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描述与说明

 潘海露 2023-02-05 发布于江苏

虽然科学早已被公认是人类认识的核心,然而200多年以来,人类对于科学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却始终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科学的内容仅仅是经验,只是关于现象之间关系的描述;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科学的内容除了需要描述经验之外,还必须具有关于经验的说明。在哲学上,持前一种观点的学派是实证主义,持后一种观点的学派是构建主义。

导致产生上述这两种不同观点的原因,在于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所能起到的认识作用,只是关于经验的系统描述;而构建主义者则认为科学的认识意义,不仅是描述经验之间的关系,还必须对其所描述的经验之间的关系给出适当的说明(物理解释)。上述分歧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关于科学理论的评判标准。实证主义只要求科学理论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和外在的经验适当性;而构建主义则除了要求科学理论具备逻辑的一致性和经验的适当性之外,还要求具有说明的适当性。所谓经验的适当性是指,理论的描述必须与实际的经验相吻合;而所谓说明的适当性则是指,理论的解释应该包含具体的物理机制。

那么,究竟上述哪一种观点比较正确呢?唯象型理论和构建型理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理论类型,它们在认识过程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是互补的关系。实际上,实证主义和构建主义分别是上述两种不同的理论类型在认识论上的反映。因此,正如构建型理论是人类的高级理论形态,由于人类自身的特点及其所走过的认识道路,决定了人类的认识除了需要具备经验的适当性之外,还必须具备说明的适当性。所以,构建主义关于科学的定义更加符合人类认识的特点,即人类认识的实质是逻辑的思维而不是数学的计算

根据二维认识观,科学是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一个好理论不仅应该最大限度地概括各种不同的客观现象,而且还必须以适合人类的认识方式去概括。所以,科学不仅要满足关于认识客体经验的适当性,还必须同时满足关于认识主体说明的适当性。比如,日心说与地心说关于经验的适当性是一样的,因为在数学上两者是等价的;然而,这两个理论关于说明的适当性却有着天壤之别。人类不仅更容易接受日心说,而且该学说还打开了人类进一步认识的空间。只有在日心说的观念下,才有可能使伽俐略和牛顿等人提出三大力学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公式,从而创建了经典力学。

构建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人类对于经验的描述必须借助具体的物理机制,各种不同的经验与现象只是该机制在不同的极限情况下的表现与反映。构建主义认为,在现象的背后存在着支配现象的实体结构。对于理论的结构与客观存在的结构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我们可以将构建主义进一步细分为科学实在论和科学同构论。

科学实在论是一种比较朴素的传统理论,该理论认为科学理论是有结构的,而且该理论的结构与客观存在的结构是完全一样的,所以,理论的结构是“真”的,理论的结构能够将各种不同的经验与现象联系起来,理论的建立只是一个发现的过程。科学实在论虽然能够使人类的认识超越日常经验的束缚,但该理论有两个致命的弱点。

弱点1:无法证明理论的真伪,因为理论的结构是超经验的,是不可证明的。

弱点2: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不连续的,并没有朝着某一个极限不断地逼近,是一个发散和开放的过程。

实证主义正是抓住了科学实在论的这两个弱点,才提出了“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不需要非经验的部分” 这一实证的观点。他们认为,凡是不能被经验验证的认识,都是没有意义的认识,是形而上学式的认识,因而也是多余和不必要的认识。

与构建主义一样,实证主义也是一个笼统的哲学派别,在不同的时期、按照不同的侧重点,实证主义可以被细分为经验论、现象论、约定论和工具论等不同的派别。不过,这些派别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都认为人类的认识只限于可观察的现象与经验。实际上,实证主义是一种过渡性的哲学。虽然实证主义批判了科学实在论,但这是以取消理论的结构为代价的,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实证主义并没有提出任何新的科学定义与方法,使理论的结构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占有一个适当的位置。

对于科学实在论在认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要给予一分为二的分析。科学实在论的积极意义,在于提出人的认识不应囿于对现象的描述,应该具有结构性;科学实在论的消极意义,则是过分要求理论的结构必须与客观的结构完全相同,即要求理论的结构具有真伪性。由此,人类的认识陷入了不可克服的困境。由于无法证明理论的真伪性,于是追求理论的“真”就变得毫无意义。因为,科学实在论向人类提出了一个无法实现的认识目标。

于是,在认识论上人类陷入了一个怪圈,理论必须有超越经验的结构,而理论的结构却又不同于客观的结构。由此,会产生出一系列的疑问:

如果理论的结构不同于客观的结构,那么理论好坏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

理论是如何将各种不同的客观现象联系在一起的?

理论的结构与客观的结构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根据二维认识观,科学的评价标准并不是其关于客观的真伪性,而是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互作用的大小和认识效率的高低。二维认识观借助黑箱概念,提出了与科学实在论相对应的另一种构建理论,即科学同构论。在科学同构论看来,各种经验和现象都是人类关于客观世界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理论是相对于这些信号关于客观世界的同构系统。客观世界是一个典型的黑箱系统,其结构具有不可观察性。根据控制论,在同构系统之间,既具有不同结构上的差异性,又具有相对于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不可分辨性;既相对于现有的信号具有不可分辨性,又相对于新的信号而显现出不同系统的差异性。上述这些特性恰好是每一个具体的理论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所展示的基本特征。

我们借助于讨论构建主义和实证主义、科学实在论和科学同构论,从科学需要说明的适当性来探讨人类认识的实质,以此表明人类的认识所具有的相对性。根据认识的相对性,人类认识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不断扩大,以及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效率获得了更大的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