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书,我收获了什么 上学期间我们只需要读好教材就可以了,然后拿到好成绩、考个好大学。但到毕业之后情况就复杂多了,我们面临的不再是只是学习成绩这么单一的问题,还有家庭、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挑战接踵而至,而如果身边没有合适的人给我们指引就很难很好地解决。如果能通过自己思考和总结来解决问题当然也很好,但可能会踩很多坑浪费很多时间并且得到的方案也许并不是最好的。而我们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别人可能都已经遇到过了,所以我们可以在书籍里寻找答案,在每次读书时就像和这些智者交流一样能让我们受益匪浅,这样随着读书越来越多,我们的认知水平也就会越来越接近这些智者。除了读书之外也是如此,即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我们都需要“踩在巨人的肩上”,只需要去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就好了。 读书时我总会有开卷有益的感觉。很多时候随意选了一本书开始看,看着看着就发现其中的某个方法刚好可以解决我遇到的问题;亦或者某个想法竟然和我曾经的思考一模一样,从而验证了我的想法,这也会让我欣喜若狂;也可能其中某些文字突然给我带来灵感,让我更好地解决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开卷有益的感觉大多需要我们 “随机读书”,而不是看特定的书,如果始终看特定的书问题是有可能会产生类似信息茧房的问题,而没有跳出来接收到更多信息,从而也就无法产生灵感。 虽然字节跳动是互联网大厂,但内部不少技术同学对产品上一些基本的概念会混淆。比如技术同学在日常沟通或者主导做一些技术产品时常常会因为不理解“项目”和“产品”的区别而混用。我曾经也是如此,而某一天我在读了一本产品相关书籍时(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发现书中对项目和产品的区别做了详尽的解释,比如项目一般是有开始和结束时间的而产品是永久的、项目经理主要是为了控制项目风险而产品经理主要是产生更多想法和规划来决定未来应该做些什么,在我无意间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就迅速把我所负责的技术产品中所有“项目”和“产品”混用之处修改完成了,这也使得技术产品可以更专业。但如果没有之前的 “随机读书” 就很难有这样的一些改进。 写公众号文章有一段时间了,但我仍然发现我写文章的时间不够快,有核心观点之后希望扩展时仍然有一定困难,并且在每次写好之后仍然需要修改多次才能勉强使我满意。但在我读了一本关于写作的书籍后(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我才发现不只是我有这些困扰,原来大部分人在写作时都会有类似的问题,而这就会让我得到一些安慰,勉励自己继续就好,无需庸人自扰。 甚至一些书可能会对我的一生产生影响。每当我遇到较大的困难时我就会想到 “平凡的世界” 中的孙少安:他经历非常坎坷,几次失败都没能击倒他,只要年轻就还有机会就不要认输,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勇气始终激励着我。 我是怎么读书的 从读书的种类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所需要的,比如读专业相关的书籍来提高专业能力,也可以是在工作中所需要的沟通写作管理等方面的书来提升软素质,这类特点都是我们知道自己缺什么,就找相关的书籍来补什么;另外一类是杂书,我们读这些书时没有明确目的,可以是历史、经济、政治、传记、小说等,通过读这类书来增长知识、扩展视野,虽然很难快速对我们产生影响,但一定会在长期的坚持中受益。 随心所欲,不求从头到尾全部读完。如果读得进去就多读一些,如果觉得难以理解或者写得不好就不读了,不要苛求自己读完。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把读书当做爱好而不是负担,如果总是要求自己读的认真完整,就很有可能产生抵触的心理。另外,并不是一本书的所有内容都是有价值的,很多书可能只有20%是有意义的,而其他80%一直在重复或举例,就也没有必要读完,我们只要学到了最重要的知识点就可以了。 在读书的方式上我一般会优先使用电脑读pdf格式的书籍。 首先是因为pdf书籍在网上很容易下载到,对于想看的书可以随时下载来看,免去了购买纸质书籍的成本以及耗时;其次因为大部分时间在公司,会在闲暇时间读书,如果看纸质书需要频繁带到公司或拿回家里非常麻烦,当然如果是周末在家的时候看纸质书是更好的选择;再者用电脑看pdf书籍的好处是电脑屏幕更大看上去更舒服,并且在电脑面前往往会有学习和工作的氛围,而不会由于看微信读书时被手机的其他娱乐功能所干扰;而如果是在地铁或者在外面闲暇时希望看些书,用手机上的微信读书会更方便。 坚持每天读书,成为长期主义者。我每天都会读书,如果读到的书有意思就多看一些,相反如果不喜欢或者当前有些其他事情挤占导致没有时间读,我也会要求自己读至少2页,好处是可以把读书当成习惯保持下去,而不会因为一些意外情况而中断。我们每个人都有不断成长的诉求,之所以每天都要读,是因为长期坚持的价值是很大的,坚持读书给了我们更多时间和智者交流、学习,从而让自己更快地成长。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担心自己是不是读晚了,现在开始永远都是最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