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越”“类比演绎归纳”,“假设分析综合”三视角的重大发现!(一)

 培训班文摘 2023-02-10 发布于山西

标题是“超越,其实只是“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来讲一个在哲学和科学上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分析与综合。

《浅谈马克思辩证思维中的分析与综合》:

“马克思辩证思维方法以矛盾分析为轴心,包括:辩证的分析和综合、由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

“辩证的分析和综合是基本和主要的、其它两种方法以它为据,进行概念的辩证推演。”

分析、综合

抽象、具体

逻辑、历史

这些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一系列哲学家常用的二元组,我们都要进行解构和补充,建构成三视角。

今天主要来研究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认识对象的各部分、各方面、各要素以及各阶段分开考察;”

“综合是把认识对象的各部分、各方面、各要素以及各阶段联结起来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对象。”

以上内容引自一篇大学生的论文,我们可以姑且用来进行基本定义的了解。

他参考的是马哲的一些参考书。

根据这两个定义,我们看到分析和综合和另外一对二元组密切相关:

部分

整体

分析是把认识对象的各部分、各方面、各要素以及各阶段分开考察。各部分、各方面、各要素和各阶段,都是细节、具象。所以是2号位。

综合是把认识对象的各部分、各方面、各要素以及各阶段联结起来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对象。综合是把细节(各部分、各方面、各要素和各阶段)联结起来。所以是3号位。

2号位:分析

3号位:综合

那么1号位是什么呢?

1号位:?

2号位:分析

3号位:综合

1号位:类比

2号位:演绎

3号位:归纳

1号位:?

2号位:部分

3号位:整体

类比思维,其实又叫做回溯思维,有的思想家,将类比思维又叫做“假设思维”。

对!

1号位:假设

2号位:分析

3号位:综合

这个困扰千百年哲学家和科学家的二元组问题就解决了!

分析,都是基于假设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包括科学哲学神学,都是建议一个个猜想和假说、假设,然后具体在实践中去分析和验证

图片

《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是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63年。

卡尔·波普尔作为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其证伪理论在科学哲学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猜想与反驳》一书中,波普尔认为,科学开始于问题,即理论由证伪暴露出问题。

从灵感出发,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形成科学理论。然后对各种理论进行检验,从观察和实验中达到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

猜测,就是形成假设。假设是粒子,猜测是波,假说是场。

类比就是产生假设。这个我们在以前跟大家一起研究类比的时候也讨论过。

1号位:?

2号位:部分

3号位:整体

那这个1号位是什么呢?

部分和整体,是具象化的东西。

1号位是抽象的,2号位更具体。我在开车去接孩子上学的路上,突然灵感出现,闪出一个词:模型!

1号位:模型

2号位:部分

3号位:整体

我们大脑中先对一个事物形成一个模型,然后根据这个模型来将这个事物,划分成不同的组成部分、各阶段和各要素的。

比如我们根据空间模型,把人分成头、躯干和四肢。

我们根据心理模型,把人分为心、身、灵。

我们根据时间模型把原因分成幼年、青少年、中年和老年。

模型体现成部分,但是在整体的联系中限制、推动和制约。

今天的成果是:

1号位:假设(假定、预测、验证)

2号位:分析

3号位:综合

1号位:模型

2号位:部分

3号位:整体

分析analyse

ana-向上,向后 + lys-松开 → 即松开进行分析。

综合synthesizesyn

syn-一起 + thes-放 + -ize使。

假设hypothesize

hypo-下面 + thes-放 + ize使 → 放在下面 , 还不能作为正式理论 → 假说

1号位:假设hypothesize

2号位:分析analyse

3号位:综合synthesize

1号位:模型model

2号位:部分parts

3号位:整体the whole

大家得到一个三视角之后,千万不要停留在最初获得的结果上。

因为三视角其实位置和逻辑关系都是已经存在了。我们最初找到的这些角素词,只是起到固化的作用,就像个篮子。

这些词语,引导我们去找研究资料和逻辑关系的通融丰富。

如果不找资料丰富,这些三视角的价值就像雪一样融化消失了。这些词语很重要,不过也是权宜之辞和脚手架。

我们应该趁机使用大量的书籍、论文、资料和课程来充实内容。

图片

我带大家用这篇论文来充实我们刚刚发现的三视角,并进行验证和深化。

图片

图片

“古代科学总体上处于对世界进行猜测性解释的水平,尚未对事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综合。因此只能自发地运用而不能科学地理解这一对方法。”

这里面我们看到,作者对猜测性解释持贬低态度。可见作者是一种二元思维。

忽略了类比,就会忽略猜测和假设。而现代科学,早已经将假设和假说,作为科学非常重要的一环。

“欧几里得在表述几何学的方法时,将分析看成是从未知到已知的方法,将综合看成是已知原理演绎出某种真实性尚须证明的论断的方法。

二者方向相反,不可调和;而几何学的方法只能是综合的,不能是分析的。”

为什么欧几里德认为分析是从未知到已知呢?

这是因为分析属于波视角,处于时间中,正在发展中。所以接触到的一些资讯信息,都是在时间流中第1次出现的,所以是去探索未知。

假设:未来

分析:现在

综合:过去

为什么欧几里德认为综合是从已知到未知呢?

是因为综合,是将过去已经出现的数据整合起来,所以叫做已知。整合完毕之后,又要将尚未整合的东西综合进去,尚未整合的叫做未知。所以是从已知到未知。

“在苏格拉底的论辩术里,分析与综合又有了从特殊到普遍、从普遍到特殊的含义。”

普遍

特殊

又是一个二元组。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是二元思维,但是他们还是用不同的二元组互相类比,彼此解释。

黑格尔指出的三元组是:

普遍

特殊

个别

特殊和个别有什么区别?

图片

黑格尔的二元组是:

分析

综合

也没有找到第三个。

我们超越了黑格尔。

图片

1.单称(个别)

2.特称(特殊)

3.全称(普遍)

黑格尔的这个论述让我更清晰了一点。特称和单称。

 图片

这篇论文我们以后再看,应该有比较详细的解释。

图片

柏拉图把分析说成是从事物“表现给我们的外在特征”出发,“归化”到普遍性原理的方法。

分析是2号位,当然是从外在布局和具象出发的。

分析是2号位要向1号位运动,就是要从分析→假设,形成假说,假说验证后,形成理论,从而“归化”“普遍性原理”。

“亚里士多德的分析法就是他的演绎法。”因为分析和演绎都是2号位。

假设 分析 综合

类比 演绎 归纳

分析→演绎

图片

通过我们刚才的验证发现,发现这个三视角是非常靠谱的。

图片

图片

有身边的朋友说:假设、分析、综合只是常识而已罢了。“康德、罗素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你今天解决了?

为何有人要么觉得我们的发现微不足道,要么觉得我们的发现大惊小怪呢?

LAN:

他们还是概念思维,不知道视角思维的威力和奇妙之处。或者说,习惯了在自己的山头看别人的世界。

妙面爸:

是啊。我给大家先看看千年来大家对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两分的难题。

图片

图片

这是武汉大学一位博士的论文,287页。讨论了分析和综合二元对立的问题。这位博士名字叫做周文华,现在是云南大学的老师。

图片

中文摘要

自康德将一切真理区分为分析的与综合的以来,分析性的研究成了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分析与综合的二分成了逻辑经验主义理论的基石。

但是蒯因却证明二分是经验主义的一个非经验的教条,分析性的概念成了问题。

本文在第一章考察了分析与综合的二分这一问题的历史由来,以及怀特和蒯因否定二分和分析性的论证。

为了弄清分析性的概念,在第二章我梳理了文献上出现的所有的主要的对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的定义,包括康德、弗雷格、罗素、卡尔纳普、蒯因等人的定义:指出邦格、霍尔维奇、布洛克的定义并非通常意义的分析性定义,而只是徒有其名;而周北海的 S-分析性和李翁的表达分析性也不适合说明通常的分析性。并把现有的分析性定义分为四大类。

在第三章我考察了麦特斯、格莱斯和斯特劳逊等人对蒯因论题的反驳和哈曼等人的回击,剖析了极为重要的先行条件论证,认为索阿密斯并未充分理解先行条件论证。然后,我驳斥了怀特和蒯因的部分论证。

由于对二分问题的彻底解决

依赖于区分句子和命题,故在第四章我探索了句子的意义,在第五章系统地论证了命题的存在和命题的一些性质,逐一驳斥了蒯因、爱柯纳等人对命题的反对意见。证明了命题不能归结为句子。

在第六章,我证明了不存在任何合理意义上的分析句子,考察了卡茨的定义,驳斥了伯高先和基莲·罗素的对分析句子的定义。

最后,在第七章,我证明存在分析命题,论证了任何命题原则上都是可以二分的,只要是相对于适当的文化共同体。驳斥了普特南,提出有限板块理论以对抗整体论,给出了对分析悖论的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句子,命题,意义,分析性,综合,二分论,整体论,蒯因。

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句子意义与命题

——分析与综合二分问题研究

研究生姓名:周文华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朱志方教授

学科、专业名称:哲学、外国哲学

研究方向:科学哲学、语言哲学

二零一零年四月

妙面爸:

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二元分割,源自康德。

康德说:在一切判断中,从其中主词对谓词的关系来考虑(我在这里只考虑肯定判断,因为随后应用在否定判断上是很容易的事),这种关系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类型。要么是谓词B属于主词A,是(隐蔽地)包含在A这个概念中的东西;要么是B完全外在于概念A,虽然它与概念A有连结。在前一种情况下我把这判断叫作分析的,在第二种情况下则称为综合的。

作者:希臘智術史

链接:什么是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精读(7)

來源:简书

A是B。这是一个命题。康德认为有两种情况。(大家可以发现,康德是二元对立论者。)

情况1:B属于A。

情况2:B不属于A。

情况1:B属于A。B是内在于A的。此命题属于分析命题。

情况2:B不属于A。A是外在于B的。此命题属于综合命题。

不举个例子,大家很难明白。

图片

例如,对于下述的六个命题:

(1)武汉大学的樱花正开。

(2)今天下雨。

(3)孙悟空是唐僧的大徒弟。

(4)要么今天下雨,要么今天不下雨。

(5)没有一个未婚的男子是已婚的。

(6)没有一个单身汉是已婚的。

一般认为,可以将其分为两组:(1)(2)、(3)是综合命题,(4)、(5) (6)是分析命题。

这里分析命题的特征是:只要明白它的意义,就可知道它是真的:而综合命题则需要有关的“事实”方面的知识,才可断定其为真或为假。

大家看到这种区分,其实好像是常识。就像我的那位朋友所评价的那样:“只不过是常识罢了。”

但是这种区分,从康德以来一直是科学、神学、哲学、逻辑学的基础。

图片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几乎所所有的哲学家都会认为分析-综合的区分是重要的、合理的、基本的,甚至是勿容置疑的。人们只是对某些命题到底是分析的还是综合的、是先天的还是经验的等有些争议。例如,密尔(John S.Mill)主张算术命题是经验的(Mill 1963,p.166),而弗雷格(GottlobFrege)反对密尔和康德,主张算术命题是先天的和分析的(弗雷格1998,p.105)。但人们对分析-综合的二分则是一致的赞同,它甚至成了逻辑经验主义的理论基础。因为逻辑经验主义的句子有意义的标准,依赖于分析和综合的二分。

这是对该问题的论文综述其中一部分:

分析-综合的二分,是逻辑经验主义的理论基础。

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都是如此呀!

到底什么是分析命题呢?我们看一看上面举的这个例子。

(4)要么今天下雨,要么今天不下雨。

有人说这不是废话吗?怎么可能今天既下雨,又不下雨呢?这是常识呀。

(5)没有一个未婚的男子是已婚的。

如果一个人已经结婚了,那么他肯定不是未婚的。

(6)没有一个单身汉是已婚的。

一个人如果是单身汉,那肯定没有结婚呀!

4、5、6这三个脑残的句子,就是人类思想史上大名鼎鼎的分析命题。

我们可以看到它实际上是符合逻辑学三大定律的命题。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一切用这逻辑学三大定律举的例子,都是属于分析命题。

“一切用这逻辑学三大定律举的例子,都是属于分析命题。”这是我刚刚发现的。

(5)没有一个未婚的男子是已婚的。

(6)没有一个单身汉是已婚的。

就是符合同一律的例子。

(4)要么今天下雨,要么今天不下雨。

就是符合矛盾律的例子。

矛盾律和排中律有什么区别呢?

1、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或者具有上反对关系的命题,不可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

2、排中律:两个互相矛盾或者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命题,不可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

排中律和矛盾律,有哪些本质区别?

这个知乎答案有详尽的解释,但是我们发现其实他们也属于二元思维。

王德生博士对这三大逻辑学定律有比较详细的研究。

他发现,这三大定律属于逻辑学的粒子静态视角而已。属于静态逻辑。

(1)武汉大学的樱花正开。

(2)今天下雨。

(3)孙悟空是唐僧的大徒弟。

这三个是所谓综合命题。也就是说你通过逻辑学三大定律,根本看不出它们是真还是假。

实际上,这种分类是把三组二元对立进行通融了。

分析VS综合

先天VS后天(经验)

必然VS偶然

定义其中一组,就用另外一组来解释。

举个例子:今天下雨。因为今天下雨是后天的,不是必然的,是偶然的。所以。这个命题是综合的而非分析的。

图片

当然,莱布尼兹(GWvonLeibniz)对“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的区分,洛克(JohnLock)所谓的“无聊的命题”,休谟(DavidHume)的“观念的关系”和“实际的事情”的区分,都对康德有影响。

但是,是康德首先把“分析的和综合的”、“先天的和经验的(后天的)”、“必然的和偶然的”这三种有密切联系的区分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康德2004,pp2-4),从而在概念上区分了这三种极易混淆的区分。当然,这些区分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康德认为:分析判断是先天的和必然的,“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就是一种先天知识的可靠标志,而两者也是不可分割地相互从属的”(p.3),“经验判断就其本身而言全都是综合的。”(p.9)。

康德哲学的核心问题、《纯粹理性批判》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正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p.15)康德由此而展开了他的批判哲学。

但是,是康德首先把“分析的和综合的”、“先天的和经验的(后天的)”、“必然的和偶然的”这三种有密切联系的区分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康德2004,pp2-4),从而在概念上区分了这三种极易混淆的区分。康德认为:分析判断是先天的和必然的,“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就是一种先天知识的可靠标志,而两者也是不可分割地相互从属的”(p.3),“经验判断就其本身而言全都是综合的。”(p.9)。

大家看出来了吗?康德是把分析、必然和先天联立了。

但是康德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悖论:先天综合命题是存在的!

其实是视角透视了!

图片

就形成了以下的这样一个图:

图片

图片

这就形成了人类哲学的,特别是近代哲学以来的一个重大问题:“先天综合判断如何是可能的?”

大家可以把这个问题在百度上搜一搜,会发现都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在探讨这个问题。

康德: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 ?一文通俗读懂!

 大家可以看一看这个科普文。

图片

这也是康德的名著《纯粹理性批判》的中心话题。看来我们解构康德的哲学,时机已经到了。

在三视角里面,视角透视、视角交叉和视角通融,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在康德眼中,这是大逆不道的。

所以他会提出一个问题,先天当然是必然的,但又拐到综合去了?那不成了赵本山卖拐,让范伟跑偏了吗?

我们要解决这个世纪难题,和我们之前解决了的加尔文主义和阿民念主义矛盾问题,需要用同样的思路。

我们要证明:

1.先天和后天,分析和综合,必然和偶然,这两组,二元对立的视角,彼此是包含的。

也就是说一切先天的又都是后天的,一切分析的又都是综合的,一切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我们在预定论和自由论这堂课里面已经证明了:必然的又都是偶然的。预定的又都是自由的。

由此可以发现,我们以前所做的成果,和今天的问题密切相关。

2.我们要发现缺失的第3个视角。

必然和偶然,预定和自由,在这样一组二元对立中,我们发现的第3个视角是恩典,或者是动机。

先天和后天我们已经找到了,叫做中天。而分析和综合,我们昨天也找到了,第3个视角是假设。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了。

(4)要么今天下雨,要么今天不下雨。

这句话是静态的,如果我们从动态和关系的角度来看,其实这句话根本不是一定必然的,也不一定是分析的,也不一定是先天的。

如果今天早上不下雨,下午下了雨,那么从不下雨到下雨的这个过程,这个变化的波,我们怎么判断呢?

这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欧布里得提出的著名的秃头悖论。

假设你面前站着一个有很多头发的人。如果你承认拔掉一根头发不能使一个不秃的人变秃的话,那么你现在拔一根,他还是不秃;再拔一根,还是不秃……。

推而广之,把他头发拔光了,他还是不秃。怎么,一个光头还不秃?

你得到的是这样一个荒谬的句子:如果有很多头发的人不秃,那么一个一根头发也没有的人也不秃。

秃头和下雨的这两个句子和命题,实际上人们直觉认为是符合矛盾律的。

人要么是秃头,要么不是秃头。

今天要么下雨,要么不下雨。

我们思考一下下雨的定义,就是,空气中含有水分。当空气中水分含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认为是下雨了。

但是即使不下雨,空气中都是有水分的,都是有湿度的。在南方,湿度比较大的时候,我们叫回南天。

我们知道,即使是天空下雨了,在北京下雨,很可能在天津就不下雨。

如果下的雨滴的密度不大,思考下不下雨的。这个人如果像蚂蚁那么小的话,或者像病毒那么小的话,他很可能会感觉到雨滴滴不到他的头上。

这个时候他觉得自己是在天津,虽然北京下了雨,但是天津没有下雨。

就像假设有一个病毒大小的可思考的生物,他发现自己处在两颗雨滴中间,雨滴根本不可能打到他,他就觉得不是在下雨。

大家有没有发现:

1.下雨又是不下雨。

2.不下雨又是下雨了。

这两者是截然对立矛盾的吗?

如果这两者是绝对对立矛盾不相容的,天气怎么可能从下雨,变成不下雨或者从不下雨变成下雨呢?

在下雨和不下雨之间的过渡状态,到底是什么状态呢?

(5)没有一个未婚的男子是已婚的。

(6)没有一个单身汉是已婚的。

这两个句子被认为是符合同一律的例子,所以是分析命题。

如果这个未婚的男子,正在谈婚论嫁。或者说如果这个未婚的男子。在未婚和已婚之间的过渡状态。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他到底是已婚还是未婚呢?

那他从已未婚到已婚中间那个状态,是在哪个瞬间呢?

这个中间状态的瞬间到底是已婚还是未婚呢?哪个点是绝对的分界线呢?

就好像秃头一样,多少根头发是秃头,多少根头发不是秃头呢?

我们可以看到感觉如此必然的东西,确实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符合测不准原理。

根据康德对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定义,其实应该变成这5组二元对立的交叉。

分析VS综合

先天VS后天(经验)

必然VS偶然

内在VS外在

包含VS不包含

参考:【悖论破解入门指南】秃头悖论

一切分析判断完全根据矛盾律,而且就其性质来说,都是先天知识,不论给它们作为材料用的概念是不是经验的。因为一个肯定的分析判断的谓项既然事先已经在主项的概念里被想到了,那么从主项里否定它就不能不陷于矛盾;同样的道理,在一个否定的分析判断里,它的反面也必然要从主项而被否定,当然也是根据矛盾律。下面两个命题就是这样:一切物体都是有广延的;没有物体是没有广延的(单一的)。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2】

作者:散生

链接:康德认为“一切分析命题来源于矛盾律”是什么意思?

来源:知乎

我的直觉是正确的!康德认为一切分析命题源自于矛盾律。他就是从静态逻辑学三大定律来推导的。

康德哲学对于分析和综合判断而言,首先将判断看做是一种语言的形式。

在这种语言的形式中,是以:“主词(A)+判断词+谓词(B)”的形式呈现的。

康德定义分析判断是:谓词(B)∈主词(A)。

康德定义综合判断是:谓词 (B) ∉ 主词(A)

谓词(B)∈主词(A)。

谓词 (B) ∉ 主词(A)

∈意思是属于

∉ 意思是不属于

我们用这样的集合论的术语,大家一定会觉得更高大上了。

可见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也是在颠覆现代集合论的底层逻辑。

康德的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

大家可以感受到,如果不用三视角思考法,你读康德的东西是一头雾水的

既然康德认为,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与三大逻辑定律特别是矛盾律密切相关,我们今天上午就来首先解决排排中律和矛盾论的区分问题。

好的,我们上午再谈。

【【简明哲学】康德: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哔哩哔哩】

图片

图片

图片

参考:

邓晓芒:康德的“先验”与“超验”之辨

哲学考研||康德:数学何以可能?

传统哲学为何说:(5)没有一个未婚的男子是已婚的。这个判断一定是成立的呢?

这涉及到逻辑学的所谓“同一律”。

同一律感觉有两种情况:

1.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

2.事物保持静态不变

同一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

中文名:同一律

外文名:

The Law Of Identity/Rule Of Identity/Law Of Identity

表达式

A=A(或“A→A”)

提出者:亚里士多德

适用领域:逻辑学

例如:妙面爸是妙面爸。

还有(6)没有一个单身汉是已婚的。

又比如:(5)没有一个未婚的男子是已婚。

(5)和(6)都是违反了矛盾律。

未婚VS已婚

单身VS已婚(有伴侣)

图片

康德说:没有哪个无学问的人是有学问的。

因为根据矛盾律,这个判断一定成立。所以叫做分析命题。

A是B.

因为B(有学问)包含在A(没有哪个无学问的人)里面,所以是分析。

图片

3.因为通过“没有哪个无学问的人是有学问的。”句话,我们的知识没有增加。所以这句话也是分析命题。

周文华认为康德利用三种方式来定义“分析命题”:

1.一个判断的主语A包含谓语B。

2.根据矛盾律举出的判断。

3.我们的知识通过这个判断没有增加。

其实通过这三个定义,意思就是分析判断就是在说废话。

也就是同语反复,或者是矛盾律的运用而已。

敬请期待“”假设分析综合三视角对“分析命题、综合命题”二元对立问题的第二部分。明天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