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9.5】遇难成祥的孔子

 liuhuirong 2023-02-06 发布于湖北

【9.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围困时说:“周文王死了以后,文化传统不是都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要丢弃它们,我死后就无法将它们传播下去,后代的人就不会有机会学习;上天如果不舍得丢弃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感悟】

一、孔子在匡被围困的历史背景

孔子周游列国初期,弟子颜回因为其本家同宗颜浊邹(弥子瑕),又是子路的妹夫,受卫灵公宠爱,孔子及其弟子就先至卫国,住在他家中。经颜浊邹、蘧伯玉等人的推荐,卫灵公接见了孔子,并按孔子在鲁国所得年俸给粟六万。

在卫国住了十个月,享受“公养之士”的待遇,然而孔子并非是要寻求庇身之所,他心中孜孜以求的是要实现自己关于仁政的思想,加之有人向卫灵公进言说,如果他们是为鲁国图谋卫国而来,该怎么办?卫灵公遂派人暗中监视孔子师徒。所以,孔子在卫国尽管衣食无虞,一直还是希望能遇到一个让他实现理想的贤君明主,于是准备前往陈国。途经匡地(今河南长垣县境)时,被误认作曾侵犯匡地的阳虎而被匡人围困。

匡邑原属于卫国,后被郑国侵占。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鲁定公率军伐郑时,阳虎带兵通过匡地,未经匡人同意,就强行夺路冲过。在双方冲突中,阳虎曾对匡人有所杀戮。孔子的一位弟子颜克当时曾随军攻入匡地,这时,颜克正为孔子赶车,走到城墙近前,他用马鞭子指著城墙的一处缺口说:“八年前攻打此地时,我就是由这里进城的。”

不料颜克此话一出口,被匡人听到,匡人再看车上的孔子面貌同阳虎又有一些相像,便误以为是阳虎一伙人又来此地,他们纠集群众蜂拥而上,把孔子师徒围禁起来。

子路欲出战,孔子止之曰:“某无仇于匡,是必有故;当自解。”孔子被匡人连围数日,弟子们心中焦急,担心匡人会采取什么极端行动。孔子此时表现得非常坦然,对弟子们说:“周文王死后,古代文化不是都保存在我这里吗?如果上天想要毁灭这些化,那我就不能传授这些文化了;如果上天还不想毁灭这些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呢?!”

孔子说罢, 自己和子路则镇静如常地坐下来操琴,他们弹唱的是文王操,三阙告终,外面的匡人听到琴音,加之籧伯玉前来迎接(长久籧伯玉),他们才知道里面坐的是孔子而不是阳虎,于是连忙赔不是而纷纷散去。

二、为什么孔子碰到灾难也能化为吉祥

从本章来看,孔子面对死亡的威胁,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坚信自己艰辛地弘扬周文王所传下来的美好文化是正道。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多次遇到危险,每次都能从容面对,孔子这种顺天知命的态度实在令人赞叹。

孔子的这种态度源于“仰不愧天,俯不愧地”的良心,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没有完成,不会让自己离开这个世界。而这种真诚,是感天动地,邪恶难侵的。

孔子心目中的“天”,相当于具有意志力的人格神。他认为这种自然的力量,不但有正义的判断力,而且有公正的救援力。孔子心目中的“文”,是天在冥冥中所启示给人的天道,是道统文化,目的在使人类免于灭亡。孔子认为周文王为易经六十四卦作卦辞,主要目的在传承文化。他看到周文王死后,大家并不重视文化传统。因此以身自许,要恢复道统。

“至圣”孔子73岁去世,“亚圣”孟子是在84岁去世的,在那个时代已是高寿。人们常把73、 84看做生命线。行“仁”的圣人能高寿,因此要向孔子和孟子学习,真诚地修行仁、义、礼、智、信,就能享受美好的人生。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