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传》:童年调皮捣蛋,13岁时家道中落,青年弃医从文,他凭什么成为思想家?

 Rare欣儿 2023-02-11 发布于陕西

谈到鲁迅,从小到小,学了不少他的作品。

《少年闰土》、《三味书屋》、《阿Q正传》、《狂人日记》、《故事新编》……每一篇是既深刻,又耐人寻味。

想当初,最怕读的就是他的作品,不是晦涩,而是意境太过深远、语言太过犀利和刁钻,但如今再看他的作品,却能感受到他那份骨子里的坚韧不屈,不由得佩服起来。

尤其是最近看了《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本书,这种感觉便更深了一分。

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传记文学革新者刘小川,他已出版畅销人物传记“品中国文人”系列、“品西方文人”系列。

作者用朴实的文笔,讲述了思想大师鲁迅的一生,同时还结合了当今社会现状,给人以精神和灵魂上的滋养,让人不自觉地陷入深思。

01 童年时调皮捣蛋,追求快乐

鲁迅小时候有多调皮呢?在三味书屋上学的经历,足以说明。

那日,先生在上课,鲁迅举手提问:“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博学的先生一时被问蒙了,只见学生们开心大笑。

还有一次,先生出对子:“独角兽”,鲁迅怂恿同学答:“四眼狗”。

紧接着一连串奇怪的对子接踵而来:二头蛇、八脚虫、三脚蟾……

这样调皮的他,日常把先生“气得半死”,但他的功课却是极好的,而且很富有想象力。

先生又出了对子“月中桂”,鲁迅答曰:“星里麻。”

先生不解,鲁迅解释道:“星里有牛郎织女,织女星不正是织麻的吗?”

可以说,童年的鲁迅,是充满童真童趣的,听长妈妈讲故事、亲手去种各种花木、去爬桂花、钻墙洞、上课时调皮捣蛋,但就是这样的环境,让鲁迅的童年过得很幸福。

以至于,后面他再次见到少年闰土时,虽然时间和身份让他们两人间有了隔阂,但闰土带给他童年的快乐,却被他铭记了一生。

恰恰印证了阿德勒说过的那句:“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这也让人不免联系到了当今,很多孩子不仅作业压力大,回家后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整个就成了一个做作业、完成任务的机器,什么童真童趣、欢声笑语,在他们的脸上,早已不见了踪影。

作者刘小川说:“童年快乐,是通向一生幸福的唯一桥梁。切记:唯一桥梁。”

深以为然,童年,最重要的绝不是学习,而是释放孩子的天性,让他们能够玩得开心、玩得尽兴!毕竟每个人的童年都只有一个,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

鲁迅也正因为童年玩得尽兴,所以他后面的文字灵动,没有固化,独具一格,这绝对是脱离不开的。

02 青年时弃医从文,专注个体

鲁迅学医,主要是为了父亲,当时因为祖父想通过钱财买通主考官,给自己的儿子谋个进士及第的身份,却不想弄巧成拙,他锒铛入狱,家里人为了救他,散尽了大半家财。

鲁迅的父亲,也因为这件事,疾病缠身,看了无数的医生,都未能医好。

所以,那时13岁的鲁迅,心中就萌发了学医的想法,后面恰好有个免费去日本学习的机会,成绩优异的鲁迅刚好有资格,于是他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在日本,鲁迅师从藤野先生,在骨血、神经学、血管学、解刨学的课程都取得了好成绩,却受到了日本学生的嘲笑和谩骂。

当这并不是让鲁迅放弃医生这条路的理由,他弃医从文源自一部纪实影片。

那天,学校放了一部日俄交战的纪录片。

其中有个中国人,因做了俄国人的侦探而被日军处死。日本学生在欢呼、挑衅,围观的中国人各个身强力壮,却没有一个敢于站出来,反而是神情呆滞地看着镜头。

那一刻,鲁迅明白了,成为医生,能够救治的只能是国人身体上的疾病,那种深耕于国人内心深处的劣根性是无法去除的。

唯有从文,从思想上给人以一针见血的痛楚,才能让这些被封建礼教所约束的国人醒悟过来。

正如作者刘小川评论道的:“鲁迅的喷发力,乃是针对黑暗的攻击力,对光明的辨认能力。”

弃医从文后的鲁迅的所作所为,也恰好印证的这点,他不仅写了很多抨击时事的文章,还将自己祖父的两大叠日记烧毁、骂国粹从书,完全反对孔孟礼教的各种思想。

03 中年时大量输出思想,引领新时代

鲁迅在《论睁了眼看》中说:“中国人向来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

面对这样的社会,中年的鲁迅从不畏惧,而是“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他写的《阿Q正传》,描述的是一个滑稽搞笑、让人忍俊不禁的阿Q,阿Q去赌坊赌输了,想不通,打了自己一巴掌,似乎是打人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人。

然后就仿佛想开了似的,躺到干草堆上呼呼大睡起来!

这恰好就是瞒和骗的表达之一,鲁迅虽没有直言,但通过这个小说,将这份感受描绘得淋漓尽致。

除了自己写内容,发稿子,鲁迅也通过教育育人。

他在北大开课,每次都座无虚席,台阶上、窗户外都站满了前来听课的学生,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呢?是因为他讲课技艺高超,还是说语气抑扬顿挫呢?都不是。

“单是为了评述《水浒》,他就查看了一千多万字的古籍”。这样努力而认真的一位思想大师,怎能不令人敬佩呢?

所以,出现了鲁迅上课时,学生们都正襟危坐,没有半点交头接耳的声音,有的只是笔在本子上书写而独有的沙沙声;

下课后,他被学生们团团为主,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他还会随时带着一支笔,在遇到他无法解答的问题时,好及时记录下来,后续去寻找答案。

就这样,鲁迅不仅将自己的思想发布到了各大报纸上,还将自己的思想,通过讲课的方式,传递给了更多青年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人的思潮,让国人真正觉醒过来。

写在最后

刘小川在《鲁迅传》的最后写到:“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不由地,让人联想起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提到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很显然,鲁迅先生始终选择了前者。

而且他每一次的爆发,都是在自己拥有实力之后,童年调皮也好,长大后烧外祖父的日记也罢,其背后都带着他自身实力在其中,是他专注个体的集中体现。

观鲁迅之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亦是充满挫折、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