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匠精神融入中国传统工艺教学的探索

 渐华 2023-02-05 发布于山东

张静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摘要:当今我国正处在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坚持改革开放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新一代建设者所接收到的信息复杂而多变。从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角度而言,大学教育的正确引导,便是把控这一方向的重要手段之一。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当前的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这其中的“工匠精神”对于工艺美术教育培养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国传统工艺;教学改革;艺术设计

Exploration in the Integr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into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rafts

ZHANG Jing

(College of Arts,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Abstract:Today, China is in a period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rsisting in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is still one of the basic national policies of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the new generation of builders is complex and changeab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ng builder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rrect guidance of college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to control this direction.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o build a large contingent of knowledge-based, skilled and innovative workers, and promote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and craftsmen, which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current education.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is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arts and crafts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he 'great national craftsme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spirit of craftsmanship; Chinese traditional craft; teaching reform;art and design

--------------------------------------

基金项目:2020年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工匠精神视域下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中国传统工艺课程为例”(JG20163)

作者简介:张静(1979.05-),女,汉族,湖北武穴人,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smilejinger@126.com。

--------------------------------------

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从2015年“五一劳动节”开始,纪录片《大国工匠》相继推出,里面所提到的“大国工匠”大都是在普通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他们秉持着一颗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心,为我国各项事业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传统意义上的工匠精神,可以说原本只是适用于传统的手工业的一个行业规范,主要是用来指导和判定手工业者的从业品德。但是当今时代所提出的“新时代工匠精神”是在原有概念上增添了新的内涵。不仅仅是规范“劳动”,更是在“精神层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今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大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爱岗敬业、协作共进;勇于创新、精益求精。其中,“爱岗敬业、协作共进”主要是从从业者的精神层面来说,要求有家国情怀、担当精神,不能囿于小团体、小圈子;而“勇于创新、精益求精”则是在专业上的要求,新时代的劳动者不能死守传统、不求上进,更不能敷衍塞责、自高自大。

高校作为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等高新技术人才的重要平台,在教学中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劳动者,则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国传统工艺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课,与工匠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契合关系[1]。基于此,本文尝试将工匠精神融入中国传统工艺课堂教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

1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师“传道”能力有待提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韩愈对教师职责的精辟概括。传道,是指传授做人、做事的道理;授业,是指教授专业知识;解惑,是指解答学生的疑惑。从这里可以看出,“授业”在教师的职能范围之内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传授生活的道理,解答生活中的疑惑,当然也不能极端的说授业不重要。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各行各业都有较大的压力,教师行业也被裹挟其中,科研压力、教学压力甚至包括生活压力,使得很多教师不得不疲于应付。这就使得很多教师不得不偏重于个人专业的能力提高,以至于忽视思想、精神层面的提高,这一点虽然只是少数而且也不是刻意不求进步,但是依然不能小觑。因为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师,教师负有教导和传授的职责,如果教师本人没有较高的综合素养,那么在引导学生的时候自然很难做到应有的“传道”和“解惑”。当今社会上一些热点新闻也在不断地披露某些不好的现象,这也从反面证明了教师在授业之外的引导性是多么的重要。

因此说匠人精神在教师本身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师本人也是“匠人”中的一员,也同样需要匠人精神,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素养,而不是只着重于专业水平。

1.2 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偏向传统教学模式

虽然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一直以来都有关于人文素质的专题教育,在观念意识、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方面都有专业的辅导员,进行相关的宣讲和引导,但是在目前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仅靠传统的模式很难做到有效的引导。

通过调查询问得知,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同专业的学生各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性格特点,尤其是艺术学院的学生,大多思想活跃,难以接受传统的枯燥无味的“宣讲”形式。而且从学生角度讲相对滞后的课本教材,也很难与当下的时事热点有效对接,无法对他们产生较为有力的影响。

1.3 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

现代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及所接受的生活理念与以往大不相同,尤其是现代网络信息,瞬息万变,甚至断章取义或者虚假编造,这些复杂的碎片信息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学生们希望在学校课堂得到相应的答案的时候却发现,不管是老师还是教材所给出的都是“大道理”,很难与现实、当下的事件构成对应的关系,以至于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的生活参与感很低,无法做到感同身受,进而更加寄希望于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当家做主。

这种非常低下的参与感和主导体验,使得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学习效率自然低劣,教育成果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2 课程教学改革基本策略

教育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不能片面的厚今薄古。时代在发展,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式应该顺时而变,也不能泥古不化,所以根据当前形势,适时改善甚至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2.1 明确目标,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创新人才

当前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大都重在培养精英的专业人才,在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方面略有欠缺。单一的专业精英教育,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显然不够完善,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也是符合我国一贯社会主义办学理念的[2]。因此需要完善培养目标的方向,应该是培养在专业精进的基础上同时具有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学生,而不是仅仅偏重于专业精英。目标明确才能选择合适的路径。

在任何一种教育模式下,教师始终是引导主体,因此作为施教者的教师其综合素养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本身有一定的素质高度,要具有发现问题的眼睛以及正确引导的能力。如果专业教师能够在自己的专业课堂上时时关注并适当加入素质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得到相应的人文素养教育,然后再与专业的、系统的素质教育课堂有机配合,想必可以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专业教师不能将专业课堂“思政化”,所以这个过程必须是潜移默化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直白的灌输。从这个方面讲则需要各科教师发挥“工匠精神”,深化和提高自己的理论高度以及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的渗透在自己的专业课堂中[3]。

2.2 深化改革,建立新型课堂教学的培养模式

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以后,教师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得以深化,这时候就需要有相应的课堂模式,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各专业教学模式不尽相同,学生也各有特点,所以课堂教学也不可能模式化、一刀切[2]。应该加深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互动性,多采用启发式、研讨式、问题式等多元化的课堂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集体协作、整体思维、勇于创新。

传统的课堂模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能全盘否定,但是可以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甚至使用信息网络在必要的时候随时随地将最新的专业资讯传递给学生,将课堂立体化、隐形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教室讲堂[4]。

尤其是艺术学院的学生,本身思想活跃、追求个性,同时艺术学科也有其不同于其它理论课程的独特性。比如中国传统工艺课程在众多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内都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单纯的理论讲解无法让学生体验作品本身的视觉效果,因此需要让学生亲自参观博物馆近距离接触真实的传统文物;进行田野调查,体验作品本身产生的背景、环境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留存现状,甚至动手尝试进行创作体验。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清晰明了,而且也不会囿于专业窠臼。当学生对所学专业在实践上有了详细的了解之后,其内在的文化自信会自然生起。

2.3 多元教学,强化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适当多元化,本质上来说,无论哪科专业知识都离不开当前社会的发展现状,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专业知识与时代热点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专业学识并没有与社会脱节。时事热点也可以加强学生对当前社会的直接的认识,而不是完全沉浸在各种虚拟甚至虚假的网络世界。这样对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从而实现从“教人”到“育人”的转变。

对于艺术教育来讲,有其不同于其他科学性科目的特殊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尤其是设计教育,直接源于生活,还于生活,“以人为本”是其核心。所以教学内容多元化,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将生活课堂化。

但是人类生活是具有延续性的,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是现代生活的基础,尤其是一些优秀的传统人文理念是倡导社会和谐、自然和谐的重要指导方法。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有机的加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实际上这也是现代社会所诠释的“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

3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因为中国传统工艺种类繁多,所以这个课程本身是一个开放式的课程设计,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工艺类型进行教学实践。其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一种具体的工艺技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次研究课程教学以蜡染扎染的学习创作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体验实际操作,体会作品的美,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3.1 文化普及与实操工艺齐头并进

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技术要点讲授,二是相关文化讲解。

技术要点讲授,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该项传统工艺的实际工艺流程,并让学生以课程作业或者设计创作等形式实际操作。教师在过程中实时指导,最后以实际作品进行相关讨论与评测。

相关文化讲解,则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众多传统文化工艺,其产生和发展都有其独特性,甚至同一种工艺类别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实操方式。所以对相关文化的讲解是让学生真正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延请相应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进行技术传授和文化普及。这种方式相对于教师课堂讲授来讲更为鲜活,因为学生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正状态以及延续方式,这样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更踏实。一个是可以让学生得到具体可信的技术要领,另一个也是拓展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很好的方式。

3.2 “从做中学”,用行动诠释工匠精神

任何一种工艺离不开作者的体验,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从做中学”,体会钻研、专注、执着追求的工匠精神。要求学生亲自实操、感受、体验。在动手过程中遇到问题,要潜心研究,尽量从工艺本身出发,而不是过分依赖于外在的技术条件。黄银曼同学学习了蜡染扎染技法后,通过不断的尝试,体会布料、画蜡手法、扎染手法、染料、时间等多种变量对效果的影响,最终得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当然,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并不只是为了继承而继承,文化是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延续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偏重于传统的教学,更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作设计,将传统工艺应用于现代设计。如图1所示,谢越同学在研究传统刺绣的基础上,设计主题图案,并将其创新的应用于首饰设计上,传递出更丰富的情感诉求。

文章图片1

图1 谢越刺绣作品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社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越来越普及,以至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主动性却越来越弱。不可否认高新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之一,但是“人”在社会中的主体性是不可忽视的,生活的主体是人,创造的主体也是人。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高等院校的教育目的不仅是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先进思想理念和道德素质,还要不断地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莘莘学子的民族自尊心和以高水平的技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杭间,郭秋惠.中国传统工艺[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

[2]王丰晓.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工匠精神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9(9):148-150.

[3]曾莉.隐性思政教育融入创新设计教学[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2):152-153.

[4]何冰.“课程思政”在培养大学生人生观过程中的现实价值与实践路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0,30(2):59-61.

原载:《西部皮革》杂志2022年11月第2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