月12日初诊。

患者1958年曾接受锑剂治疗血吸虫病,尔后发现头颈,背脊掣痛并有板滞感,温敷则缓;睡眠不好,有时畏寒,胃纳不佳,心悸,白带多;舌质紫淡,苔白腻,脉小涩无力。

曾用血府逐瘀汤乏效。经杭州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此属虚寒络病而兼痰湿。

宗叶氏温润通补法加味:


图片

处方

苁蓉、牛膝、当归各12克,桂枝、小茴香各2.4克,陈皮、半夏各6克,紫石英15克,合欢皮9克。



服7剂后腰脊板痛已瘥,胃纳亦增,继服7剂,诸恙悉平。
  • 按:

患者起病数载,失治已久,久病入络而成络病。前医以舌紫、头背板滞、脉涩,诊断为气滞瘀阻,而用血府逐瘀汤。考该方记载于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中,治疗气血互滞于头部、胸部之疼痛。

此方虽是经、络两治之方,若是络实之证,可以参用。但此例有畏寒,白带多,脉虽涩但无力,舌虽紫但色淡,此是血络虚寒之证,虚以实治,焉能却病。

头颈、背、脊是督脉之所行部位,此处疼痛该属督脉阳虚无疑。用当归、苁蓉、小茴香、牛膝等温润通补其虚,复加陈皮、半夏以燥湿化痰。此宗叶氏柔剂阳药,通奇经络脉而不滞,温补血络而不凝。

若用桂、附、鹿等温燥之品,则有伤液耗津之误;若用地、冬等厚味之物,则有凝滞不行之弊,焉能入络中病。

  • 清润通补案(更年期综合症)

病例:陆xx,女,48岁。1975年12月4日初诊。

患者病已年余。始起月经失调,经量多时似崩,少则无几;胃脘不适,食后时而觉胀,时而觉嘈;大便时闭时溏,小便每晚10余次,尿量达2000余毫升;心悸怔忡,胁背抽掣隐痛,按之则缓,白带多;舌质紫苔薄净,脉象小涩。

前医曾用百合地黄汤、二仙汤、归脾汤效果不显,经杭州某医院检查尿常规正常,血压偏高,诊断为更年期综合症。此属肝肾络虛证。

宗叶氏清润通补法:


图片

处方

炙甘草、麦冬、知母各9克,阿胶、当归、仙灵脾各12克,紫石英15克,桂枝4.5克。



服5剂后,胃纳已增,背痛十去其六,痛势下行,小便正常,惟少腹胀疼。上方加荔核、橘核各6克,小茴2.4克。服5剂后,腹痛已舒,背脊抽痛已止,大便正常。2月后随访,诸症消失。
  • 按:

叶天士曰:“络虚则热,液亏则风动,痛减半,有动跃之状,当甘缓理虚。”患者症状颇多,有月经失调,经多似崩,经少若无,白带多,犹是肾中阴阳两虚;有心悸,怔忡,夜寐欠安,胃脘不适,似属心脾不和之病机;有症状变幻不一,口苦,小便数,与百合病类同。

分析症状,辨清主次,胁背抽掣隐痛,按之则缓,脉涩,舌紫,应为主证,故肝肾络虚当属主要病机

前医治用二仙汤平补阴阳;归脾汤,调养心脾;百合地黄汤养阴清热,均不适用于脉涩、舌紫之症故均乏效。

后宗叶氏清润通补法,药用麦冬、知母、阿胶、炙草、仙灵脾、当归、紫石英等养阴润络,滋肾缓急,诸恙均减。后少腹气滞,加荔核、橘核、小茴理气止痛。由于药证相符,故效若桴鼓。

  • 辛润通络案(肝硬化)

病例:岳xx,男,43岁。1977年9月3日初诊。

患者曾有黄胆肝炎史。近二月来,因劳动过度,自觉腹部膨大,经西药利尿治疗后,腹部舒适,惟见右胁隐痛,入夜更甚,曾服魏氏一贯煎乏效。

面色黧黑,面有红缕,精神萎顿,形体消瘦,胃纳不佳,大便干结,小便少,舌质红绛,边有斑块,苔少,脉细弦。

心肺无异常,肝未触及,脾肋下2厘米,腹静脉可见,无腹水征,无肝掌,肝功能白蛋白2.25克,球蛋白3.75克, 尿常规阴性。诊断为早期肝硬化。


图片

处方

生地、火麻仁、丹参各15克,阿胶、丹皮、泽兰、川楝子、青蒿梗、黑山栀、桃仁、归尾各9克,白茅根20克。



服2月后,胁痛已止,诸恙均减。年余,神色好转,肝功能蛋白比例亦有改善。

  • 按:


患者曾有湿热黄疸,经治后湿热虽去,但肝肾阴亏未复。若仅是胁部隐隐作痛,精神疲乏,形体消瘦羸弱之象,用一贯煎培补肝肾之阴,药证相符,自能起病。

但尚有面部红缕,舌边紫斑块,此乃虚中夹实之征,虚在肝肾阴亏,实在血热络瘀,徒守滋阴养肝,故治之无效

宗叶氏辛润通络法,用丹皮、泽兰、桃仁、归尾配青蒿梗、黑山栀、川楝子既通络中之瘀,又清络中之热;生地、火麻仁、阿胶滋养阴亏,使其阴充热自退;丹参、白茅根通络中瘀滞,清络中之蕴热。

此方实是和阳益阴通络等药相配伍,有柔中有刚、静中有动之妙,病属损证晚期,虽无起沉疴之术,但有带病延年之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