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期待有你,跟我一起读合川 | 山城防御体系的精典构建(总第33期)

 昵称xklrtVz5 2023-02-12 发布于重庆

六读合川:世界级的历史
文化贡献
(第6读第2期,总第33期)

图片

    山城防御体系的

    精典构建



贯穿两宋的“崇文抑武、守内虚外”治国策略,使得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在军事上已无法同强悍的游牧之师抗衡。这时的蒙古大军既充分发挥了游牧民族的特长,又充分运用了中原先进的武器技术,出神入化地将军事艺术推向了冷兵器时代的最高峰,其战力可谓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面对来势凶猛,无法直接对阵抵抗的蒙古大军,天才般的军事谋略家冉琎、冉璞从坚持长期抗战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城塞结合、耕战结合、军民结合的山城防御韬略。实践证明,这是解决抵御蒙古军队进攻难题的关键之举、根本之策。

冉琎、冉璞乃播州(今贵州遵义,南宋时属四川夔州路)贤士,因其献计有功,可堪大用,经奏请朝廷,前者被任命为承事郎,代理合州知州;后者被任命为承务郎,当理合州通判,在余玠的领导下,具体负责钓鱼城的修筑。

图片

▲黄昏下的钓鱼山、钓鱼城

钓鱼城——山城防御体系的典范。

首先,钓鱼城是座“山”。山名钓鱼山,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交汇处,海拔高度在186-391米之间。其山虽不高,但三面临崖、一面临沟、直立陡峭,有“倚天拔地,雄峙一方”的险峻气势。相传,远古时代,三江洪水泛滥,众多灾民纷纷逃奔到山上避难。由于天长日久,饥饿难熬,灾民们濒临死亡。忽有一位巨人从天而降,他手持长竿,立于山巅巨石之上,从滔滔江水中钓起无数鲜鱼赈济灾民,使之获得新生。后来,人们因感念他的救命之恩,称其立足钓鱼之处为钓鱼台,称其救民于此的山为钓鱼山。

图片
建在山险墙上的护国门城楼  黄伟摄

其次,钓鱼城是座“城”。因城筑于钓鱼山上,故有其名。其特点在于因山而建,因势而筑,山与城融为一体,一切都顺应山体地形的自然造化。既然是城,自有城墙8公里、城门八座。八座城门依关隘设置,分别是:护国门、青华门、正西门、东新门、出奇门、奇胜门、小东门、始关门。城内建有合州官署、合州州学、石照县衙,建有东谷民居、西市民居,建有公馆、水阁、凉亭、庭榭、园地,还建有仓库、市场、监狱、粮食加工场等。总之,城的基本要素齐全,做到了“军有所守,民有所居,士有所学”。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陷落后,张珏还在城中修筑了一座皇宫,以备二王(即南宋末日王朝中的益王赵罡、广王赵昺)前来避难。

图片

▲钓鱼城环山城墙及布局轮廓示意图

第三,钓鱼城是座“塞”,一座军事要塞。从1243年二冉筑城开始,到1254年王坚全面完成营建,再到1260年张珏维修南北外城的三次建设,钓鱼城已成为一座规模空前、攻守兼备、城塞一体的军事要塞。从长期抗战的需要出发,钓鱼城建设采取了江防与山防结合、内城与外城结合、垦田积粟与长期战守结合、补给通道与藏兵暗道结合的科学筑城方法。城中攻防设施齐备,生产、生活与军事区域分区井然,给养、给排水设施自成系统,是迄今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战区城塞筑城体系的杰出例证。

图片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特意制作的钓鱼城古战场沙盘模型,以展示其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钓鱼城主城墙凭借陡峭山崖构筑而成,全部采用石材垒砌,构成了高20-30米的山险墙(又称劈山墙)。城墙之上除了炮台、哨台之外,还铺设有可供3马并进、5人并行,并与城中道路连接的跑马道,以便战时增援力量的快速运动。在城东、城西北区域,修筑有内外两道城墙,构成了双层防御。

为拒敌于城下,阻敌于江上,钓鱼城军民还在城南及江岸一带修筑了俗称“一字城”的南外城和水军码头,使其成为与山城紧密结合,攻防自如的江防要塞。

图片

钓鱼城防御体系及周边环境图


就在二冉修筑钓鱼城的同时,作为军事指挥家的余玠从整个四川战区设防的角度迅速完成了他的治蜀方略——《经理四蜀图》。“经理”是治理的意思,“四蜀”,即指四川地区的成都、夔州(今重庆奉节)、潼川(今四川三台)、利州(今四川广元)四部,总称四蜀。《经理四蜀图》实际就是一份用图的形式来显示四川布防情形的军事战略计划。

这份计划得到朝廷批准之后,余玠即令诸郡以合州钓鱼城为样板据险筑城,并任都统张实整治军旅,专门到各地去督饬筑城徙治之事。

公元1244年,宋理宗授以余玠华文阁制,依旧四川安抚制置使、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财赋,兼四川屯田使,全面实施城塞结合、军民结合的山城防御计划。

图片

钓鱼城水军码头部分城墙遗址

当年5月,利阆城大获山、蓬州城运山、渠州城大良平、嘉定城旧治、泸州城神臂山相继建成,其后在全川又依山筑城20座。初步建立了制约蒙古骑兵行动,发挥宋军步兵近身搏杀特长,使蒙古军陷入冒险仰攻和被动挨打境地的四川战区山城防御体系。

四川战区山城防御体系,开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战区防御的先河,是继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城池筑城体系和秦汉时期的长城筑城体系之后的一种全新的形式,城塞的构筑规模和所具备的军事功能,都远远超越了欧洲中世纪的贵族城堡和日本、阿拉伯地区的东方城堡,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建设史上的一次飞跃。


图片

四川战区山城防御体系布防图

在四川战区山城防御体系中,钓鱼、云顶、运山、大获、得汉、白帝、青居、苦竹8座山城,被称为“四川八柱”,而钓鱼城则为“八柱”之根本,是蒙古大军军事行动中决意要争夺的战略要地,是支撑四川抗蒙局面的“全蜀关键”。

在蒙古军队攻破蜀边多州,以及阆中、剑阁、潼川、成都之后,余玠放弃了从金堂峡至嘉定一线的龙泉山以外的川西平原。这时钓鱼城处在了四川战区的中心位置。当时,南宋四川前沿线上的苦竹、大获、运山、青居、多功、得汉、平梁、小宁、大良、铁峰、礼仪诸城,均分布在嘉陵江、渠江、涪江沿线,水流皆汇于合州钓鱼城下,从而形成了一道以钓鱼城为支柱的天然叉状防御网。网上各城,有水运可以沟通联系,整个防御体系通过钓鱼城,完全可以起到纲举目张、如臂使指的作用。正如前人所道:“夫钓鱼山,西邻嘉定,可以召兵;北近阆、剑,可以乞援;南通滇、黔,可以聚货财;东达荆、襄,可以运谷粟。有高山峻岭可以据要害,有广土众民可以屯重兵”。钓鱼城又“三面临江,一面制敌”,“下负重庆,互为依托”,实为坚城。

图片

钓鱼城·江防要塞

以钓鱼城为中心的川东地区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宋蒙(元)战争中一直是蒙古军队面临的蜀中险阻。蒙古屯兵蜀中,由川东到夔门,其间只有两条道路可以通过:一是由峡谷路顺嘉陵江经钓鱼城而下重庆;二是经华蓥山口跨越渠江通于夔州和万州。而钓鱼城正面控扼三江,背依华蓥山脉,既可阻止南下蒙古军的长驱直入,以蔽重庆,也可以连接大良、礼义诸城,封锁渠江沿线,使蒙(元)军难以越过川东,打开通往夔门之路。若蒙古军置钓鱼城不顾,绕道攻袭重庆,则是孤军深入,钓鱼城守军却可以突破封锁,随时出兵应援,使其腹背受敌。这也正是后来元之东、西两川合兵远道攻围重庆,而累遭惨败的主要原因。

余玠所构建的“蜀赖以安”的四川战区山城防御体系,其特点有三:一是以险筑城,城塞一体。城中军事、生活设施兼备,既可以利用险要的山势防御,又可以依靠城中完善的设施和储备长期坚守,每一座城都是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二是以城为点,以江为线。通过江河把每一座山城联系起来,构成点线结合、网状防御的系统化防御格局,遇有战事各城之间可以迅速支援,又可以层层阻击,滞留、延缓敌人的进攻。三是主辅有序,梯次配备。在各城中,重庆为大本营,钓鱼城、青居城等八城为支柱,其他山城为支点,20余座山城顺次展布,既有重点部署,又有战略纵深。这一体系堪称中国古代筑城防御体系的奇迹之作,为世界军事文化作出了特别贡献。

话题:宋蒙战争中的四川山城防御体系,是可堪比长城防御体系的一大军事创举,其规模之宏大,布局之严谨,建设之精妙,足以震撼世界,充分体现了巴蜀人民的智慧和匠心,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宝贵文化遗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图片

皇洞(与城墙基础浑然一体,兼有暗道出口作用的排水设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