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杨超超 单位 | 成都市武侯区你我他社区治理行动与研究中心 一、服务背景 (一)政策背景:四川省民政厅联合省委组织部、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印发《四川省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启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通过“三年试点引领、两年扩面延伸”,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街道(乡镇)社会工作服务全覆盖。(二)区域背景:武侯区民政局《成都市武侯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安排部署,积极推进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望江路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作为武侯区“一核两驱三覆盖”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街道背景:望江路街道位于武侯区东部,总面积3.19平方公里,有棕东社区、郭家桥社区、共和路社区、老马路社区、新生路社区五个社区,实有管理人口约10.3万人。 望江路街道围绕“协同共治”的发展理念,建立街道社区治理支持中心,通过三年稳定服务,提供多样渠道,激发社区、社区社会组织、居民骨干、驻区单位的活力,汇集多方资源,构建多元治理格局。 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主的社会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社区营造类项目,社区环境焕然一新。 同时,2018年,街道在区民政局的支持下,建立望江路街道社会关爱援助中心,由专业社工通过精准识别救助对象、精准评估救助需求、精准制定帮扶方案、精准对接援助资源,对已享受体制内政策后仍有救助需求和无条件享受政策资源但确有需要的特殊困难家庭,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专业服务,实现政府救助与社会援助的无缝衔接,社区居民服务需求得到全方位回应。 2021年,在省厅支持下,望江路街道作为首批试点街道之一,承担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任务。 二、需求分析 分析服务需求及面临的问题等 1.辖区资源丰富,相关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服务参与主体有限,无法形成常态化、持续化的服务机制。 2.培育的本土社区自组织数量多、类型单一;近年向各级申请的各类相关项目数量较三年前有明显增多,但在项目中期、末期评估时获得优秀及表彰的项目较少,打造的示范项目、示范点位较少。 3.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社区居民不同主体面临的需求、问题各有差异;政府购买性服务项目服务群体单一,无法推动全域式服务的开展。 三、机制模式 包括目标、行动计划、制度体系等 (一)目标 1. 社工站的日常运营:空间管理及功能室设施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2. 需求挖掘与数据库建立:每月开展需求挖掘工作,建立辖区困境人群台账,并制定需求清单,撰写需求挖掘情况报告,梳理设计服务项目; 3. 社会资源链接:引导社会组织、企业、爱心认识等多元主题参与社区治理,协助开展不助学、助医、助残、网络众筹等社会支持; 4. 社区治理及人才培育服务:招募及发展志愿者队伍,培育扶持志愿者团体;组织参与社会工作考前培训; 5. 营造基层治理良好氛围。 (二)行动计划 望江路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采用“一站两中心三平台”建站模式,“一站”是指以社工站为阵地;“两中心”是指社工站以支持中心和服务中心为载体,提供“社区治理支持和专业社工服务”两大服务;“三平台”是指社工站兼具资源平台、共享平台、互助平台三大平台,发挥三大功能。 本着“服务+支持”的自我定位,贯彻“一站式”服务,以“联合”为抓手,联动望江路街道社区治理支持中心,为深化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本土化提供丰富的组织资源、社区资源、社工资源、经验支持等。 在积极发挥支持功能的同时,也发挥着“专业化、精准化”的作用,践行“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自组织+社会资源”深度融合服务路径,不断深化“五社联动”,动员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提升望江路街道社区治理水平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回应居民的服务性需求和发展性需求,助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实现。 制度体系 望江路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按照“1+2+X”(“基础+项目+特色”)的框架提供服务。 在社工站提供基础服务的同时;精准对接区域内居民需求及社会组织资源优势,开展特殊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搭建、殡葬服务进社区2个精细化、个性化、特色化服务项目。 一方面发挥我们机构的在地和专业优势,联动街道社区治理支持中心, 另一方面,依托在地资源,联动高校,鼓励多元参与,积极整合辖区社会组织项目资源,在社会心理、儿童、残疾人、婚姻家庭、社区社会组织,慈善场景营造等方面提供X项特色服务,共同推进望江路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体系建设。 四、实施路径 展示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服务实施的行动过程 (一)第一步:打造服务阵地 功能分区:在望江路街道的支持下,社工站依托街道现有退役军人服务站进行场地建设,共享空间在100余平方米,设置了社工办公室、多功能活动室、个案工作室、档案区、竹林小站5个功能空间,并配置相关活动所需设施设备。 氛围营造:门口显眼位置有挂牌及服务流程,社工站相关内容运用电子屏进行可视化的宣传(包括落地区域、配套设施、建站模式、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培训督导制度》、《社会工作服务站文明办公管理制度》、《社会工作服务站场地运营制度》、《社会工作服务站入户走访制度》、《社会工作服务站保密制度》等相关制度建设、服务开展情况、在入门处进行陈列。 (二)第二步:找准定位,发挥“服务+支持”功能 (1)摸清需求、梳理清单 通过对辖区“五类”困难群众、公益性组织、资源、专业人才队伍等全方面进行摸底排查,收集需求,进行需求分析,产出调研报告,从需求、资源及服务三方面梳理辖区三张清单。 梳理出154户困难群众需求,50家社区社会组织需求清单、67项资源及4项品牌服务清单。 (2)践行五社联动,以“联合”为抓手,发挥“服务+支持”功能 1.坚持党建引领,统筹基础党组织资源配置 通过专业党员社工联动辖区老党员工作室的党员志愿者、发挥联合的作用;开展入户走访,动态掌握困难家庭帮扶需求,研究制定帮扶计划; 运用社工资源整合的专业能力,链接物资类、服务类资源,与党员志愿者共同开展困难党员慰问关怀活动、“党社联动、服务群众”—义诊、关怀门卫室等系列关爱活动。 坚持把社工站作为党建引领下的服务阵地,动员多方力量,包括老党员工作室、院落党支部、企业党组织等开展服务500余人次。 2.精准确定服务对象,完善监测帮扶机制 关注特殊群体,精准提供专业服务;对于符合救助政策的服务对象,协助开展救助政策申请,对于不符合救助政策的困难群众,通过提供专业社工服务、依托在地资源,动员四川大学、退役军人服务站、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陈世经典爱心商家等多元力量,重点围绕辖区老人、儿童、残疾家庭、低保等特殊困难群众,共同开展帮扶工作。 开展入户访视75户、老幼关爱活动15次、覆盖700余人次;心理关爱热线服务10人次;开展志愿服务24次,服务覆盖1300余人次;覆盖困境家庭200余户。开展政策宣传6次,宣传覆盖900余人次。 3.促进多元参与,培育专业人才,推动社区治理 为推动社区治理,建立起“社区工作者+专业社工+志愿者”联动协作机制,通过社区发现、其他社会组织或者志愿者转介,发现需求; 制定了社工站督导制度,邀请本市资深社工定期对社工站工作情况进行督导,通过专业社工带动,开展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专题专业培训6次,培养本地优秀社工人才队伍及自组织队伍,助力2021年度市级、区级社区治理类项目17个,资金体量达100余万元; 运用“资源联用、活动联办、经验联学、项目联动”的“四联工作法”,促进多元力量参与到国际化音乐社区建设,2021年度27家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微项目,服务项目达11个,助推参与式环境治理行动开展,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 4.营造基层治理良好氛围 在社区层面,引导监督社会组织提供公益性生活服务,通过一系列老幼关爱倡导活动,政策宣传普及活动,扩大普惠性生活服务供给来满足基层群众的需求; 在社会层面,综合使用新闻报道、公众号等宣传媒介,对社会工作服务内容、服务成效进行广泛宣传,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同度。 (三)第三步:整合数据资源,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以武侯区民政局智慧社区体统为工具,完善困难群众、爱心企业、机构组织、志愿服务队等基础数据,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推动基层治理数据资源共享,建立社工站—室双向转介机制,促进社工室发挥发现居民需求的核心作用,以“联合”为抓手,针对特殊困难群体、主题活动等方面联动开展服务。 五、服务成效 1.公益资源链接的多元性及持续性:依托在地资源,动员四川大学、退役军人服务站、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陈世经典爱心商家等多元力量,持续开展“关爱知语堂”公益助学活动7期,培育自组织,持续开设微创投项目“乐益计划”2期,获得基金会资金支持,在国际化音乐社区建设、大运会氛围营造、公共卫生安全体系构建、参与式环境治理行动、党组织服务群众等方面广泛开展服务。 2.初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路径:率先成立望江路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发展会员单位48家,建立了“社区居民组织化、社会组织公益化、社会组织联合化”的居民参与路,提出了“四联工作法”(项目联动、活动联办、经验联学、资源联用) 联合会独立策划组织开展活动50余场,服务覆盖2700余人次。 梳理出的《社区治理视角下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路径探索----以望江路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为例》获得四川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首批优秀案例。 3.专项服务探索初见成效:《殡葬服务进社区》服务项目采用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建立便民志愿服务队。 一方面,采取居民喜闻乐见的顺口溜、小喇叭的形式深入院落开展文明祭祀方式宣传活动;自制汇编文明祭祀、绿色殡葬宣传折页,宣传殡葬政策;使宣传的内容更丰富、宣传覆盖面更广阔; 另一方面,通过社工提供专业情感抚慰服务、整合专业心理咨询团队,提供心理支持服务,志愿者及红白理事会协助丧属开展治丧服务,使治丧服务覆盖更多的居民群众,建成集陪伴、安抚、调节、和发展性为一体的“一站式”殡葬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并获评2021年度“武侯区优秀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六、社工站运营与服务反思 (一)社区治理力量需进一步发展 联合会于2020年6月成立,经过两年的努力,其理事会、秘书处及会员单位思想认识及执行能力有所提升,但联合会的发展仍旧需要专业的支持服务,引导其向专业化发展。 2021年辖区内承接上级社区营造、社会工作项目及社区保障资金项目的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公司共有30余家,受机构成立时间、入驻辖区时间、自身机构类型等因素影响,其工作人员对于社区发展治理的认识、社会工作的理论、项目的执行等方面能力明显不足,人才队伍的薄弱导致相关工作难以取得成效、做出特色。 (二)站室联动需进一步加强 辖区社工室的已初步建立,但社工室的功能发挥及街道社工站、社区社工室联动机制尚未成熟,辖区相关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服务参与主体有限,需要形成常态化、持续化的服务机制。 (三)宣传体系需进一步搭建 由于社工站(室)服务具体且精细、市级、省级媒体的宣传点需要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和一些特色切入点,很难能够吸引住相关媒体来做专门的报道和宣传。在后续的宣传过程中,可注重梳理社会工作服务专业服务典型事迹和案例,来吸引媒体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