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2148字 阅读时间:4分钟 ![]() 作者介绍 ![]() 廖委 汇业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律师 廖委律师在财富管理领域拥有丰富的业务实操和理论研究,擅长从财富风险隔离与传承的角度解读大额保单、保险金信托、家族信托等财富管理工具,并结合自身十余年的律师实务经验,对家族企业传承、税务筹划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担任多家私募基金管理人、保险机构和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常年或专项法律顾问。 蔡梦晨 方德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执行董事 ![]() 蔡梦晨在财富管理领域拥有十余年的高净值客户服务经验,熟悉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等财富传承工具,曾长期就职于中融信托等金融机构,现担任方德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方德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是一家同时拥有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和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的双牌照持牌机构。 ![]() 作 者 按 当保单的现金价值显著低于保单的真实价值时,被保险人或受益人通过向投保人的债权人交付保单现金价值保全保单,从而获取保单真实价值与保单现金价值的差额部分的价值,最终实现投保人债务的部分隔离。 一、 问题的提出 在《大额保单真的能起到债务隔离的作用吗?》一文中提到,当前的司法实践中,如投保人成为被执行人,法院很有可能会强制执行大额保单的现金价值,因为大额保单的现金价值属于投保人的个人财产,除非法院执行时保单的保险金领取条件已经成就,则此时保险金系保单受益人的个人财产,与投保人无关。 在《大额保单由高净值人士的父母做投保人的法律分析》一文中提到,想要通过大额保单完全地隔离高净值人的潜在债务风险,最佳方案是高净值人士将货币资金赠与家庭中债务风险最低的人并由其做投保人,如资金持有方的父母。 但是,并非所有的高净值人士的家庭中都存在适格的投保人人选,比如其父亲也是私营企业的老板,自身也存在大额的债务风险,或者其父亲有多个子女,家庭结构复杂,保单的控制方面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很多高净值人士仍选择自己做投保人购买大额保单。 其实,高净值人士作为投保人购买大额保单,虽然无法完全隔离债务风险,但是通过购买低现金价值的大额保单的方式,可以实现债务的部分隔离。 二、 法理分析 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保险法司法解释(三)》第十七条规定:“投保人解除保险合同,当事人以其解除合同未经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同意为由主张解除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已向投保人支付相当于保险单现金价值的款项并通知保险人的除外。” 法院强制执行投保人的保单现金价值的行为,实际上是强制投保人与保险公司解除保险合同。根据前述条款的规定,即便法院强制执行保单现金价值,若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支付相当于保单现金价值的款项,则可以保全该份保单不被强制执行。 对此,江苏高院在《关于加强和规范被执行人所有的人身保险产品财产性权益执行的通知》第五条明确表示:“投保人为被执行人,且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受益人不一致的,人民法院扣划保险产品退保后可得财产利益时,应当通知被保险人、受益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同意承受投保人的合同地位、维系保险合同的效力,并向人民法院交付了相当于退保后保单现金价值的财产替代履行的,人民法院不得在执行保单的现金价值。” 之所以说能实现债务的部分隔离,核心在于保单的现金价值与保单的真实价值常常并不对等。当保单的现金价值显著低于保单的真实价值时,被保险人或受益人通过向投保人的债权人交付保单现金价值保全保单,从而获取保单真实价值与保单现金价值的差额部分的价值,最终实现投保人债务的部分隔离。 三、 案例分析 通过具体的案例,我们能更清晰地感受到低现金价值的大额保单是如何实现债务的部分隔离的: 老王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企业经营需要向银行借款,但银行通常都要求老王作为企业借款的担保人签字,同时还要求老王以其房产作为抵押。企业前几年经营得顺风顺水,但因为疫情的影响,公司收益不复当年。 老王担心企业将来资不抵债会影响到家庭,听说购买大额保单能够起到债务隔离的作用,于是购买了1000万元保额的终身寿险,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均为老王,受益人为老王的儿子小王。 ![]() 老王此时50岁,选择10年的分期缴费,每年缴纳保费55万元,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保单首年的现金价值为5.5万元,10年后保费缴纳完毕时,保单的现金价值为280万元,现金价值约为总保费的50%。 如老王在第10年因银行借款的诉讼被法院强制执行,此时小王只需要支付280万元,便可保全这份总保费550万元而保额达到1000万元的大额保单,两者的差额即为老王通过该份保单成功隔离的债务风险。 如果老王被强制执行的时间更早,两者的差额会更大,隔离债务风险的功能更加明显。 四、 总结 因此,低现金价值的保单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对投保人的部分债务隔离,降低因投保人的债务纠纷而被执行时产生的损失。当保单的现金价值越低时,保全大额保单的成本越小,保单将来的保险利益最终得以保全。 五、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各自所在机构的立场,亦不应当被视为出具任何形式的法律意见或建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