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章 表里兼证用方解读/第一节表寒里热证用方/太阳伤寒证与里热证相兼代表方大青龙汤

 火帝养生_WSH 2023-02-04 发布于重庆

【大青龙汤方】

【组成】麻黄去节,六两(18g) ,桂枝去皮,二两 (6g),甘草炙,二两(6g),杏仁去皮尖, 四十枚(7g),生姜切,三两 (9g),大枣擘,十枚,石膏 碎,如鸡子大(48g)。

【方歌】大青龙汤桂麻黄 ,杏草石膏姜枣藏,表实无汗里烦躁,解表清热用此方。

【用法】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虛,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治法】解表散邪,清泄里热。

【适应证】太阳伤寒证与肺(胃)蕴热证相兼:发热,恶风寒,身疼痛,无汗,烦躁,咳嗽,气喘,口渴,苔白或兼薄黄,脉浮紧等。

【原文应用导航】

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2、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39)

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第十二23)

【配伍原则与方法】

太阳伤寒证与肺胃蕴热证相兼的基本病理病证是风寒侵袭太阳所致卫闭营郁;邪热内蕴不得外泄而郁滞。所以,治疗太阳伤寒证与肺胃蕴热证相兼,其用方配伍原则与方法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解表散寒药

风寒之邪侵袭太阳营卫,营卫受邪而抗邪,正邪相争于肌表营卫,证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其治当解表发汗。如方中麻黄、桂枝、生姜、杏仁等。

2、针对证机选用清泄里热药

因夙体有热,邪热内郁而不得外越,则证见烦躁,口渴,其治当清泄里热。在选用清热药时最好具有既有清热作用,又有生津止渴作用。如方中石膏。

3、合理配伍益气和胃药

太阳伤寒证,其治当用发汗药,发汗当顾护胃气,以使胃气能气化阴津,补益汗源;又因寒凉药易伤胃气。因此,合理配伍益气和胃药,则能明显增强解表散寒药与清解里热药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如方中甘草、大枣。

4、随证加减用药

若口渴者,加知母、芦根,以清热生津;若咳嗽者,加紫菀、款冬花,以止咳降逆;若气喘者,加葶苈子、苏子,以泻肺平喘等等。

【临床应用指导】

1、药用个性

(1)麻黄、桂枝解表散风寒,发汗散邪。

(2)石膏量大力专,以清泻在里之蕴热。

(3)杏仁肃降肺气,和畅经气。

(4)生姜解表宜肺。

(5)甘草、大枣益气和中,并调和药性。

2、药用共性

大青龙汤治法不仅可主治太阳伤寒证与里热证相兼,还可主治太阳营卫湿郁证,并对下列所举病种而具有大青龙汤主治病理特点者,以法用之,则可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1)太阳营卫湿郁证:发热,恶风寒,身不痛,但重,或痛重并见以重为主,时轻时重,舌淡,苔薄,脉浮缓。

(2)溢饮热证:身体痛重,或四肢水肿,口渴,无汗,舌苔薄黄,脉浮紧。

本方可以用于治疗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荨麻疹,风疹,皮肤过敏性丘疹,风湿性肌肉关节疼痛,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均可以本方治疗。

【方用药理研究】大青龙汤具有抗过敏、抗炎、止痛、平喘等作用。

方中诸药见桂枝汤:其中石膏药理作用见桂枝二越婢一汤。

【类方】

文蛤汤

【组成】文蛤五两(15g)、麻黄三两(9g)、甘草三两(9g)、生姜三两 (9g)、石膏五两 (15g)、杏仁五十个 (8. 5g)、大枣十二枚

【方歌】文蛤汤中麻黄草,生姜石膏杏仁枣,解表散邪兼清胃,胃热烦渴此方藏。

【用法】上七味,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治法】解表散邪,清胃止渴。

【适应证】

1、太阳伤寒证与胃热证相兼:渴欲饮水,饮水不解,渴而贪饮,头痛,发热,恶风寒,无汗,苔薄,脉紧或数等。

2、胃热津伤重证:渴欲饮水,饮水不解渴,心烦,急躁,面红,气粗,舌质偏红,苔薄,脉紧或数等。

【原文应用导航】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第十七19)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组成】麻黄去节,二两 (6g),连翘二两 (6g),杏仁去皮尖,四十个(7g),赤小豆一升 (24g),大枣擘,十二枚,生梓白皮切,一升(24g),生姜切,二两 (6g),甘草炙,二两 (6g)

【方歌】麻黄连翘小豆汤,杏仁大枣生梓姜, 甘草燎水同煎服,风水夹寒及发黄。

【用法】上八味,以潦水地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治法】解表散邪,清热利湿。

【适应证】

1、太阳伤寒证与湿热发黄证相兼

发热,恶风寒,无汗,身黄,身痒,目黄,小便黄而不利,腹微满,饮食不佳,舌红,苔黄白相兼或黄膩,脉滑或浮等。

2、风水夹寒证

发热,恶风寒,无汗,眼睑水肿,或身有水肿,腰酸,小便不利,舌淡,苔薄黄,脉浮紧等。

【原文应用导航】伤寒,瘀热在里, 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262)

【医案助读】三叉神经痛

曾某,男,54岁,公务员。自诉:“三叉神经痛”3年余,经常服用去痛片、消炎痛等止痛药,疼痛有所减轻,停药则复发,近半月来疼痛加剧而前来诊治。刻诊:左侧面颊及头额肌肉阵发性疼痛,时有痛如针刺,遇寒则疼痛加重,或稍遇风寒即诱发,无汗,心烦急躁,口干欲饮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略紧。诊为太阳伤寒证与里热证相兼,其治当解表散寒,兼清里热,以大青龙汤加味:

麻黄18g、桂枝6g、炙甘草6g、杏仁10g、生姜9g、大枣10枚、石膏48g、知母18g、生地黄18g、细辛9g。6剂,每日1剂,水煮2次分2服。

二诊:头痛基本消失,口干已解,又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累计服用30余剂,三叉神经痛得以控制。随访1年未再发。

按:三叉神经痛从中医辨证,其证机有瘀血;风寒;风热;痰瘀所致。审此病证表现既有在表是风寒如遇寒则加重,又有在里是邪热如心烦急躁,口干等,以此而用大青龙汤解表散寒,兼清里热,加知母以助石膏清热,生地黄以凉血滋阴止渴,细辛以温经散寒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