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善即是尽心,尽性,即是致良知,明明德,人性向善,孟夫子是如何将其论证出来的?为何说“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

 读原著 2023-02-11 发布于四川
  很多人喜欢从小局的现实生活中去说人性,就很容易把人性说偏,一叶障目,比如有的说人性如水,不存在善恶,就好像水无所谓东西,你将其在东边决了,它就往东边流,将其在西边决了,它就往西边流,人性也一样,本来就是善恶随机的;也有的人说,人性由环境决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善者善,尽恶者恶;还有人讲,人性自存两种,有的天生即善,有的天生即恶。这些说法当然听起来也仿佛是有些道理的,孟夫子如果也从现实中去反驳他们自然行不通,用现在的话说,必定会遇到杠精。孟夫子之所以是亚圣,自然有其超出一般人的地方,那就是他主张的人本性向善,他是从超越现实,直抵生命根源的角度去切入的。
   孟子论证人本性向善时,有一段很关键的话,是这样说的——
    “乃若其情,则可以爲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爲不善,非才之罪也。”
    这一段话里有三个关键字一般人很容易解错——
    一是“若”,这里作“顺从”讲,举两个“若”作“顺从”之义的例子,——《尚书·说命中》中也有:“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谷梁传·庄公元年》里也是:“不若于道者,天绝之也。”
    二是“情”字,在这里作“真诚,真实”讲,“情”作“真诚,真实”讲,古代也有相关的例子,——《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民之情伪尽知之矣。”《韩非子·守道》:“力极者厚赏,情尽者名立。”
    三是“才”字,其最早的象形义即是“小草发芽的样子”,《说文》即道:“才,草木之初也。”可作“本初,原来,原本”的意思讲。
  这三个字的字义正了,那整句话的意思也就很明了,孟夫子即是在讲——
   如果一个人顺着他生命的本真,本性,则他是完全可以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善人,这即是“性善”。如果一个人成了不善之人,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不善,必定不是他本初的样子,不是他本性的错,他本性并不如是。进一步讲,假如一个人能顺从其真实的本心,尽其真实的本性,他一定是向善的,如果他背叛了自己的本心,违逆了自己的本性,必定是一个不善之人,小人,恶人,虚伪的人。
    理论出来了是远不够的,他还要举实例辅证——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大意即是讲:“如果现在有人忽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骇恐惧怜悯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借此去结交那孩子的父母,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更不是因为厌恶会有不仁的坏名声才这样的,而是出于本性的自然。”
   由此孟夫子即推出“所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接着进一步将其扩充开来,“无羞辱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这些心都是善,天德,良知的发端,人明了这些善,天德,良知,则“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无往而非道,无入而不自得,王阳明先生进一步将其拓展开来——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知(即良知,善的另一代称)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