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原来被KPI压得愁容满面,现在却跟同事们谈笑风生;原来对领导唯唯诺诺,现在却硬气起来敢怼回去了。 虽然是玩笑话,但是却颇有道理。 因为一个人的行为模式通常情况下都是固定的,一旦开始反常,往往预示着他的内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束缚着他的那些东西,消失了。 我相信很多朋友们都有过这种“挣脱束缚、焕发新生”的时刻。 它常常发生在你心理上感觉退无可退、忍无可忍的时候。当你感觉已经没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失去了,你反而会获得一种破釜沉舟的勇气。 离职时候的硬气,就是这么一种勇气。 “离职我都不怕了,我还怕你?” ![]() 但其实,你完全不必等到真要离职的时候才开始硬气,当离职的念头第一次冒出来的时候,你就可以硬气了。 因为从离职的念头开始冒出来,到真正下定决心离职,两者之间,往往有一段不短的距离。这段距离,就是你跳出旧有的行为模式,自我突破、快速成长的绝佳时机。 就像我们刚开始讲的,每个人都有一套固定的行为模式,要改变它很不容易,契机也不多。 顺风顺水的时候,你的顾虑会更多,船大难调头,不敢轻举妄动;但当你已经处于逆境,徘徊在离职边缘的时候,反而可以正本清源,打破幻象,看清困扰自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有些问题,是环境的问题。这个公司、这些同事不好,那么离职换环境就能解决。 但有些问题,是跟自己固有的行为模式有关的问题。比如,不敢拒绝、害怕冲突、羞于表达自己的需求等等,非得把自己打碎再重建不可,否则即便换一个环境,也还是会陷入同样的困境。 以KPI这个场景为例。 新一年,领导又要给你下发新的KPI了。 整体市场环境不好,你所负责的版块儿,已经是快要进入夕阳的业务,但公司还是要求你今年实现30%的业绩增长。 你该怎么办? 如果你还想继续干下去,按照你旧有的行为模式,可能会鼓足勇气,弱弱地说今年市场不好指标有点高,但是被领导驳回后,就不敢再说什么了。 因为你还想继续干下去呢。你害怕跟领导据理力争后,会被认为缺乏担当、价值观有问题,在惹毛领导后被边缘化。所以即便你明知道这个数字不切实际,完不成自己要背锅,但就是不敢拒绝。 结果呢?往往是你带着委屈和怨气接下的目标,真的没完成。领导开始质疑你,你也开始质疑自己,最后不得不背锅走人。 这种问题,靠换个环境解决不了,你必须要向内看。 表面上的问题是领导太过分,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不合理的目标;但真正的问题其实是,自己害怕冲突,不敢拒绝权威,不敢表达自己真正的诉求。 戳破假问题找到真问题,才能跳出自我重复的循环,撕开一道口子,让新的东西长出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每次离职的念头冒起来的时候,就是这么一个难得的个人成长缝隙。 因为按照旧模式接下不合理的KPI,最后没完成走人,和现在就据理力争,最后的结果都一样,那为什么不试试突破自己的恐惧,尝试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互动模式呢? 比如,判断这个KPI设置不合理之后,一开始就选择跟领导博弈,分析市场、拉数据或者是要资源。 哪怕最后你还是没有说服领导,接下了这个KPI,但是你传递出去的信号,会被对方充分接收到——这个人对自己专业领域的情况很了解,我不能随便拍一个目标给他;或者,这个人不是个软柿子,有不满是会来找我一遍遍沟通的,我不能随便什么脏活累活都派给他。 这种信号,也会被你整合进自我概念里——你不再是一个虚弱的人,而是一个有力量的人;你不再感觉自己很怂,相反,你感觉自己是个勇敢的人。 人们在一个环境里的处境怎么样,就在于这么一次次的沟通互动传递出来的信号。 哪怕最后这个领导就是蛮横不讲理,怎么说都没用,但至少你不会再是从前那个怂怂的你了。你从过去畏畏缩缩的状态里走了出来,有了直面自己恐惧的勇气,有了跟权威博弈的经验,看到了自己新的可能性。 有句老话叫,穷则变,变则通。 就好像中古时期,有些沿海地区土地贫瘠,种田养不活人。然而正因为这样,他们才特别敢闯,慢慢发展出了做生意的才能,平均生存状态比内陆鱼米之乡的民众,反而好多了。 所以,别等到离职才开始硬气。 把每一次离职的念头,都当成自我磨练的契机。静下心来问一问自己:我可以借这个机会突破哪一点? 然后,大胆地去尝试那些你一直想做但没勇气去做的事。 你会发现,改变也许没有那么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