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思|自由?还是被自由裹挟?

 竹山一枝秀pfxh 2023-02-11 发布于江西

导言:现代社会关于对个人主义和工具主义的讨论十分热烈,“我们生命的过程就是塑造一个更好的自我的过程”“我只要通过努力就一定能达到我的目标”之类的观点层出不鲜。然而弗洛姆却告诉们,我们很可能不是真的自由,而是陷入一种“市场型人格”。

现代人老年人经常会吐槽婚姻问题,说过去那个年代社会的连接感比较强,结婚之后很少离婚的,日子怎么说也是能过的,整个家庭就很和谐。而现在年轻人,离婚率高的很,一言不合就离婚,说是什么为了自己幸福的未来,真的是不懂事。

图片

年轻人不这么看呀,现在年轻人普遍受教育程度比较高,有一定的批判性精神,而且受自由主义的思想引导“我既然可以选择更好的生活方式,那我为什么要忍受现在的委屈”他们选择对自己来说更好的生活方式。令人满意的婚姻关系和个人的幸福一体的,如果一段婚姻中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可能会通过离婚来追求一种更完美的婚姻。这看似很符合我们的日常直觉,然而罗伯特·毕夏普认为这种观念可能是在受到市场价值的裹挟,它并不“自由”。

弗洛姆认为过于理性的自由主义会导致人情感的丧失,变得缺乏感情和活力。现时代,一个幽灵在我们中间徘徊,他就是“一个完全机械化的社会,它服从计算机的命令,致力于最大规模的组织生产和消费;再这样一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自身被转变为整个机器的一部分,尽管他吃得好,娱乐的好,然而他确实被动的,缺乏活力和感情的。”我们选择最理性的、最自由的选择同时,这种选择似乎是社会价值观所提倡的,但不一定是我们心中真实想做的。或者说我们想做的事情,是被整个社会价值观裹挟的。

图片

这个时候我们再思考婚姻这个问题的话,在如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思想逐渐变得开放,自由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我们为了做了一个“自由”的人,不断的努力,争取财富自由,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做自己想做的事,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结婚,去自己喜欢的地方,吃自己爱吃的。满足自己喜好的欲望。然而在这种看似努力奋斗的模式之下,却隐藏着人们很难注意到的危险。就是真正的自由并不是是说能够随意掌控世界的自由,而是首先能够掌控自己的自由。

当我们不能够掌控自己的内心时,随着自己欲望的驱使,一开始我们能够获得自己所谓想要的幸福感,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满足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欲望的放大,这个所谓的满足感是没有止境的。当有一天我们疲惫了,一种空虚感便油然而生,这便是人的意义的缺失导致的。我们追求的社会上普遍意义的成功,往往是其他人设定的,自己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甚至可以说是盲目的选择。并且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容易忽视身边人的感受,一开始可能有所成就,但是慢慢积累下来会造成心理的“摇摇欲坠的自尊心”。

“这种自尊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人的接受和肯定。但是作为商品,人们发现他们自己变得越来越肤浅了。”(《社会科学哲学导论》)

并不是说自由主义的思想是不对的,失败的婚姻当然需要抛弃,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让自己感觉舒服的事情,这完全没有错。但是我们需要区分究竟这件事是自己真正想做的,还是受社会价值裹挟的。在离婚的时候想一想当初结婚时为什么要结婚,现在发生的问题能不能解决,离婚后的处境是否能接受,家里能否说的通。而不是因为一点小脾气就追寻自己的自由主义理想而离婚,过后又感觉爱情虚假,渣男/女遍地,人生无望。

图片

我们大多人都是普通人,也许我们时代进步飞快,我们生活在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社会。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要警惕自己,很多我们的习以为常也许并不是真正理性的选择。努力不一定能成功,努力还需要方法和策略上的努力,而不只是时间上的努力。社会意义上的成功,很多是只是表面上的鲜艳,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在的积累。

者 散人
散人(笔名),来自山西临汾,喜好做有趣的事,哲学爱好者,哲学新生,正在参与做哲学传播工作。
本文来自「思庐哲学×百大up主计划」创作者投稿。

「思庐哲学×百大up主计划」已正式启动。思庐为各位创作者提供支持,一起做有趣的、出圈的哲学

在未来的一段日子里,我们将携手共进,让哲学真正地属于所有人。
图片
采编:槐序
排版:初尧
审核:云谲
美工/VI:小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