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的核心思想“气化”

 春水逍遥游 2023-02-08 发布于湖北

“气”这一概念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但那时的气指的是云雾之气。后来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特有的一个哲学命题,是构成万物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中气字出现了三千多次,可见气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

   《气交变大论》:“善言气者、必彰物。”《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而生。《难经》:“气者,人之根本也。”充分说明了气是物质,气化就是物质转化为能量,最后以功能表达的变化。天地有气化才能孕育万物,人体内有气化才能有生命,一切生命功能都是气化的具体表现;一切疾病都是气化功能紊乱的结果;气化功能停止则死亡。一切治病方式,都是在纠正气化功能。

    人体是由五脏功能系统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所以考虑气化就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元气,这是气化的物质基础;二是气化的场所,在于三焦;三是气化过程,在于五脏;四是气机,升降出入。气化要正常进行,气机一定要通畅不滞,气机一滞气化就受影响,所以全身性疾病就由此而生。

    气化的基础是气,气足才能化,无气则不化。但气又分为有形和无形之气如《决气》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两神相搏,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之溉,是谓气;理发泄,汗出,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人要维持生命,就要不断地消耗能量,能量来源于元气、呼吸之气和水谷气。元气是先天父母所给,作用在于激发气化功能,但得有后天的呼吸之气和水谷之气源源不断地补充,一旦后天之气没有及时补充,先天元气也就随着消亡。

《难经》: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

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黄帝内经》只讲了宗气、营气、卫气的三气,元气是《难经》所补。命门是元气之门户,元气藏于肾,由命门而出,在于激发气化功能,是人体气化动力之源。

《邪客》: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法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宗气积于胸中,是呼吸之气,总持一身之气,为生命最要紧之气。《六节藏象论》肺者,气之本。”《五脏生成篇》:“诸气者,皆属于肺。”如人溺水等造成的呼吸停止,急救的心肺复苏就是在于救宗气。对于虚证,本人多用生黄芪补气,亦是在补宗气。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宗气亏虚无力推动气机运行,则血脉失畅,一身气化功能下就随之下降,补气在于促进气化功能。《理虚元鉴》说“阴虚统于肺”是考虑肺气的清肃,而我则是一切虚证都兼顾肺,阳虚在于补气温阳,阴虚在于补气养阴。

《五味》: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难经》: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营卫相随也。

     肺吸天之阳、脾纳地之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胃虚损则后天乏源。所以身体健康,脾胃要健运。李东垣治脾胃在于补脾,而我根据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偏于运胃。我们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物质基础都很薄弱,哪怕是清朝的康乾盛世,也一样是到处饥民,所以民众脾虚者多;而我行医之时处于物质丰富的社会,民众多见过食而胃滞,所以我治疗脾胃偏于运胃。运胃的作用一是促进食物的运化而奠后天之化源;二是因为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胃滞则气机升降不利,影响气化,运胃则去中焦之积滞促进气机升降。

     人有气化则生,无气化则死。身体一处无气化则一处死,如褥疮,就是局部气亏而滞,所以成死肉,由此可以看出气化于全身无所不在。三焦为气化的场所,也就是说三焦就是包括了整个人体,全身无处不三焦。“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津液无处不到,三焦也无处不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气之所终更是说明了三焦包括了整个人体。《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人体内75%都是水,水气充斥于全身,这也完全证明了三焦不是张景岳所说的仅是人体的躯干部位,而是指整个身体。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说:“然皮胜之汗孔者,谓泄气液之孔窍也。一名气门,谓气之门也;一名膝理者,谓气液出行之膝道纹理也;一名鬼门者,谓幽冥之门也;一名玄府,谓幽微府也。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刘氏所指的玄府,其实就是三焦。

     《难经》云:“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说三焦主持诸气,但有名无形,不属于五脏。前人于是把三焦定为身体躯干,从这些内容来看,其实三焦是包括了整个身体,五脏也在三焦之内。上焦在胸以上,包括上肢和头;下焦在脐以下,包括下肢,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焦。

     五脏在三焦之中,人体运化功能的正常全赖五脏的功能正常,在五脏共同协调合作下才能完成,五脏稍有不平,气化就失常。《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牌,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经脉别论》中讲到物质在体内的转运过程是由胃到脾,再到肺,再到膀胱,再到全身。其实还要考虑元气的激发气化作用,元气藏肾、出命门、走于肝,如果少了元气的激发作用气化自然不能进行。比如汽车的电瓶一样,要点火得由电瓶提供原始动力,汽车点火转动后,又通过发电机源源不断地给电瓶充电。气化的作用亦是如此,由肺的呼吸之气和脾的水谷之气相混合,再由元气激活。所以对于治病方面,见肾虚者,如不补肾,治疗效果就很差,古代医家才会说“补脾不如补肾”。

    中医的气化类似于西医的新陈代谢。人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就是气化,食物通过胃里分化到小肠里吸收,要有氧气的提供,只要心肺功能正常都可以理解,但小肠吸收后要转化成为糖原,这个过程得有电离子的参与,这个电离子源于哪里中医上是怎么理解,这就是中医的元气,肾中的先天之气,激化能量的转化。中医有所长,也有所短,对于很多问题可用西医学的理论来结合中医,所以对于西医的《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学科是一定要花精力去研究的。

    但补肾不是用温阳药,这个是一定要注意的。因为“五苓散”中的桂枝,很多医家理解桂枝是为了促进气化,导致很多学中医的人就误以为桂枝是促气化的专用药。要知《伤寒杂病论》中对于小便不利的治疗,有温阳利水的“五苓散”“真武汤”等,还有养阴利水的“猪苓汤”。本人临床治病中,也常见尿毒症血液透析太过造成的阴虚水肿或肝腹水利尿太过的阴虚水肿,治疗都是用养阴利水而取效。气化,无阳不化,无阴亦不化。

     膀胱的作用是“津液藏焉”,说明了膀胱只是一个储存器,要气化才能出尿。所以尿的问题关键在于气化,而不在于膀胱。对于尿多尿少的问题,《五瘙津液别》说:“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天暑衣厚则膝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在于人体内的水液走向,俗话说“天热汗多,天冷尿多”,这在于毛孔开泄程度。比如冬天去跑步汗出,尿也会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