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尺牍书疏,千里面目——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尺牍争胜”现象

 一言之美 2023-02-11 发布于北京


【小知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上儒学衰微,玄学兴盛,出现“人物品藻”现象。人物品藻,即对人物品行、道德、才华以及长相等的品评,而后人物品藻不仅成为世家大族之间在政治上的游戏,而且也使得家族之间争胜现象日益严重,每一个家族都想获得在政治上的地位、社会上的名望,所以对家族内子弟在学识以及才情等方面要求颇高,其表现便是在家风以及家学方面的争胜,在书法方面这些家族子弟多以“尺牍”进行日常交流,也使得在人物品藻之风盛行下的家学争胜表现之一便是“尺牍争胜”。正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记江南谚语:“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

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没有出现像今天这样纯粹的书法作品,书法的欣赏、品评往往是在相互来往的尺牍中进行。王羲之就曾流露出对其书名的关注。如他认为,“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吾尽心精作已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余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贤,仆书次之”。王羲之言外之意是只要肯下功夫,自己的书法不见得要逊色于草圣张芝。庾翼少时,书名与王羲之并列,后来羲之书名超过庾翼,庾翼不服,在荆州与都下人书云:“小儿辈贱家鸡,皆学逸少书,须吾下,当比之。”其中,庾翼不服王羲之是一例,而最著名的故事出自王献之。

“子敬尝书笺与简文十余纸,题最后云:“民此书甚合,感存之。”

“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谢安尝问子敬:'君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答云:“世人那得知。”

王献之颇以书法自负,他曾在给简文帝写书的文章中的最后写道:“民此书甚合,愿存之。”也就是说王献之十分满意自己写给简文帝的这几封书信,他希望简文帝可以好好保存,由此可见,王献之对于自己书法的满意与自负。他还曾作“好书”致谢安,希望这位当时很有名望的人物能够收藏称赏,以便使其书名更大程度地显示于当世。

而在南朝甚至出现皇帝争书名的情况,王僧虔十分擅长书法,真、行书都十分拿手。窦泉《述书赋》称其:“致丰富,得能失刚。鼓怒骏爽,阻负任强。然而神高气全,耿介锋芒。发卷伸纸,满目辉光。”可见书法是他最为人称道的强项,但在喜欢附庸风雅的皇帝面前王僧虔也得小心翼翼的收敛其锋芒。宋孝帝刘骏想要独占书名,王僧虔只得常常拙笔书写,因此得以保全自身。可见在当时事关人物品藻定位之风盛行下,上层士人将书法视为人格品性的展示,魏晋人士素以性格飘逸洒脱著称,而在“书名”上这样计较,虽在名士风度上大打折扣,不能不深感书名对他们的重要程度,因而士人间的尺牍争胜实际上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体现,也就不难理解,作为“书法第一世家”的琅琊王氏对家族子弟进行书法教育的其中一个目的便是尺牍争胜。

总之,书法作为当时人物品藻的一个的重要方面,不仅获得了极大的进步,也使得在当时四大家族王、谢、庾、郗门中善书者众多,人才辈出,一方面促进各大家族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其家族在政治、文化上的地位家族内部也极其重视家族书法的教育。

文◎孙晓宇(硕士研究生)

附·王羲之书法《谢光禄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