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虚空济 2023-02-07 发布于山东

八佾篇第三④-⑤

④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⑤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林放问礼之本。”林放,鲁国人,问孔子,礼的根本是什么。

子曰:“大哉问。”赞叹了一句,这个问题问得很妙。接下来孔夫子开始作答,但是孔夫子并没有讲礼的根本是什么,而是讲了一种外在的行为,我们来体会一下这两句话。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我们上一讲讲到过礼分为五个部分,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如果再往大了概括,其实就两个部分,一个是吉礼,一个是凶礼。发生的吉祥的事情,好的事情和哀伤的事情,悼念的事情,无非就这两件事情。

礼,与其奢也,宁俭。当发生的吉祥的事情,好的事情,与其过于奢华,宁可选择节俭。

宁俭,就是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也是其次的,最好的是什么呢?适度的,适合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场景的。可是即使达不到最合适,与其奢也,宁俭。如果奢和俭相比较,选择更加节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我们先讲易,易是指周全,周到的意思。说我们在举办凶礼的时候,要做的很周全、很周到,要照顾到每一个礼节,要照顾到每一个参加的人。

宁戚,戚就是哀戚,悲伤之意。因为凶礼,本身就是一种哀伤的情绪,比如说有亲人去世,我们是哀伤的;比如说有灾荒,我们是哀伤的;比如说有战争,我们都是哀伤的情绪。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这句话,最好的状态一定是办的既周全周到,同时,又有很哀伤的心情在其中。但是如果二选其一,宁戚。我们宁可这件事情办的没有那么周全,但是我表达了自己哀伤的心情,我内心是很哀戚的,这是孔子对于林放的回答。

讲了两件事情,也没有讲礼的根本到底是什么。

第一件事情,在吉礼的时候去奢从俭;第二件事情,在凶礼的时候,去易从戚。礼之本,回答完了。

我们这个时候要来体悟了,到底何为之本呢?我们都听过一句话,俭以养德,告诉我们去奢从俭,一个人只有内心是有仁的,我们的生活才会节俭,才不会铺张浪费。

一个人内心只有是有仁德的,我们才有那种悲伤的心情和悲伤的心境。

比如说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有很多人在举办凶礼的时候,并没有哀伤的情绪,甚至有的人还在说说笑笑,打打闹闹,都是因为内心没有仁德。

当我们自己家里有吉祥的事情发生的时候,都在讲排场、讲体面,都在铺张浪费,这也是内心没有仁德的体现。最好的选择一定是适度的,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说我自己是这样的身份,我们所办的吉礼,所有的事宜,都是和自己相符合的,这是最好的。

我们有丧礼,我们内心是有仁德的,又有哀伤的心情,我们办事情又周全,又周到,这个固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做不到的时候,我们选择有悲伤的心情,我们选择从俭,这个是内心有仁德的体现。俭以养德,我们平时的生活越节俭,我们不提倡铺张浪费,这个时候,才会滋养我们自己的德行。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理解,礼之根本是源于自己内心的仁德。当我们内心有仁德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用度,就会变得越来节俭。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好,包括历史上这些圣贤的人物,这些有德行的人物,我们去看一看,是不是内心越是有仁德的人,生活反而越节俭;越是内心缺少仁德的人,生活反而更加的铺张浪费,都是讲排场的,都是虚荣心在作怪。

包括我们很多一起学习圣贤文化的朋友,包括一起修行的朋友,你现在内心开始有了仁德,你就会愿意去帮助他人,你不想去再伤害他人,不想再去欺骗他人,甚至不忍心再去伤害动物,甚至不忍心再去吃肉。

这个时候,我们都在去奢从俭,我们去奢从俭就是不断地在滋养自己内心的仁德。当我们自己内心,还有那么多的欲望,还有那么多的虚荣心,还在追求自己的享乐,还在贪图那么多的利益,我们怎么可能去帮助别人呢?我们怎么可能去滋养自己的德行?

所以礼之本到底是什么呢?孔子并没有给我们回答,但是举了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理解孔夫子在告诉我们什么。当我们内在有仁德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去奢从俭。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上一句话,“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当一个人内心有仁德的时候,我们守礼、守乐、守法,到底在守什么呢?都是在守自己内心的那个仁,都在守自己内心的德,都在守自己的修养。

有很多事情,是没有具体的规定的,法律再健全,也不能规定到每一件事情,古代的礼法再健全,也会有人越礼,可是当自己内在有仁的时候,我们自己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我们在一个企业当中,工作也是一样的,那些公司的规章制度,都是规定给那些,不守规则的人。比如说现在的公司都有打卡,晚点的要处罚,可是对于那些不晚点的人,这些规则对他又有何用呢?

我们说法律都是给那些犯法的人准备的,是绝大多数人的道德底线,是不能超过这个底线的,超过这个底线的是违法的行为。

可是修行是在不断地提高我们的道德底线,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我们不需要法律来约束自己,我们不需公司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而我自己的道德修养,自己的仁德足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因为我内心是有仁德的,我的行为自然就是如礼、如法的。

所以孔子来赞叹林放,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这个问题的意义很重大,然后举了两个例子,告诉我们礼之本到底是什么。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我们先来了解两个词,一个叫夷狄,一个叫诸夏。我们先讲诸夏,以前在古时候,中原地区被称为华夏,我们从历史上来讲,三皇五帝到了尧、舜、禹,都被称为时代,我们说上古时期,尧、舜、禹时代,这个时候还没有被称为华夏,什么时候称为华夏呢?

大禹的后人,启,建立了第一个朝代,叫做夏朝,从那个时候,才开始有了朝代。有了夏、有了华,夏朝被称为夏,也被称为华。所以人们普遍称为华夏,演变到现在,我们称为中华,

夷狄是除了中原以外,东西南北的那些边远地区,统称为夷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个方向。

夷狄和华夏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夷狄那些少数民族的地区,那些边远的地区,他是没有文化的,是没有礼乐,没有礼仪的,或者它的文化历史,是短暂的,中间会断掉的,会断代的。而华夏是有文化的,是有礼仪传承的。

我们到了今天也是一样的道理,能被传承下来的文化,都是中原的文化。我们再来看《论语》的这句话,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什么意思呢?

说夷狄这些边远地区,有他自己的君主,还不如诸夏之亡也,这个亡,我们把它解释成还不如那些灭亡的朝代。

什么意思呢?夷狄虽然有他的君主,还不如一个灭亡的朝代,为什么?因为华夏即使是一个灭亡的朝代,但是他有文化源远流长,他有文化是传承下来的。

比如说我们去追溯历史,我们可以讲出来夏朝、商朝、周朝的文化,可是我们能讲出来那个时候夷狄的文化吗?因为没有,不足以考证,所以没有传承。

我们现在去读《中国通史》,去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为什么可以去学习呢?他有历代的古之圣贤把这一切发生的事情,把这一切文化都记录并传承了下来,这是我们中华非常伟大的地方,我们中华的文字是统一的,我们的思想是统一的。

所以这个时候,只要我们上过学,只要我们学习过汉字,我们就可以学习五千年的文化,我们就可以学习两千五百年的文化,我们就可以学习《论语》,我们可以学习《中庸》,可以学习《大学》,可以学习四书五经。

我们可以学习千古奇书《山海经》,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文字和文化是统一的,可是我们再去看很多夷狄文化,没有了,没办法去传承。

所以这是我们出生在华夏的骄傲,是我们中华人民的骄傲。因为华夏的文明,给我们打造了一个共同体,我们只要上过学,认识过文字,这就是一种思想的共鸣,这就是一种统一,当我们有了这种统一,我们沟通起来就是没有障碍的。

比如说只要您上过学,就可以听我在这里讲《论语》,这就是我们思想上的共鸣,这就是文化的共鸣和统一,带给我们的好处,那我们再来看《论语》这句话,到底在给我们讲什么呢?

夷狄之有君,不如华夏之亡也,不如一个灭亡的朝代,在给我们讲文化的重要性,在给我们讲传承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看这些古之圣贤都在做什么事情?在做文化传承的事,在做教书育人的事。所以我们说孔夫子的伟大,不仅仅是他创立了儒家文化,因为有孔夫子的存在,所以文化没有断代。

孔子编写了五经,《诗经》、《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因为有孔夫子,他用他自己毕生的所学,去研究这些古之圣贤的文化,重新把它编写,并传承了下来。

所以我们到今天,还可以去学习五经,因为有了孔子,创立了儒家文化,又演变出来了后面的四书,如果没有孔夫子,我们文化就断代了,我们文化就失传了,也就没有了我们今天的文化传承。

所以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也是这些圣贤注重文化的意义所在,一个朝代是可以灭亡的,但是文化却不能灭亡。

我们再把眼光放长远来看,一个朝代谁做君主,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上下五千年,有多少人做过君主,如果和文化的传承相比,显然是想告诉我们,文化的传承更加重要。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中华、华夏这两个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就是一种礼仪。我们现在正在讲的是八佾篇,就是在讲礼的,那我们这里说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而礼乐、礼仪,恰恰是文化的一种体现方式。

我们说中华是礼仪之邦,一提到中华这两个字,本身就代表一种文化,因为他是五千年历史的演变所形成的,文化这两个字本身就深深地刻在了华夏、中华这两个字之上,也就深深地刻在了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内心。

所以这是骨子里的东西,现在我们国家在推崇传统文化,也正是在推崇整个华夏这两个字的由来,也是在推崇上下五千年的发展,一代一代圣贤在传承的文化。

所以到了我们今天,我们要去学习圣贤的文化,我们要去学习华夏的精神,我们不能让文化断代,如果我们现在没有人去传播文化,如果我们没有人去修正自己的品行,那我们的下一代又该怎么办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