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身傲骨,饱经磨难,留给朱德巨额遗产的女人

 铁血老枪 2023-02-04 发布于上海

1950年5月的一天,一位在中国土地上战斗了13年的女人,在伦敦一家医院的手术台上溘然长逝。

她在进入手术室之前,深情地对身边朋友说:'如果手术成功了,我要去中国,看看这个崭新的国家,多想亲吻那里的土地,与中国同志一起战斗。如果手术失败了,那就永别了。'

文章图片1

史沫特莱

'将我的遗体火化,骨灰埋在中国的土地上,我要听着中国国歌在那里长眠,中国就是我的家乡。我的所有积蓄(60多万克朗,相当于当时百万人民币)归朱德所有,他可以任意支配这笔资产。'

这位深爱着中国这片土地,把大半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上的女人叫史沫特莱。

身处底层,深知人间疾苦

文章图片2

史沫特莱

史沫特莱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奥斯古德小镇的一个贫寒家庭,做为矿工的父亲挣着微薄的工资,艰难的生活,使父亲常常酗酒,脾气暴躁,母亲在富人家当佣人,姑母为了生活浪迹于红灯区。华尔街富豪们过着纸醉金迷,挥金如土的奢侈生活,而贫穷的史沫特莱却无钱上学,小小年纪穿梭于大街小巷卖报糊口。那首卖报歌'大风大雨满跑,走不好摔一跤,痛苦的生活向谁告。'就是她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了生活,她当过女服员,烟厂工人,后来才进入免费学校,进入大学后,做为没有政治经济地位的印第安人家庭,她为底层民众发声,声援被压迫民族,被抓入狱6个月,学业中断流亡国外。

文章图片3

史沫特莱

1919年到1928年,在德国教英文,学习德文,朱德1922年到德国柏林,进入格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学习哲学,他俩都有德国居住经历,后来相识并结下了深厚友谊。

深入各个阶层,结下了深厚友谊

1928年36岁的史沫特莱,以德《法兰克福报》记者身份来到上海,与宋庆龄,鲁迅等相识。她结识的既有工厂女工,黄包车苦力等社会底层,又有军政长官等社会名流,还有红军负责人,对中国社会有了初步认识。她帮助鲁迅把他的《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现状》发表在美国《新群众》杂志上。

文章图片4

左三与周恩来

1936年在西安,她用英语德语向全球播报了西安事变的全过程,与三百名红军战俘接触中,看到他们遍体鳞伤,却有着高昂的斗志,坚强的信念,于是她有了对延安这个神秘的地方的向往。

1937年她来到延安,她感受到这里的人们溫暖亲切,灵魂纯洁,是真正的爱国者,他们谦虚自律,是中国的新生之路,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文章图片5

史沫特莱

她白天走访群众,战士,釆访中央领导,晚上用手摇打字机写稿,发往英德美等报纸上,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人民真实的正义战争。还组织教跳交际舞,活跃干部战士生活。她主持了鲁迅艺术学院外语部工作,整理了延安读书馆的外文书籍。白天黑夜不知疲倦地奔忙工作着,她说'我的心灵唯有在中国才能得到安宁。'

她看到延安老鼠成群结队,自费邮购了老鼠夹发给群众,以至西安北平老鼠夹断货。

她与群众相处融洽,她在书中写道:有一天,在万山环绕的延安,我走在街上,一群妇女围过来,拉着我的手,摸我的肩膀,我的脸,她们拥抱我,说着说着有的人哭了。这种真诚与温暖令她感动,这就是家的感觉呀。

文章图片6

右一在延安

史沫特莱与大她5岁的朱德结下深厚情谊,初见朱德时,他穿着蓝色棉衣,额头上深深的皱纹,黑色的脸庞像老农民,他的慈祥,宽容,朴素深深地打动了她,于是她决定给朱德写传记。

当时毛主席刚完成了《矛盾论》《实践论》的著作,她评价比她小一岁的毛泽东说:'古今中外社会历史人物,无人能与他相比,他的著作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里程碑。'

她说:周恩来学识渊博阅历深广,见解精辟,襟怀坦荡。

文章图片7

史沫特莱

她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多次写申请书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中央考虑到她做为一个党外记者作用更大,婉拒了她的要求后,她嚎啕大哭了一夜,无人能劝。

四处奔走,为延安募捐

她看到八路军前线缺医少药,就介绍了加拿大白求恩医疗队来到延安,她多次与印度领导人沟通,促成了柯棣华医疗队来华支援。

她利用出席国内外各种活动,为前线八路军募捐,多次向美英大使馆大使武官及美高官史迪威,陈纳德宣传共产党,影响他们对中共的政策,使英美使馆,标准石油公司,以及国内外高级官员向延安捐助,一次晚宴上迫使宋子文为八路军捐了1万元法币,在孔祥熙家作客,劝他为八路军捐了一笔数目巨大的款项。回国养病期间,也不停演讲为延安捐款,当源源不断的捐助从英美到达延安时,人们不得不敬佩这位一身傲骨,饱经磨难的革命友人。

文章图片8

回头的史沫特莱

发出正义之声,宣传中国革命

她用笔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她的著作发表在美英等报刊上,突破了美蒋对真相的封锁,向世界传达了正义的声音,她在《纽约时报》上揭露了国民党制造的皖南事变。她的《大地的女儿》《中国人民命运》《中国红军在前进》《中国在反攻》《中国的战歌》以热血和深情赞颂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在苦难中顽强奋进的姿态和精神,感动了无数国际友人,影响巨大。成为那个时代介绍中国的经典。

长期在中国奔波艰苦的生活,她得了胃溃疡,1941年病重回国养病,被美右翼称为'阴谋分子''红色间谍''赤色危险人物'受到迫害,被迫流亡英国。

文章图片9

1949年10月1日,当她听到新中国成立后,激动地对友人说:'倘若有一天,我能成为中国公民,将是一生最大的荣耀啊。'

史沫特莱超越种族,超越国家的无私的崇高的人类情感,真挚的国际主义情怀,令人敬仰,令人感动。

'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动机,把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当作她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

1950年正当她满怀渴望踏上中国这块热土时,病情恶化去世。

一年后,史沫特莱的骨灰被安葬在北京八宝山公墓,墓碑上是朱德提词'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之墓',用她捐献的60万克朗,全部购买了当时中国急缺的外文科技类书籍。

岁月如梭,山河依旧,史沫特茉女士那融注在这片土地上的伟大精神,将如日月同辉,河山永存,永垂后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