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有大批明朝官员倒戈降清?他们不怕被骂成汉奸吗?

 风尘讲历史 2023-02-08 发布于江苏

明朝和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两个王朝,一个由汉人建立,一个由满人建立。站在明朝的角度看,满清是妥妥的异族政权,然而明亡之际还是有大批明朝官员倒戈降清,早期有范文程、李永芳、洪承畴、祖大寿等等,后期有大名鼎鼎的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南明时期更是不计其数,钱谦益、阮大铖、孔有德、孙可望等众多将士纷纷投降清朝。这是为何呢?难道这些汉臣不怕背负“汉奸”之名吗?而且有意思的是清朝并没有对这些帮助自己夺取天下的降臣感恩戴德,乾隆时期还编纂了一部《贰臣传》,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120余人,这些降臣可谓是吃力不讨好。而明朝官员降清大体上可以归为以下几个原因。

崇祯帝刚愎自用,猜忌,急功近利

崇祯帝是明朝的亡国之君,在位17年。即位之初便知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很想有一番作为,挽救大厦之将倾。仅仅三个月就把一手遮天的魏忠贤一党铲除了,并重新起用之前东林党被罢黜的官员。可没了“阉党”的制约,东林党势力坐大。病急乱投医的崇祯帝又开始培植温体仁这样的“非东林党人”和王承恩等太监对抗东林。这都是源于崇祯帝蹩脚的驭人之术。

崇祯帝还极度不自信,平庸的大臣会受到他的蔑视,精干的大臣又容易遭到他的严重怀疑和猜忌,对前线领兵作战的高级将领的怀疑和猜忌尤为严重,袁崇焕、杨嗣昌、孙传庭、卢象升等将领都曾率军与后金或农民起义军英勇作战,却都没得到善终。崇祯帝多疑的性格逐渐让官员寒心,渐渐地君臣之间离心离德,便有明朝官员转投礼贤下士的满清。

迫于形势、不得不降

还有一部分明朝官员是在与后金作战过程中战事失利,迫于形势不得不降,如松锦之战中被擒的洪‍‍承畴、宁锦之战中被缚的祖大寿等将领。

清廷不惜重金招揽贤士

清朝入关之前曾多次凭借超高机动性的骑兵部队绕开山海关防线,侵扰河北、山西一带,但都是以流动作战、劫掠为主,打完秋风就退回了关外。但野心勃勃的皇太极并不满足此,他想入主中原统一天下,而想要统治人口数百倍于满人的汉人,就离不开汉臣的帮助。因此以皇太极为首的清朝统治者开始以高官厚禄、美女财帛招揽名将,其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李永芳等人就因此降清。

大势已定、趋炎附势

谁也不能抵挡住历史滚滚的车轮,随着清朝入关后接连大败李自成、张献忠等割据势力,天下大势逐渐明了,即便南明还在苦苦支撑,却也是内部矛盾重重,完全不是清朝的对手。不少南明将领看清了局势,也看到之前降清的将领受到的礼遇,便顺应历史潮流,投降了清朝。

这些降臣虽然保住了荣华富贵,却也丢失了气节,不知该喜还是该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