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十年代“下馆子”,花五毛钱在街上饭店,你知道能吃到啥吗?

 怀旧書馆 2023-02-05 发布于广东
文章图片1

那时食堂是不多,但起码大的镇子上都有, 属于国营,对外营业要收粮票,主要是服务于外出流动人员,饭菜不贵,我记得一碗素面八分钱,水盆羊肉2毛钱。饭店收粮票是通行的做法,而且大部分地方执行得很严格。不过,这个饭店的由于引进了“议价粮”,所以它的做法是如果没有粮票,可以二分钱抵顶一两粮票。那时饭店要收粮票。农村人是不发粮票的。城里户口可到粮站领本省粮票。出省要单位证明可领全国粮票。饭店需用粮票去粮站买粮。五角钱可以饱餐一顿,但是还得凭半斤粮票呢,那个年代吃饭凭粮票,穿衣凭布票,买肉凭肉票,冬天凭棉花票买棉花逢棉衣。

文章图片2

那时吃顿简单的饭,半斤粮票,一角的饭钱,一角的小莱加豆腐,两角的炒肉片?一角的甘蔗渣酒。共五角能酒足饭饱!!!七十年代初,我的故乡什么都便宜,就是钱金贵。家里种很多红薯,用马驼去街上卖,一分半一斤。买了红薯买碗米线吃,素米线凉拌八分一碗,杂酱盖帽米线一角二分一碗。家里穷,一碗米线够回味半年的。 那说镇子上和县城的国营饭店,多数叫“人民饭店”,那时饭店非常少,但饭店的味道特别美!本人多次去吃素面,一碗三两粮票一角钱,一次吃三碗,特别香,也吃饱了。馅饼一个二两粮票,2.4角一个。过油肉七寸盘四五角一盘。饭店没有喝酒的,都是吃饭的人!

文章图片3

七十年代,我们的乡镇叫人民公社,唯一的饭店叫国营食堂,主食只卖馒头,必须要二两粮票再加上8分钱,还必须要买一小碗绘粉条(提前把干粉条泡在水盒里,买时一手抓取实量粉条一手拿刀切成长段再拌点辣椒面)光买馍一般不买的,要有关系的,你要说买个馍,买饭的就会说:“不行!不行!要带菜”这菜就是绘水泡粉条。 八十年代集体化改了,人民公社不叫了,叫什么管理委员会,再后来又叫乡(镇)了,向我们的乡镇:乡——人民公社——乡——镇——办事处——服务中心——便民点。当时的体制是:县——工委——公社,工委管几个公社。后来,公社改成了乡,工委所在地的乡改成了镇。再后来,所有的乡都并到了镇上。镇是历史比较悠久的聚居地,即使在“工委”时期,老百姓仍然叫它“镇”,镇上一般都有国营的或集体的饭店,它跟公社食堂职能不同。

文章图片4

七十年代饭店里卖米饭是一毛四一斤,就是两大碗,我上学的时候中午就去饭店买一碗饭,再要一碗汤三分钱,酱油和大蒜不要钱,一毛钱可以吃饱。唉!回不去了!!!六七十年代,小镇上的饭店,一个二两的馒头五分钱(当然了,粮票是二两),一碗猪杂白菜汤(主要是猪肺,别的很少)一毛五分钱。七三年,我十九岁,五毛钱,可以买一碗白菜汤,七个馒头(当然,还得有粮票),依我那个时候的饭量,能吃饱。

文章图片5

1973年,饭馆的一份炒肉丝或者是回锅肉是2毛钱,如果是五毛钱,吃一饨完全可以,不知你说的肉饼有多大,肉饼1毛线一个应该是比较大了,在四川肉饼应该卖不到1毛钱,吃一碗小面才八分钱,73年,我们在单位食买一份回锅肉2毛钱,份量很足,一个人是够了的,买一根白冰棍四分钱,豆沙冰棍五分,牛奶冰棍6分,宁愿走路半个小时以上,不坐公共汽车,也要省下车费买冰棍吃,那年头,物价便宜。

文章图片6

七十年代五毛钱已经是农民一天的收入工人半天的收入,七十年代拿五毛钱下馆子能吃什么呢,当年下馆子吃饭,面,包,粉这类的单单是有钱也不可以的,还要加收一定的粮票数量七十年代,还没有承包到户,一个壮劳力一天挣得工分,在国家绝大部分地区的换成钱,也就三五分钱。就这,年底还不能兑现,打白条很普遍,也很严重。

文章图片7

我记事并且开始用钱买东西,清楚的记得八五年之前,一个冰棍二三分钱,之后才涨到五分。集市上,一碗羊杂肝,羊杂的量是现在一碗量的十倍都不止,也就两三毛钱左右,带个饼,饼也很大。正在长身体的男孩子也足够了。中学报名,那个时候是八六年,学杂费也就是三五元钱。包括买笔本子学习工具等等的,七八元钱是一道硬线。至于我们男孩子学父亲偷偷的抽烟。八六年之前有宝成,大雁塔,羊群,几分钱到两毛钱一盒。上中学后,主流是如意,钟楼,凤凰烟,一元钱一盒,基层路线是没有过滤嘴的金丝猴,六毛钱一盒。两三毛钱的烟已经是很少有人抽了。至于物价快速上涨是九零年以后的事情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