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歌背后的故事-1

 赫建 2023-02-10 发布于吉林

国歌是国家的精神象征,国歌最重要的意义是它的政治性,它与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它是这个国家最经典的“声音形象”。

《义勇军进行曲》的由来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当这慷慨激昂的旋律响起时,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总会荡漾起一种特殊的情怀。这首歌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更是从抗战时期就广为传唱的红色经典歌曲。

在1934年,中共地下党白区领导人之一瞿秋白(图1)建议要利用电影和电影歌曲唤起民众革命和救亡的激情。1935年,田汉为上海电通影业公司写出一部名为《凤凰的再生》的文学剧本,后被改编成电影《风云儿女》。其中最后一节诗稿,就成为影片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原版歌词。1935年2月,田汉同志写完初稿就被捕入狱,剧本交到了电影编剧夏衍手里。

夏衍回忆聂耳“抢”工作的情景:一拿到《风云儿女》的剧本,聂耳就找到剧本最后那节诗稿,他念了两遍,很快地说:“作曲交给我,我干。”等不及我开口,他已经伸出手来和我握手了。“我干!交给我。”

田汉等左翼文艺工作者的被捕让聂耳非常愤怒,也唤起了他的创作激情,所以他才会在去日本前夕,主动请求为电影主题歌谱曲,聂耳用很短的时间就谱出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初稿。

为了使《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和节奏更加有力,聂耳和孙师毅商量,对歌词作了三处修改:第一处是在歌词开头将“起来”与“不愿……”完全分开,又在句末加上了休止符以作强调;第二处是将原歌词第六句“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修改成“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并在句尾也加上了休止符;第三处是在原歌词第七句“前进!前进!前进!”后再增加了一个“进!”。

1935年4月15日,为了躲避国民党当局追捕,聂耳从上海乘船东渡日本,他把《义勇军进行曲》带到了日本再次修改。1935年4月末,聂耳把歌谱定稿(图2)从东京寄回到上海。5月9日,《义勇军进行曲》在上海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录音棚内灌成唱片发行,唱片编号为34848b。后来,歌曲录音又转录到影片《风云儿女》的胶片上。

《风云儿女》吹响了抗日救亡的号角,公映之后迅速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令观众热血沸腾,《义勇军进行曲》慷慨激昂的歌声随之响彻大江南北。在著名的台儿庄大捷(图3)中,美国记者爱泼斯坦亲眼目睹了中国官兵端着步枪、挥着大刀,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冒着日本军队的炮火向前冲锋的那一幕。

然而无论是聂耳还是田汉,都没能第一时间听到这首《义勇军进行曲》。歌曲问世2个月后,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享年23岁,《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他传世的“绝唱”。

本刊宗旨:传播集邮知识,弘扬集邮文化,结交集邮朋友,共同发展集邮。谢谢阅读,欢迎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