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问几何?——舒生读《论语》第9

 liuhuirong 2023-02-04 发布于湖北

    什么叫学问?南怀瑾老师说过这样的话:一字不识的人,他做人做得对,做事做得对,这就是真学问。学学问问,问问学学,学问以人格行为为基础。所以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养成完美的人格,以人格教育为第一,这才是学问的道理。自从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语道破天机,戳圈了现代教育的“画皮”,突然发现我们所说的“学问”还真的不能叫作“学问”。虽然现任的北大校长在某次毕业典礼上否认北大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点开朋友圈的链接,却发现显示“接相关投诉,内容无法查看”,看来他的辩解大家并不买账。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句话的关键词是“易”“竭其力”“致其身”“学”。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叫卜商,也是孔子晚年的弟子。

    “贤贤易色”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把“易”解释为“移”,替换的意思,就是把对美色这样本能的爱,替换为对贤德的分明的爱;第二种是把“易”解释为平易,不重视,对自己的妻子,重贤德,而不重视美貌。因为下文是讲对父母、对君王、对朋友,都是讲人伦,所以舒生以为第一句先讲妻子,比较合理,由近及远、层层递进,符合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后面几句的解释也比较简单,“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事奉君上能奉身尽职,与朋友交往能诚实守信。这样的人,纵使他自谦没有学过,没有什么学问,我一定说他已经有学问了。

    子夏的这句话道理上是对老师说过的话的重述,从字面上没有什么新意,但能体悟到的是孔门做讲的“学问”,是德行优于知识,行为先于言语。孔子反反复复告诫弟子不要急着读书学习,而要注重从生活实践中,从做人做事中体悟人伦大本,读懂日用常行。人伦品格是本、是厚,读书学习是末、是薄。读懂了人伦品格,即是真学问若自以为读了很多书,却不在那些平常日用的基本道德实践上下下功夫,那也不过是个只有知识的浅薄之人,就如钱理群教授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曾经跟孩子们说,孔子就像一个朴实的老人,他从历史深处走来,平静而温暖,淡然而坚毅,总是用那些我们每天都能见到的人、每天都能遇到的事和每天都说的话,把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未来的关系讲得那么实实在在,把人性最底层的那些隽永的意味一层层显示出来,认认真真排列在我们面前,让人在充满温情的日子里触摸生命最本来的真实。人生之路对于每个人都有茫然,都想“摸着石头过河”,而老人家那些实实在在的真学问也许就是我们该把握和依靠的“石头”。

    《六祖坛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无尽藏尼对六祖惠能说,“我研读《涅槃经》多年,仍有许多不解之处,希望能得到指教”。惠能对她说:“我不识字,请你把经读给我听,这样我或许可以帮你解决一些问题。”无尽藏尼笑着说:“你连字都不识,怎谈得上解经呢?”惠能手指天上的明月对她说道:“真理好比这天上的明月,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就是明月,看月也不一定必须透过手指,不是这样吗?”原来学问和文字没那么有关系。

    倪萍老师的《姥姥语录》舒生看了一遍又一遍,与其说看的是她姥姥的故事,不如说在书中寻找自己外婆的心迹。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一个睿智的老人,就如我外婆一样,虽然贫穷让他们无法亲近书本,但人生的大书和文化的浸染却启迪着他们的智慧,这些智慧支撑着他们把后辈们一代一代领向开着鲜花的道路,这难道不是真的学问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