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本清源:二里头发现大禹墓,确凿夏代纪年3800年!

 天地任逍遥耶 2023-02-05 发布于湖北

引子

其实大禹墓的问题,早就应该解决了…因为它就是上古史的第一大要案!被《史记》称为夏代龙兴之君,还有第二位吗?…但恰恰是这个问题,从古至今已经3000多年了,一直没有真正解决,为什么呢?就因为传说满天飞,地望到处有,但都有事没影,有陵没墓…无人知道大禹墓在哪里,不见棺材,骨骸和铭文,所以就根本没办法解决,…可见其艰难性和复杂性!

文章图片1

当然包括国家95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表》(2000年发表),也只字没敢提大禹和大禹墓问题,大概是忌讳疑古派“大禹是条虫”的影响吧…所以专家学者有意无意绕开此处,仅仅依靠C14测年和察看星象法就草草断代了事,十分可惜!

但是,这个问题今天必须解决…而且也能解决了,为什么呢?因为二里头三星堆出土了…上文我已经讲到,华夏上古史的最大乌龙案,就是《史记》误导夏商周关系问题…也就是被汉史专家及儒生们“层叠误读”问题,其实这件事与大禹墓难产问题是有直接关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文章图片2

因为《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而不是编年体通史!更不是《左传》《古本竹书纪年》一样的断代史,对夏商周的记载有错误…

很多网友讽刺我是“拍脑门”的考史小白,其实他们不明白纪传体和编年体的差别…编年体只是严格按照时间前后顺序记录的文体,如同春生夏长或秋收冬藏一样不可更改;而纪传体则不同,它可以进行“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漫无边际的评说(有点象评书…当然在王权传承上是按照编年史顺序记载的)…

文章图片3

但是,作为氏族部落内部的王权传承及发展情况却被搞混了…尤其是尧舜禹禅让制,彻底伪造!为什么呢?

因为通过铭文解读,“商汤灭夏”实质是有易氏(唐尧/伯益/丹朱)连续灭掉虞夏殷三氏事件也,而虞夏殷人也并没有被消灭,只不过四散奔逃,变成了《尚书》的“牧誓八国”,即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即夏人西入四川(三星堆)建蜀,殷人金沙建羌(开明王朝),虞后稷在陕西石峁建周,形成戎氐匈奴各族…并在500年后之周武王成功伐纣,商人一部西迁入了洛邑(偃师),一部南迁入了鹿邑(宋州)…牧誓八国各有封赏。

文章图片4

所以夏代471年,商代496年,西周256年,都是各自发展的氏族邦国,与王权更迭并无关系!尤其是尧舜禹和平禅让记载子虚乌有…这是史记给我们的误导!而三星堆,二里头的相继出土,其文物特征和断代时间(3800~3200年)对《史记》及《断代工程表》夏代时间(4070~3600年)产生了巨大冲击…

文章图片5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3700年前的“当尧之时”,即洪水滔天时代,鲧是水正(文命),主管治水;契是火正(昭明),主管冶炼;后稷是土正(昌若),主管种植;皋陶是金正(曹圉),主管司法;舜是土正(相土),主管养殖…他们各有分工,彼此配合,在治水中逐渐形成了氏族联盟(也叫虞夏联盟),以执行族间王权传承禅让制,形成联合政体,并统一了甲骨文,为虞夏联盟的禅让王权及中央王权商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章图片6

但是伴随着洪水消退,有易(汤)氏及有虞氏各王(尧/伯益/丹朱/舜/契)也就开始了王权的内斗,并逐渐破坏了虞夏的族间禅让制度…《山海经》《竹书纪年》都有详细的记载,只不过《史记》用尧舜禹禅让制彻底掩盖了此事…甚至颠倒了黑白!

文章图片7

当然,随着三星堆/二里头/陶寺/石峁/良渚等遗址的相继出土,真相终于向野史《山海经》和《古本竹书纪年》倾斜…用考古事实证明了上古史是充满权谋和血腥暴力的历史,彻底击碎了《史记》的千古谎言…

文章图片8

比如大名鼎鼎的三星堆文明,就是商人灭夏的产物…纵目面具就是舜祖穷蝉蛾眉面具图腾,青铜大立人就是禹祖颛顼图腾,三星堆青铜树是虞夏结盟的龙凤图腾…

《山海经·大荒东经》及“四方凤”甲骨卜辞称为:“汤谷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九鸟居下枝,一乌居上枝…”的禅让帝表图腾。这种三星堆二期文物(3800~3200年)就是被商人“燎祭”的虞夏殷三代启王的祀品…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当然,这种禅让帝制直到西周穆天子西征四川巴蜀(成都/都江堰)时,最后一代殷氏帝王(西王母),即金沙开明鱼凫王朝,才正式结束启制(帝制),进入战国时代。

而国家95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表》(2000年发表),其断代时间是完全按照《史记》和《竹书纪年》的前后顺序一刀切式累加的,所以并不准确(看我专文)。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尤其工程考古证据,主要来自二里头/西安丰河/殷墟的C14数据,时间上限都不超过3800年,何来公元前2070年的时间范围?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5

而且更加关键的是,三星堆,二里头的C14测年为3800年,就已经没有甲骨文了(有人还在幻想),说明什么呢?说明3800年之前根本就没有甲骨文!《竹书纪年》《夏本纪》的17代夏王及铭文出处成迷!

尤其是至今没有发现夏代及先商各王遗址,包括大禹墓和先商13墓等…所以4070年的夏代时间表根本站不住脚(看我专文)…

文章图片16

上节我已讲过《史记》尧舜禹禅让是假的,“尧舜二帝隔鲧禹四辈而禅”就是宫廷政变!

二里头考古已经证实,大禹及契治水的“三川并流”遗址就发生在洛阳盆地,二里头既是伊阙工地也是禹墓巳乡,而公元前1689年治水成功后,唐虞夏三族所代表的殷商周三国,王权争夺也进入白热化…四岳也被迫站队,这件事记载在《山海经·大荒东经》“有易杀王亥”及《竹书纪年》“舜囚尧”事件中…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虽然,有网友嘲笑我不懂“玄房出长辈”的道理…但我认为辈份和继位资格密切相关!

史载颛顼和帝喾是叔侄关系,而鲧为颛顼长子,尧为帝喾子,为什么长子鲧不禅位?

如果说,这是因为颛顼禅位帝喾所致,…那么帝喾退位时,为什么不回禅大禹?或敬康(穷蝉子)?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梗?

文章图片19

自然如果大禹年龄太大或太小或者未出生,也是不行…但事实是这样吗?

史载尧上位七十年得舜继时86岁…而舜命禹治水时,大禹年龄并没有交待,为什么呢?

当然,如果尧禹两人年龄最大差距70~80岁的话,大概率是因为鲧治水太久而忘了结婚,直到七老八十才生遗腹子禹,而禹四世孙舜继位时,禹尚未出生,所以舜补尧位…虽然说这种情况有点极端(几乎不可能),但是也有概率的!

文章图片20

另一种如果尧禹年龄相仿,尧86岁禅舜17年后禅禹,禹年龄80+17=97岁以上,高龄继位,100岁征三苗,可信吗?

文章图片21

当然,如果证明尧退位时禹已经出生,但他把王权隔四代禅于舜,那就问题大了!

十分明显,鲧因治水不利被尧击杀,禹又被舜取代…这是尧杀鲧和舜代禹的宫廷政变也!只不过舜当了尧枪(借刀杀人)…

所以说“事出反常必有妖”,尧舜禹之间出现“隔辈禅”现象绝不正常!而且这一种矛盾现象都发生在《史记》之中,为什么这么巧呢?

文章图片22

难怪战国《韩非子》和《荀子》都不信这一套,指出“舜囚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皆人臣轼其君也,而天下誉之”…而且《竹书》也讲“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赶情舜也受不了'夹板气’呀,搞了宫廷政变!)”

当然,从我目前的铭文解读更简单,帝舜即是帝喾本人!那么之前的种种矛盾现象也就都烟消云散了…

文章图片23

而史记帝喾世系及尧舜禹禅让就直接崩溃了!史载尧为喾子,岂不成了舜子?尧禅舜岂不成了尧禅父?倒反天罡了?太不可能了吧…

除非《史记》记错了或帝尧另有出身!或者我是胡说八道…当然这些矛盾问题汉史专家并无一人来解答…

文章图片24

恰恰相反,被《史记》专家嗤之以鼻的野史《竹书/山海经/蜀史》等,却有系统的解答,只不过有些内容早已被人删改了,阅读起来比较困难的…

文章图片25

然而,千百年来苦苦寻觅的大禹/夏启二墓,就是通过这种残缺而困难方式找到的…只不过铭文不仅戳穿了尧舜禹禅让的鬼把戏,也揭开了“禹生启,家天下”的千古之秘,原来禹是传启位于契义,即夏启即商契均也…这又是千古大乌龙也!

当然,大禹墓早在2002年挖掘二里头3号宫殿基址南院时,就已经被发现了!只不过当时大家并未意识到是禹墓…

为什么呢?因为所有人都被汉字汉史和甲骨文完完全全迷惑住了…仅仅认为是身份低贱的巫师或伶官…

文章图片26

专家孔颖达认为“该墓主生前主要的身份应是伶官,即乐师和舞师,他在重大的祭祀场合,舞动绿松石龙牌进行程式化的舞蹈…”

蔡运章认为,舞者手腕上的铜铃,配合着手持龙牌舞动,金声玉振,在召唤祖先“禹”的神灵的同时,增添舞蹈的音色,与绿松石龙牌的舞蹈相得益彰。显然,铜铃出土的位置及其背景关系,支持龙牌用于舞蹈的推测。在宗庙祭祀中所跳的舞蹈,称为“萬舞”。

尤其从孔颖达和蔡运章的解释中不难看出,大禹从帝王变成伶官乐师和舞师,而且职官地位也逐渐低贱,位同汉臣这种矛盾现彖…就是殷史汉化,铭文汉字化所致!

文章图片27

下面,我们就具体看一下此墓的真实情况,判断一下为什么是大禹墓…毕竟此事是涉及到整个中华民族及华夏文明的重大事件之一,必须慎之又慎…

目前根据专家总结出上古史解读公式有三个:

①文字解读公式:“商铭文+夏图腾=殷甲骨文”;

②图腾公式:“夏龙(蛇)+商鸟(凤)+虞牛(饕餮)=上古三代史”;

③上古史断代总公式:“史料+文物+图腾+铭文+甲骨文+墓葬方式=上古史真相”。

当然,只有六大证据都齐备了,并彼此互证,才能真正解读上古史问题…也就是说,只有把三星堆文物与殷墟甲骨文及妇好墓铭文统统结合起来,才能对二里头/石峁/陶寺/良渚进行断代,此外绝无它法…

回到此墓,右下侧地层被二里岗文化晚期灰坑打破,残余部分未经扰动。墓口长2.24米、宽1.19米、残深0.72-0.79米,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28
文章图片29

墓主人为30-35岁之间的男性,仰身直肢,头朝北,面朝东,双脚并列。该墓随葬了丰富的陶器、漆器。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墓主的头顶出土有三件白陶斗笠形器,颈部缠绕货贝串饰…

胸腹部摆放一件绿松石拼嵌龙形器,龙形器中部压一件带石铃舌的铜铃,石龙大约由2000余片绿松石嵌片拼嵌而成,龙形器总长应超过70厘米,灿烂夺目,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30

发掘者许宏先生认为:“这件龙形器应是斜放于墓主人右臂之上,呈拥揽状,一件铜铃置于龙身上,原应放在墓主人的手边或系于腕上。”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31

此墓主头顶有三个白陶斗笠形器,形制相同,边缘带有一小牙,中央穿孔,尺寸一大两小。第1、2号斗笠形器上有红色漆痕,表明这些斗笠形器原本是嵌在头顶冠饰,用于插羽毛用。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32

出土时,三件斗笠形器散落呈品字形,最大的2号在中间“品”字的顶端,两件小的分别在2号的两翼。可以推测2号斗笠形器是羽冠的核心,插上最粗大的雉尾羽;两侧小的斗笠形器分别插稍细一点的雉羽,视觉效果极佳。

随葬品为绿松石龙牌(干)、铜铃、翟冠。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33

《简兮》的《诗传》解释说:“刺不用贤也。卫之贤者仕于伶官,皆可以承事王者也。”《孔疏》曰:“卫之贤者仕于伶官之贱职,其德皆可以承事王者…”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34

二里头2002VM3墓主的地位,恰好是这样的状况——既贵又贱的特殊身份人。

蔡运章先生认为是“御龙氏”。只不过“御龙”并非仅仅是祭祀龙本身“禹”,而更应是“驾驭龙牌舞蹈”之意。

文章图片35

从直观的角度看,不论是执龙牌戴羽冠还是执籥秉翟,都与萬名有直接的关联。《说文》曰:“萬,虫也。从厹,象形。”解读同“禹”。再看看甲骨文和金文“萬”字,确是持蛇戴羽面胜的禹官,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36

仔细比较甲骨文、金文萬、禹、虫字形的差别,这使我们联想到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铜牌饰,出土于二里头贵族墓葬的绿松石铜牌饰有三例。

文章图片37
文章图片38

一例绿松石铜牌饰(上图所示)出自墓主胸部略偏左,内面凹,附有麻布。长14.2厘米、宽9.8厘米。兽头眼后生出一对丫形角。

铜牌饰的东侧便是铜铃及玉铃舌。墓主头部出土两件绿松石管,发掘者认为是戴在颈项上的,但我们推测也可能从头顶位移至此,原本也是用于插雉羽的。同墓底部左侧还随葬漆鼓1件。时代为二里头二期偏晚。

文章图片39

二例绿松石铜牌饰(上图所示)出自墓主胸前,长16.5厘米、宽8-10厘米。兽面的尖吻两侧为柳叶形角。铜牌饰西侧为铜铃。墓葬时代为二里头文化四期。

文章图片40

三例绿松石铜牌饰(上图所示)出自墓葬的中部的东边,距铜牌饰30厘米处出土铜铃1件。墓室头端近墓壁出,出土两件绿松石珠,估计原本也是用于插雉羽这三座墓主也应是伶官,随葬漆鼓可以为证。

通过上述初步分析,我们认为所谓萬舞,绿松石铜牌饰也是戴在手臂上,代表时令官。即春牛/夏蛇/秋蝉/冬蛾的四时伶官也。

文章图片41

当然,许宏和蔡运章认为此墓抱龙人与“禹”字造字法抱虫义一致,认为是禹贡之物,萬舞伶官…

文章图片42

而何驽教授认为此抱龙人是地位低下而身份比较特殊的祭祀伶官,理由一,墓主人随葬品很少,地位不高。二,但死亡时,却怀中所抱“绿松石龙形器',葬于宫殿宗庙中,说明身份比较特殊…而我却直接提出此墓即大禹本人之墓。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43

当然,很多网友认为大禹墓不会这么寒酸,他们不相信一代帝王之陵墓会如此简陋(几间茅草房),只不过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地位低下的祭祀伶官,会葬在宫殿宗庙中?

其实,仔细想想大禹经历就明白了!他因负鲧罪而治水,风雨兼程十三载,“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前文已述尧舜已篡鲧权),最后因脚疾(禹㾟)而死,匆匆埋葬…十分符合大禹传说及二里头考古结论和《禹王碑》记载!

文章图片44

只不过我们大家过去总被汉史(神化大禹)给蒙骗,也不想想能活过100岁还征三苗,当今世上能有几人?不是活神仙吗?

当然,“欲要研其史,必先掘其陵(郭沫若语)”,禹骨/禹铭/禹贡三大铁证出土才是硬道理…只不过这一次有点不同寻常,十分引人深思,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45

首先,禹骨骸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3号宫殿贵族墓中,呈“抱龙状”,头戴白陶羽冠,颈佩蚌壳项链,腰系青铜蛾铃,手抱绿松石龙,脚踩龙门山绿松石,向左侧卧在墓中,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46

其次,禹铭文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青铜圆斝上。即“网纹手”符号,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47

注意,甲骨文禹字与汉字禹形式完全不一样,必须配合铭文及文物对比才行,其中“网纹”代表二里头绿松石龙,汉字为“巳”;“手”代表继承王权,汉字为“又”,故网纹手为“又巳”义,会意为抱龙人,鼎文为抱虫禹,字形通取…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48
文章图片49
文章图片50

而“巳”为禹姓,通汉字以/姒/乙,指绿松石龙,佐证二里头抱龙人即是禹,自然地位绝不一般!另外,绿松石龙形器也是代表大禹创制的夏历标志之一,是夏至日(阳历6月22日)的天象,铜铃位置处代表大火星(夏参商星),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51

而同址出土的三类绿松石铜牌饰是戴在伶官手臂上的,代表时令,配合大禹夏龙,形成春牛/秋蝉/冬蛾的四时令牌。后人传承称为萬舞/蜀舞/蝉舞,史称蜀祭/均台之享…,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52

1953年,在二里岗遗址发现了被陈梦家判断为商代早期的牛胛骨卜辞,其中发现了“且羌/又乙/又其”的舜禹启符号,也佐证了二里头/殷墟与二里岗是“禹生启”遗址…二里头并不是史记专家认为的夏代晚期夏桀都城,而是早期大禹都城。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53

第三,禹贡出土于四川成都三星堆遗址器物坑(6号坑)断代为前1200年,官称“青铜大立人”,手呈空抱状,而所抱之物网上颇有争议(以抱象牙为多),但原物目前已在三星堆博物馆中找到,是为断成三截的铜蛇,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54
文章图片55

第四,大禹死因也破译出来。根据2011年西安谢子展老师《禹王碑》(长沙岳麓山版)破译成果,指出禹因“㾟昶泉去,裹圣浮图,葬稽堂祈祥…”,即长年治水而得烂脚疾(禹㾟/脚气/类风湿一类)而卒于二里头…经C14骨骸测其年龄为35岁左右。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56

第五,大禹身世也推断出来了:

根据《史记》和《竹书纪年》及网友们的观点综合分析:

“禹大约公元前1720年左右,出生于山东汶上县(大汶口后人)。15~17岁入洛阳盆地治水。13年后,即竹书称帝泄元年,公元前1689年(壬子年)治水成功继位,称帝翼州斟鄩二里头。5年后因脚疾(㾟)复发卒葬于二里头!终年35岁左右(C14测年),竹书称45岁。”

大禹治水遗址有三处:

遗址一,即洛阳龙门伊阙(一门峡/渊门)。

“禹凿渊门”开龙门山引伊水入洛水,遂除淮河流域水患…而大禹墓中的绿松石料即采集于此地,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成功而制成绿松石龙形器。而甲骨文的“中”字及周武王“宅兹中国”事件即此事件记录,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57

遗址二,即邙山入黄囗。

大禹及商契为引导洛水流入黄河而开的闸口,碑称弇臿,俗称二门峡,史称开封口,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58

遗址三,即三门峡平陆砥石山。

禹契为防止黄河倒灌洛阳盆地,故分流黄河入北济水段,史称“三川并流”,碑称“奠取及溉”。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59

“三川并流”总示意图:

文章图片60
文章图片61
文章图片62

结论一:

二里头C14断代时间为3800~3500年之间,基本符合夏与商周并行发展的时间表(商夏490年以内),而不符合夏商周垒加的时间表(496+471+256=1100年)。

结论二:

禹骨在二里头,禹铭文在殷墟,禹贡在三星堆,三者各在千里之外,说明什么?说明商汤灭夏及武王伐纣和周穆王西征四川是客观存在的史实。

结论三,

夏启即商均契!我通过铭文及图腾对比解读发现,夏启都城即是商契佐禹治水的郑州二里岗遗址,及安阳殷墟无人断代又赫赫有名的亚长墓。

附录1:铭文解读“禹生启”

①商契“司徒”铭文就是启铭文,甲骨文即“司其',篆字即取,汉字即启!是商契佐禹治水有功,受舜封启的历史事件。也就是说,夏启就是商启契!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63
文章图片64
文章图片65

②帝舜,甲骨文即仆牛“祖羌/夔/夋,讹为帝喾,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66
文章图片68
文章图片69
文章图片70

商均名号商契,也叫商启,夏人叫夏启,周人叫周启(弃),一王三称!因为甲骨文弃与铭文启完全一致,都是汉字“司其”,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71

而帝舜和商均(契)两人是王臣关系,山海经叫“舜生戏,戏生摇民”。戏即司戊母商契,而摇民即指尧子丹朱,史称商汤。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72
文章图片73

而1953年二里岗发现早期甲骨文,破译结果即是“禹生启”卜辞!即《史记殷本纪》:契长佐禹治水有功,舜受司徒(启)事件。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74

同时殷墟妇好墓出土青铜圆斝(刻有启铭文)与二里岗圆斝规制一致也证明此事,“又乙/又其”即禹/启符号(详解看我专文)。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75

故佐证二里岗为启城契都,史考为汤先王之西亳都也(见我专文)。

④殷墟亚长墓铭文即启长北蒙义,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76
文章图片77

随葬青铜钺也发现铸有“启”铭文!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78

并因甲骨文王字即钺形,亥即凫(鸟长)形,与甲骨文中记载的“高祖王亥”一致,而亚长墓出土了大量铜钺/鸟尊文物,与王亥撞脸,故亚长即高祖王亥长启王也,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80
文章图片81
文章图片82

尤其还随墓出土了大量仆牛文物,与《山海经大荒东经》“有易杀王亥,取仆牛”一致,并且亚长死因是受7处戈伤而俯葬墓中,与“有易杀王亥…杀而放之”记载完全一致,故推亚长即高祖王亥/商均契!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83

⑤另外,商均(契)因佐禹治水而得脚㾟(脚气/类风湿),而亚长墓主人脚骨有变形,上有花椒坑,符合此症状…并且墓中出土了铸有鸟头纹的青铜手杖,与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权杖及鱼凫王铭文撞脸。故推亚长为拄拐之人,应即商均契/王亥/鱼凫王也。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84

结论一,夏禹族与商契族因治水并存发展,王权也因治水而执行族间禅让制传承,时间为公元前1800~1600年左右。所以夏本纪即殷先史,夏殷并存!

结论二,殷族(契钧)是虞舜后人商钧契建立,而商族是尧后人丹朱所建立,殷商不是一族!而且因为争夺启权而发动政变(竹书称舜囚尧,复偃塞丹朱/墓考为丹朱逐舜杀钧)。这才是史记之“商汤灭夏”真正背景!山海经叫“舜生戏,戏生摇民”(看我专文)。如图所示:

结论三,二里头3800年断代时间及无甲骨文情况证明,夏代王朝仅有3800年史,并不存在4070年史之可能。而且大洪水时间也在3800~3700年之间发生(国家地质所报告),与4070年时间矛盾。

附录2:

所以夏与商周齐头并进,所有超出此范畴的断代表都是无法成立的!包括禹墟二里头问题,殷墟舜都问题,濮阳颛顼墓帝丘问题,陶寺尧都鲧城平阳问题,石峁周弃神木皇都问题,汶上良渚尧舜禹故乡问题,三星堆虞夏殷三族王祀乱坟岗子问题…就是图腾解读结论,并不是国家断代,是我与许宏及蔡运章等教授的个人观点(细节看我专文)…

附录3:C14检测大致推导出一个少昊年表(初稿)为:

文章图片85

二帝一后:

少昊(玄鸟氏),公元前1880年~1800年,曲阜。

颛顼(高阳氏),公元前1800~1750年,僕阳。

帝舜(高辛氏),公元前1750~1700年,安阳。

二伯一后:

司马皋陶(公元前1670~1625年),殷墟;

司空伯鲧(公元前1670~1650年),陶寺;

后马伯益(公元前1670~1625年),侯马。

二王一后:

帝挚(司日/陶氏),公元前1700年,平阳。

帝尧(司日/唐氏),公元前1700~1638年,易水。

帝丹朱(司日/汤氏),公元前1638~1600年,殷墟。

二夏一后:

夏姒大禹(公元前1720~1670年,二里头);

夏启商钧(公元前1650~1638年,殷墟);

夏后周弃(公元前1670年~1625年,石峁)。(看我专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