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弘仁山水画中的“和谐”观

 梅苑67968851 2023-02-05 发布于安徽

文◎侯丽娜

摘要:“天人合一”观理念始终贯穿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该思想理念的发展推动了整个中国绘画的发展。该理念强调画家需要将内在精神融于万物,用内心去感知万物始源,与万物形成共鸣,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达到画家所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深受儒道释思想影响的弘仁,热衷于师法自然,将个人的内心情感与自然万物相融合,从而展现其画面独特的意境美。弘仁画面中大多呈现为空灵、冷峻的风格,但又体现了一种寂静又进取的境美。

关键词

和谐、天人合一、弘仁

正文

山水画自魏晋南北朝开始独立,成熟于唐而盛行于宋,在山水画中,承载的更多的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这与画家所遵循的“天人合一”理念是密不可分的。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与“道”的哲学观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

南朝宗炳在其《画山水序》中提到“山水以形媚道”的哲学思想,从此山水画,尤其是文人山水画更是与“道”这样的哲学观念密不可分。从张躁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山水画家并不是对大自然客观的描绘记录,而是通过观察自然、体悟自然,将个人情感与自然美景相融合,以此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以及想要传达的画面精神。

宗白华在其《美学散步·论中国的绘画》一书中提到:“中国画家不是没有个性的表现,他的心灵特性是早已化在笔墨里面,有时亦或寄托于一二人物,浑然坐忘于山水中间,如树如石如水如云,是大自然的一体。”,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一幅完整的山水画是人的主观性情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体现,画面中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理念。受儒道释观念影响的弘仁,画面中所表现的“天人合一”观理念十分显著,他非常注重师法自然,曾多次深入黄山搜集创作素材,将其真实情感与大自然的景致融合。弘仁的山水画面中呈现的多为空灵、冷峻的风格,但又体现了一种寂静但又进取的境美。

浅谈弘仁山水画中的“和谐”观

弘仁《松溪石壁图》

弘仁的《松溪石壁图》,整幅作品采用全景式构图,作者以“二维”成像的方式向观者展示了黄山的冷峻、高耸。整体布局疏密得当、起伏有致,画面构图简洁明了,山体采用几何形表现,略施淡墨。山体主体部分大面积留白,给观者视觉冲击,两棵松树则以重墨勾勒,淡墨皴擦,浓墨点叶,主次分明。树根盘枝错节,驻扎在山体间,山石中以浓墨点落的枝叶在整幅画面中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弘仁这种独特的几何山体表现将黄山的地形完美呈现,通过大小不一,层层叠加的几何体,增加了画面的重量感,方硬感。通过大片山石的留白以及小片山石的勾勒,营造整幅画面的空间感。山头的处理十分巧妙,通过高低不平,墨色不一的远景树来表现,由近到远,逐渐墨色变重,以此突出前后关系,营造画面的空间感。画面右边安排一竖飞瀑,使得过于冷静的画面产生了动感,达到动静结合的画面美感。整幅画面中弘仁由点构成线,由线构成面,通过线与线的不同组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几何风格。通过长短不一,纵横交错的线条皴染,赋予了画面空间感,厚重感,体积感,使得整体画面呈现出一种空灵之美,冷峻之感。整幅画面用笔遒劲有力,干脆利落。大部分以长线条为主,中锋为主,侧峰辅之,短线条多用于小片山石的勾勒皴擦,用笔看似干枯,却又不失清润,线条丰富多变。

画面中弘仁用赭石略加淡墨,使冷峻、寂静的画面多了一丝清新之意。弘仁以干淡清润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可游、可卧、可居”的山水佳作。整幅作品给人第一视觉感受多是空灵、清新之静意。但从崖缝间中冒出的松针、松树下新出的枝叶、石边的鱼竿这些细节处理可以领略到画面所透露出的生机与朝气。

浅谈弘仁山水画中的“和谐”观

弘仁《西岩松雪图》

弘仁的《西岩松雪图》,描绘的是一场大雪之后,整座大山披上了洁白的纱,纯洁的白雪散落在山上,整个画面给人以圣洁、空灵之感。全图采用全景式构图,整幅作品布局精密,结构严谨,而无板滞之感,整幅画面中主要突出的是线条美感,作者以刚劲凝重的线条表现山石的质感,行笔略带皴擦来组织画面的明暗、虚实对比。雪后的大山银装素裹,静谧而孤傲,这似乎是弘仁在诉说着自己内心的悲凉与孤傲,表达自己宁可隐居深林也不为新政府做事的态度与决心。

在山体掩映间有石梯蜿蜒曲折,为冷峻的画面平添了一丝烟火气,仿佛整座大山正在等待旅人的归来。近处的山体向左倾斜,使得方正构图多了一丝意趣,画面中用干练苍劲的线条勾勒山体后,阴面淡墨渲染,烘托雪景之态,散落着的点景树为画面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得稳重、正直的画面多了一丝灵动之意,树的繁与山的疏形成了鲜明虚实对比。

在这幅画面中虽然没有出现人,但作者以房屋来表现烟火气息,大山的静谧、威严与丛树的灵动多姿,小路的蜿蜒曲折,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这似乎也在暗示着世人自然的原始魅力,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表达大自然最本真的美。

在画面的右边,弘仁仅在中下方略加皴擦,表现了岩石的质感,上面则大片空白,并小字落款;“西岩松雪辛丑春为象也居士图弘仁”,十五个字,落成四行,每行四个字,与画面相融,既用来调节两块山岩的疏密对比,又为岩石后面的天空留下空间,颇具匠心。画面整体以淡墨表现,只是稍在关键处以浓墨略勾,弘仁先用干淡墨勾勒山体外形,弘仁将整体山形概括提炼为几何形,先勾勒出大的体块关系,随后在大的山体中再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几何形,寻找山体结构的变化,以此来丰富山体层次,然后用折带皴淡墨皴擦,丰富山体结构,在山石的间隙,略施稍重的墨色,穿插一些杂树或者枝干,右下角的树叶与点景树多以浓墨画之,使其于洁白的山体形成鲜明对比,以此来区分山石的前后层次。山体的阴面略施淡墨,阳面则大面积留白,以此烘托雪景的气氛,天空则用墨色烘染,以映衬山石上的白雪,为雪后的大山新增了一丝神秘感,使得整幅画面呈现出一种雪后的清冷、空寂的氛围。

作者以含蓄、内敛的笔法表现了一幅雪后的黄山之景,构图形式新颖,笔法简淡,虚实相生,画面布局十分巧妙,雄伟的黄山矗立于画面中心,好似在守护着这份原始的安宁与和谐。这幅作品虽表现的是雪后一景,但是画面中不仅充满寂静、冷峻之气,带给观者的更多的是一种祥和、静谧之情。

浅谈弘仁山水画中的“和谐”观

弘仁《山水图》

“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言独仗藜。梦想富春居士好,并无一段入藩篱”,弘仁阅览无数自然风景,常年深入黄山、武夷山领略自然风光,在师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力求推陈出新,师法自然,石涛在跋渐江《晓江风便图》时言:“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丰骨冷然生活。”由此可见,游历黄山对于弘仁创作的意义之深远,弘仁为此创作了一系列黄山作品,这个时期的创作直接将弘仁的山水创作推至了顶峰。

弘仁的画面的构成元素整体给人以“静”的美感,通过其精心的布局安排,画面整体呈现出和谐之美的效果。在这份和谐美的表达中,不仅能感受到其画面独有的清新、空灵之意,更多的是向世人展示了一种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为了各自的目标而奔波,无形的压力使得我们想要寻求一种心灵的慰藉,观阅弘仁画面,带给人不仅仅是萧疏、冷寂的情愫,实则是一种抚慰心灵的情感表达。

我国当今的“和谐观念”体现的是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是一种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追求一种和谐共进的精神境界。由此可见,弘仁画面中所展现的和谐进取精神与我国当下社会所提出的“和谐观念”是有吻合之处的,我国的政治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一个延续,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的多方位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