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被所有人称为汉奸,临终前留下一句预言诗,如今已字字应验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23-02-11 发布于内蒙古

清朝末年,列强的洋枪洋炮打开了国门,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救亡的道路。但是大家主张的方法不太一样,有人觉得学习西方的武器和工业技术就可以了,有人却觉得西方的各种体制与思想教育也应该学,这才是重点内容。

郭嵩焘提出后面的看法后,几乎被所有人骂为'“汉奸”。众所周知,近代湖湘多人才,郭嵩焘就是其中一个。他与曾国藩、左宗棠的关系都比较密切,但他却没有这两个人出名,而实际上,不少人认为郭嵩焘才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为什么郭嵩焘在后世人的心里能超越林则徐、魏源呢?这就不得不提到郭嵩焘做过的一件重要大事了。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就是只学西方的器物,保留封建君主专制,后来清朝兴起的洋务运动,也是抱着这样的念头,希望用西方的技术挽救清朝的危局。

但郭嵩焘比较直接,他曾经写了一本2万多字的“旅行日记”叫做《使西纪程》,里面的内容是他到西方后看到的各种景象。而这本书就是郭嵩焘被骂“汉奸”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郭嵩焘竟然夸赞英国好,这让那些信奉“天朝上国”理念的“清流”们难以接受。

郭嵩焘,湖南湘阴人,出生于1818年,曾经在岳麓书院就读,深受湘学“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后来,郭嵩焘进入总理衙门。光绪元年(1875年),云南发生百姓打死英国翻译的案件,英国要求清廷派使者赴英谢罪,没人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郭嵩焘便被派了出去。

就这样,郭嵩焘成了中国第一个驻外使节,他在英国待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西洋并不是清流们口中不知礼仪的蛮夷,相反,他们待人接物也是彬彬有礼,而且制度民主,值得清朝借鉴学习。于是,郭嵩焘按照出发前的约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寄到总理衙门准备刊发。

但是清流派人物早就对郭嵩焘去英国一事感到不满,认为天朝上国的臣子去蛮夷之地,是耻辱的事情;再加上郭嵩焘写的《使西纪程》又都是夸赞西方的内容,他便成了所有人攻击的对象,同乡王闿运说他中了“洋毒”,浙江学者李慈铭认为,“嵩焘之为此言,诚不知是何肺肝”,但凡有血气的中国男儿,都应该唾骂郭嵩焘。

只有少数人觉得郭嵩焘说的话有道理,比如李鸿章。李鸿章支持郭嵩焘去英国,在郭嵩焘因为这本书被骂得全身是孔的时候感叹郭嵩焘虽然有点“呆”,但看洋务看得很清楚,要是其他大臣都把郭嵩焘当成反例子的话,“中土必无振兴之期,日后更无自存之法,可为寒心。”

就在大家痛骂郭嵩焘要做英国臣子的时候,他的随行人员刘锡鸿列举了他的三大罪:一是在外国披着洋人的衣服御寒,二是见到外国国王的时候马上站了起来,三是在西洋欣赏音乐欣赏得津津有味。结果是郭嵩焘被人替代,之后只能隐居乡野,走到哪儿都被轻视,痛骂。

但郭嵩焘仍然关心外面的大事,临终前,他留下了一句预言诗:“流传百代千令后,定识人间有此人!”这句预言果然应验了,如今,那些攻击郭嵩焘是汉奸的清流者都成了愚昧无知的代表,而郭嵩焘却因为超出时代的认知,成为了备受称赞的湖湘人杰,流芳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