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最“治愈”的一首诗,短短56字,极富哲理,成为他一生的注脚

 木槿读书 2023-02-08 发布于河北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曾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北宋朝仁宗嘉祐4年,即公元1059年,苏轼,苏辙服母丧三年期满,由老爸苏洵领头,全家由老家四川眉州出发,乘船走岷江,出三峡,由长江水路直下,浩浩荡荡杀进京师,正式宣布定居,不走了。两年后,1061年,苏轼,苏辙两兄弟同时考中“制科试”,苏轼更被评为“第三等”,号称“百年第一”,继4年前的进士及第之后,苏家再次轰动京城。

这个“制科试”与科举不同,是不定期的,参考人员由朝中大臣推举,分预赛,决赛两轮,决赛的题目由皇帝钦定,主要考的是因应时事的“策论”,对参赛人员的知识广度,深度,以及统合思辨能力要求很高,不仅难度大,审核也极严格。据说两宋300年,由科举而为进士的,有4万多人,而“制科试”统共考了22次,成功过关的只有41人,其中名列第三等的只有一个人,苏轼。知道了这些,大家就明白这苏轼,苏辙两兄弟为什么会轰动京城了吧。

苏家一战成名,扬眉吐气,本来是个皆大欢喜的事,想不到就出了劈岔,搞出了一点不愉快。苏辙这小子愣头青,策论中议论政事得失,言辞过于激烈,朝中大佬看了很不高兴,本来是跟他哥哥并列三等的,最后勉强给了个下等,还找他去谈话喝了茶,把个23岁的小伙子搞郁闷了。“制科试”后,朝廷任官,苏轼被任陕西凤翔,苏辙则在陕西商州,结果苏辙借口父亲在京师年纪大需要照顾,推辞不任。

1061年末,苏轼远赴凤翔就任,苏辙一路送行直到郑州,送别兄长回程路上,苏辙一时百感交集,写下一首诗《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辙几年前中进士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不过他没去,这次路经渑池,一时有感就有了“曾为县吏民知否”句,分别未久,苏辙已然思兄心切,足见兄弟二人的感情。全诗最后一句,骏马因前路茫茫,找不到方向而哀鸣,则是郁闷状态下的苏辙,对自己心境的自述了。

苏轼到任后,收到弟弟来信,回信时就写下了开篇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譬如远行,雁行长空,难免也有落地歇息的时刻,偶然被雪泥脏污了指爪,不必介怀,长空广阔,那才是你的方向,待到振翅高飞之时,这点事算得了什么。曾招待过我们兄弟的老僧死了,立成一座安放骨灰的新塔,当年我们题过诗的墙壁倒塌了,自然就见不到曾经的痕迹了。生老病死,新陈代谢本都是很自然的事,不必过于介怀。还记得当年我们兄弟上京赶考,一路崎岖泥泞雪中行的艰辛吗,当时以为天大的事,迈不过去的坎,过后来看不过如此,人总得向前看,不要总沉浸在往事之中,被过去束缚了心志与手脚。

对这首诗,尤其是起首的第一联,“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解析,往往从东坡先生一生的颠沛流离,命运坎坷着眼,感叹人生而于天地之间的渺小,人生而于万丈红尘之无常。这么解释本没有错,一首好诗之所以好,就在于其意蕴的多重指向,就在于他能最大限度地,引发处于不同情境之中的人的共鸣,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能够被“误读”的空间越大,被“误读”的层次越高,被“误解”的人越多,就越能证明他的好处。

但是,苏轼写这首诗时,不过26岁,又正是春风得意,前程似锦之时,这个世界正尽其所能地向他展示着鲜花与美酒,掌声与笑脸,若是说这时的他没有一点飘飘然,那他肯定就不是那个我们认识的苏轼了。东坡先生于中华文化,于我们所有中国人的重要性,就在于他无限接近于所有中国人的共识之中,那个“人” 的样子。那些普遍存在的,人的优点与缺点,他通通具备,一样不少,然后他又用自己的一生告诉你,如何克服,战胜这些缺点,这才是那个我们认识的东坡先生。

苏辙初出茅庐,就受到了打击,又第一次面对与哥哥的分离,难免有些意志消沉,伤春悲秋。苏轼一来正在人生次第打开的兴头上,二来也要安慰,开导一下弟弟,这时候就不大可能写出过于伤感的语句,再说了没有之后几十年的浮沉坎坷,这时的他又怎么可能会有那样深沉的情感。

然而,人生之奇妙正在于偶然的无法预测,此时此刻,这首苏轼写来劝慰弟弟,一展胸中志向的诗作,多年以后,恰恰反过来又成了他一生最好的注脚,正所谓“一语成谶”。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26岁的苏轼怎会想到,此后他半生的时间,都将消耗在这“雪泥”里,“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路颠沛流离。长空依旧是那个长空,只是逐渐已由志向变成了梦想,成了藏在心里的,那一朵小小的火苗,曾经以为雪泥只是偶然,是广阔人生中些须不起眼的点缀,直要等到遍体鳞伤,才醒悟雪泥才是常态,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不踏在实处,又怎能高飞?

有人问“江湖”是什么,我说你只管行路不必问,你不问,“江湖”与你无干,你问了就已是“江湖”人。“年少不识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