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之 方证对应

 经方人生 2023-02-07 发布于四川

图片

今天我们讨论方证对应。

图片

图、方证对应思维导图

图片

图、从症状、证型与方剂的联系

我们如果把所有的患病人体的症状整理起来,然后按照八纲之法进行分类,然再以此为基础划分寒热虚实,细分证型,并考虑痰饮水湿淤血食积等因素,就会得到更加庞大复杂的细分证型。

有了证型,则必须要找到对应的治疗方法。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我们的先辈成功的发现了能够“通治”一般疾病的种种验方。按照证型,把验方对应起来,使证和方建立起对应关系,这就是方证相应。当然我们有必要再次明确一下:这里的病是指中医以疾病反应而定义的病证,而非西医上根据病变的实质和治病因素而定义的疾病,两者不能混淆。

方证对应,具有着鲜明的内涵,我们可以通过方的来源,证的命名以及方的变化三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是方以证立,根据证型去找寻适应的方剂。《伤寒论》398条,随证出方者就有260条。其次是证以方名,这样就更加容易让人建立方证之间的关系,例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等等。再者就是方随证变,方证对应的原则需要方药必须随证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加减,实现方证动态的相应。“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经方的方证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神农本草经》到《伊尹汤液经法》,然后再到仲景《伤寒杂病论》,一脉相承。汤液经法的主要记录了前人使用某些方剂和组成以及其适应症。

经方的方证给人以规矩,是学好经方的关键,但不是全部。但是需要认识到,如果没有比较完善的、富有科学性的、严密的理论体系的方证是散乱的。因此我们需要用六经八纲为理论指导,才能更好的把握并学好经方。

仲景通过总结《汤液经法》等方证和众多医书的经验,用八纲归类,并结合疾病的病位、病性,把方证大体分为了六类:

图片

用于发热、恶寒、身疼痛、脉浮等症的方证类,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等,这些方证病位在表,病性为阳,称之为表阳证,即太阳病。

用于发热、汗出、口渴、大便难、脉数等症的方证类,如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这些病位在里,病性为阳,称之为里阳证,即阳明病。

用于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肋苦满,目眩等症的方证类,如小柴胡汤证,大柴胡汤证等,这些病位在半表半里,病性为阳,称之为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病。

用于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等症的方证类,如麻黄附子甘草汤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等,这些病位在表,病性为阴,称之为表阴证,即少阴病。

用于自利不渴,腹满而吐,食不下等症的方证类,如理中汤证,附子理中汤、吴茱萸汤证等,这些方证病位在里,病性为阴,称之为里阴证,即太阴病。

用于消渴、气上撞心,饥而不欲食,四肢厥冷等症的方证类,如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等,这些方证在半表半里,病性为阴,称之为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

仲景总结完成经方的方证以及六经理论体系构建,然后根据病证的表里相互传变与阴阳的转变,在六类方证的基础上根据症状之变化进行加减进退,也就是通过方证规律,以适应错综复杂的临证变化。也在中医临床上确立了辩证论治的基本规范。

因此我们从中看到了一套完整的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即根据临床症状的反应,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做到方证对应而治愈疾病。

以六经八纲辩证为基础,还需要仔细观察全部脉证表现,并以此为基础来全面选择适应的方药,辩准方证。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辩证准确。特别注意的:方证对应不仅仅局限于方和证的对应,同时,药量、制剂、煎服法以及调摄等诸多层面,均应该与证相应。

如何做到精准做到方证对应呢?

首先要做到熟记方证,对其适应证、药物组成、剂量比例都应该了然于胸。其次就是要精于方证病理病机,在六经的层面上对方证所在的病位、病性以及兼夹因素确认,在方证的辨析要点需要落实到具体症状表现上。再次要做好类方证的精细鉴别,无论从六经层面还是在具体症状比较上。最后就是多进行临床应用,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

今天的笔记就写到此,下次再见,如果还有下一次的话。

图片



“中医药同学计划”是中医学习者自发组织的研究式学习实践活动,参加同学计划的每个学习者都将按照蒙曼学习法的原则,自主设定学习计划和实施方案,并进行自主的研究和学习,并通过多次的视频或直播的方式,向其他的学习者介绍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成果,以完成对中医药学的总结、提炼和升华,熟练掌握中医药知识,打造中医药知识的影响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