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梨园开始只是一个皇家果园,为何会在唐玄宗时成为“艺术中心”?

 新用户6323isFk 2023-02-11 发布于河南

引言

梨园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古代,“梨园”是对戏曲班的别称,在晋江等闽南地区较为流行。

它最早是出现在唐朝。“梨园”是唐朝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唐朝文化发展史缺一不可的一部分。给唐代的音乐发展和戏曲发展规划提供了许多启迪,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梨园能迅速发展起来,得益于唐朝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浓厚的文化气息。“梨园”作为唐代文化的一个代表,充分体现出唐朝文化的“民族大融合”和繁荣昌盛的景象,侧面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繁荣。

“梨园”在唐代,是宫廷音乐文化艺术最高标准的机构,其由禁苑、宫内、太常和华清宫四大机构构成,它们的关系密不可分,等级分明,各司其职。演艺技术高超、精湛,对后世影响深远。

梨园的由来

梨园最早是设立在唐高宗时期,最开始是宫廷提供给皇室贵族有关的一个果园仅此而已,跟音乐没有任何关系的地方。

因为唐玄宗对音乐的痴迷,又极力推荐音乐的缘故,使梨园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从一个供皇室贵族游玩的场所演变成一个音乐艺术中心。从建立到人才的选拔,皇帝都层层把关。

据历史文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

号为皇帝弟子,又云梨园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园。梨园的学者,直接听命于皇帝。

热爱音乐的唐玄宗,亲自去太常部挑选人才并授课教乐。在这里可以知道梨园的地位有多高,有多受重视。不得不说,这一举措也是历代皇帝少之又少的。

《资治通鉴》里提到:

“太常礼乐之司,不应典倡优杂技。乃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乐,命右骁卫将军范及为之使。又选乐工数百人,自教法曲育梨园,谓之“皇帝梨园弟子。”

在唐代,梨园的基本职责则是培养乐器演奏的人才,与专司礼乐配合演出,渐渐地,梨园演变成了提供给演奏者练习的场所,就有了把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的称呼。

太常部作为掌管音乐的重要部门,从中挑选的人才也是具有较高的音乐素质。而梨园作为宫廷娱乐的一个重要部分,从中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乐工,还给后世积累了丰富的乐曲资源。

梨园又作为专门教法曲的音乐机构,有独特的演奏风格。有人评论法曲的曲调是清雅秀气的,又不会经常变换风格,这是在唐代极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在《新唐书·卷二十二·礼乐志》中写到:玄中既能通晓音乐的旋律,又热爱法曲......在杨贵妃生日时,还会让人来长生殿演奏。

其实到了唐代中期,梨园已经有自己的风格了,法曲成为当时的潮流,最为出名的一首宫廷歌曲《霓裳羽衣舞》,让世人佩服,多位文学者为它赞叹。

此外,梨园还拥有了一批著名的音乐爱好者,著名的乐工雷海清义举一事就是梨园弟子的历史写照,受到了人民的爱戴,促进了古代音乐的发展。

梨园发生质的飞跃

梨园作为唐代的一个重要的艺术中心,对于它的地址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在长安,也有人说在汉武帝旧址旁的春林村一带,更有人说在西安的骊山秀岭下。

历史文献上,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有说到:梨园一个在光华门北面,一个在蓬莱宫的旁边,《辞海》也有相关记录。

它建立在何处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项目。

梨园能发生质的飞跃,跟唐玄宗的兴趣爱好与文化的传播有很大关系。

据《旧唐书·音乐志》记录:“唐玄宗在处理完政事后,会到太常部三百多位教梨园弟子歌曲,乐器一起响起,其中有一个音符错了,玄宗一定会察觉到并让其改正。”《资治通鉴·唐纪·睿宗》也有提到:“…命宫女数百人为梨园弟子。”

可见,这所音乐机构的师资多么强大

唐朝作为当时音乐的顶流,法曲成了它最高成就。因为梨园人才辈出,选择的题材也非常的广泛,所以当时的曲目是非常多的。

梨园包括宫廷中的梨园、梨园新院以及太常梨园别教院三个地方。梨园的繁荣体现出了唐朝文化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和繁荣昌盛的景象,也侧面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繁荣。

尽管唐朝的政治经济已经是达到历代王朝的顶峰,但因唐玄宗对音乐的迷恋以及天赋,让唐代音乐也到达了一个高潮。

在文化自由开放的时代里,各式各样的音乐如泉涌般流出。当时为了管理方便,还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

梨园就是其中的一个管理机构。它的职能也因此体现出来,自开元年间以来,形形色色的音乐形式已经无法吸引众人的目光。

为了把原有的音乐推陈出新,开始将音乐间的元素“融合”。后来,就有了雅乐、清乐、宴乐三大强者,梨园的娱乐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娱乐项目的顶流。

梨园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它的教育模式分为两个分支,一个是面对幼儿的孩童教育,另一个是成人教育。

它发展以来,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比如:雷海清、李龟年、许云封等。他们都是在梨园学习音乐技能,学成后发展成自己的音乐风格。

尽管最初设立梨园,只是因为唐玄宗的爱好,并没有将音乐进一步发展的意思。但,梨园的出现,确实是给社会提供了优质的音乐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也是让唐代音乐能走上顶峰的间接原因。

因为梨园本身作为演出者练习的场所,法曲在梨园是最常见的。各大人才之间的切磋,也会让音乐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出。

法曲还会借鉴西域文化,让音乐实现“中西合璧”,这也是《霓裳羽衣舞》能引起轰动,造就梨园成为了唐朝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除了上述的两个功能外,还有一个社会功能。

唐玄宗时期,梨园文化盛行,梨园就要承担起为朝廷演出和配合其他演奏的多元功能。

据《安史之乱》记载:“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造反,梨园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大批梨园弟子流离失所......”

这些流落在外的梨园弟子就成了梨园文化的媒介,在民间把音乐传授下来,给唐代的音乐延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梨园文化影响深远

唐玄宗热爱音乐,擅长打鼓和创作新曲目。而他的妻子里也有舞蹈行家。后来,成立梨园,里面的梨园弟子样样精通,皇帝出游时,也能跟随。

正因为唐玄宗的热爱,促进了歌舞的发展。唐后期,随着商业的发展需要,也促进了歌舞大众化,为敦煌地区的戏剧提供了基础。在敦煌莫高窟壁画里,依稀能看到当时唐代的歌舞表演

安史之乱后,梨园弟子流离在外。民间对它的称谓也发生了改变,原本由戏曲的统称变为梨园的别称,“梨园弟子”也成为了戏曲演员的代称。

梨园的演奏风格基本固定,形式自由,适合民间艺术的发展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市井文化的发展。

而唐代参军戏就是梨园文化的衍生物,让充满生活情趣的创作家们走向社会。唐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北部民族往南部迁徙,给唐代带来了许多中原文化。优越的地理环境,充满江南气息的风景为梨园弟子提供创作素材。

梨园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别称,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文化磨合与发展创新,逐渐加入了市井的人物,动作甚至对白,一跃而就,成就了一个喜闻乐见的梨园文化。

诗人李白在《琵琶行》中也有对梨园的描述,错综复杂的曲目,普通演奏者也能用琴声传达自己的情感,引起共鸣。可见,梨园在当时的社会里已经普及成为大众喜爱的文化。

结语

梨园发展起来后,与教坊,宜春院和坊间歌舞并列

开元盛世时期,从地方迁徙到中央的文人,对歌舞的发展更为关注,掀起了一股热浪。大批文人学士为了能在市坊中生存,纷纷用自己学到的技艺谋生,争先恐后地为梨园弟子创作新曲目。

活跃的梨园弟子遍及整个唐朝,梨园也成为了皇亲国戚宴会的必备节目、市井生活的娱乐项目,这些都成为了醒目的标志。

种种新的艺术表演形式的出现,离不开唐玄宗跟李煜,两位梨园鼻祖的贡献,他们俩也成为了后世梨园让人敬仰的人物。

虽唐代是梨园的初建阶段,但因经济繁荣和开放的社会风气,为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梨园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继承和发展,足以见得梨园的地位根深蒂固。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新唐书·卷二十二·礼乐志》

《资治通鉴·唐纪·睿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