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恶性程度高,影像学不典型,易漏诊——60岁老人肝占位性病变1例

 医学abeycd 2023-02-12 发布于湖北
一、病例呈现

患者男性,60岁,以“上腹部不适1个月”为主诉入院。1个月前出现上腹部不适,无腹痛及腹胀,无恶心呕吐。不伴反酸、胃灼热、嗳气,在当地医院行肝脏超声提示肝脏结节影,性质待定,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病来无呼吸困难,无明显乏力,无食欲不振及厌油腻。二便如常,体重无明显下降。

既往史:高血压病8年,最高血压达200/100mmHg,自服替米沙坦片,血压控制150/80mmHg。胆囊炎25年。否认肝炎病史。

个人史:无饮酒史,无长期服用肝损伤药物史。

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查体无明显异常。全腹柔软;无压痛,肝区叩击痛阴性,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腹部叩诊呈鼓音,肠鸣音正常。

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4.47x109/L,NE%54.5%,HCB 175g/L,PLT 145x109/L,肝功:ALT 15U/L,ALP 81U/L,GGT 28U/L,ALB 43.4g/L,TP 70.4g/L,T/Dbil 15. 8/4.0μmol/L,肿瘤标志物:CEA 2. 94ng/ml,AFP 3.15ng/ml,CA19-9 2.28U/ml,凝血三项:PT 13.3s,APTT 37.4s,INR 1.03。血糖,血脂,肾功能,免疫指标,甲乙丙戊肝炎标志物,梅毒艾滋病均正常。

物理检查:肝胆脾胰彩超:肝内高回声,实质占位性病变不除外,脾大;肝脏MRI增强(图1):肝右叶病变,炎性病变可能性大,转移瘤待除外,肝及双肾小囊肿;胃肠镜均正常,肺CT、头CT、双肾膀胱前列腺超声均正常。PET/CT:①肝右叶密度略减低影,代谢增高,延迟显像代谢进一步升高,考虑恶性病变不除外;②肝内另见代谢增高影,建议密切复查;肝门区、腹膜后区淋巴结影,部分代谢增高,建议密切复查;③右肺尖胸膜下小结节影,无代谢增高,建议定期复查;④右侧侧脑室旁、右侧基底节低梗塞灶;甲状腺右叶钙化灶;双侧锁骨上淋巴结显示;⑤双肺条索影;双侧胸膜增厚;升主动脉右旁密度减低影,无代谢增高,多考虑为良性改变;纵隔内淋巴结影,代谢略增高,建议定期复查;⑥胃贲门及胃体部代谢增高,多考虑为生理或炎性改变;肝囊肿;左肾盂结石;降结肠及乙状结肠代谢不均匀增高影,建议定期复查;前列腺钙化灶;左侧肩周炎。请放射线科会诊:第一考虑转移癌,第二考虑胆管细胞癌,请肝胆外科会诊:可以手术,术前建议做肝活检,患者行肝活检术。肝脏穿刺组织活检病理(图2):免疫组化结果符合胆管细胞癌

图片

图1  肝脏MRI增强

图中所见:腹腔内无腹水,腹腔盆腔无转移结节,胃肠道未触及肿物,肝脏正常大小,色红润,肿物位于肝5段,大小约4cm x 4cm,质硬,灰白色,位于肝脏膈面,肿物周围肝脏凹陷明显,肿物邻近胆囊,余肝脏未触及肿物。术后剖开肝脏肿物,灰白色,质硬,4cm x 4cm,浸润生长,无包膜,胆囊黏膜完整,浆膜浸润,送术后病理。

图片

图2  肝脏穿刺组织活检病理(HE x 100)

肉眼所见:切除部分肝组织已剖开,切面见直径3cm灰白质脆结节,取2块。镜下所见(图3):癌细胞呈形状不规则腺样排列,核大深染,异型性明显;胆囊黏膜增生,囊壁内纤维增生伴淋巴细胞浸润;肝组织免疫组化:A1:CK7(+);GPC-3(-);CK18(+);CK19(+);Hepatocyte(-);CD10(毛细胆管+);CD34(血管+);Ki-67(20%+)。

图片

图3  术后病理(HE x 100)

诊断意见:(肝脏)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胆管细胞癌。

二、病例分析

胆管癌是胆道系统导管上皮起源的恶性肿瘤,分为: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EHCC)20%~30%,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HCC)5%~10%,肝门部胆管癌(60%~70%)。IHCC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胆管上皮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症状隐匿,预后差。由于HCC位于肝内,临床某些方面类似肝细胞癌,许多国内教科书和参考书将其作为原发性肝癌的一种进行讨论。近年来IHCC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着逐渐升高的趋势。

最新研究表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 HBV、HCV、代谢综合征、药物、寄生虫感染等在IHCC的发病中均起到作用。西方国家主要病因是由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肝纤维多囊病;东亚则主要是HBV感染。但是目前尚缺乏明确的致病因素,无法确定需要提早干预的“高危人群”。

IHCC多发生于50~70岁,男性稍多于女性。发病部位以肝左叶多见,与结石多发于肝左叶一致,多为单发,累及双叶者占20%~25.8%。早期无明显症状,腹部不适、乏力、消化不良等非特异性症状是最常见的主诉,亦可表现为胆石症、胆管炎、肝脓肿等临床症状;晚期可出现腹痛、消瘦、腹部包块,黄疸少见。

根据日本肝癌研究会分类,IHCC依据肿瘤大体表现可分为肿块型、管周浸润型和管内型三型。此外,还有肿块和胆管周围浸润及胆管周围浸润加胆管内生长等混合型。其中肿块型最多见,在肝实质形成明确的肿块,呈膨胀性生长,通过门静脉系统侵犯肝脏,随着肿瘤长大可通过淋巴管侵犯Clisson鞘;管周浸润型主要沿胆管的长轴生长,常常导致周围胆管的扩张;管内型呈乳头状或瘤栓样向胆管腔内生长,外科手术切除后预后好于其他类型;混合型的淋巴转移发生率远高于胆管内生长型,治愈率和根治性切除率则远低于胆管内生长型和肿块型。

IHCC血清学指标不敏感,早期大多无明显异常。IHCC多AFP不高,CEA升高;若CEA升高,伴肝内胆管结石等,应高度警惕恶性肿瘤的发生。CEA+CA19-9可有助诊断,但无足够证据表明CA 50、CA 242、CA 195、RC ASI、PU- PAN -2对诊断有价值。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为首选。但难以鉴别肝细胞癌与IHCC,以及IHCC内各型;IHCC中早期导管内生长型、导管外浸润型小病灶难以发现,一旦发现可疑病变,需其他进一步影像学检查。CT和MRI可鉴别大于1cm卫星灶(CT≈MRI),肿大的淋巴结(CT更优势),动脉及门静脉浸润(CT 的灵敏度约54%,MRI更具优势),增强CT、增强MRI有助于鉴别诊断(肝细胞癌、IHCC各型)。PET/CT对肿块型灵敏度较高,肿块大于1cm时,灵敏度为85%~94%;其他型灵敏度差(18%),可进行转移灶筛查,转移癌鉴别但伴随肝硬化时诊断困难。MRCP可注意胆管扩张,对EHCC的诊断意义更大。超声引导的穿刺活检存在种植风险,灵敏度约83%。

IHCC恶性程度高,预后比HCC差,化疗、放疗都不敏感。本病一旦确诊,无论何种病理类型,均应力争行肝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切除范围取决肿瘤部位、大小,其预后与患者年龄、肿瘤的分化程度、肝内外转移情况、根治性切除及病理分期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病例点评

1. 对于无症状的肝内结节影,即使肝功能及肿瘤标志物检查均正常,也一定要进一步检查或密切随访。

2. IHCC早期症状不典型,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临床工作中要引起重视。

3. 病理诊断是IHCC诊断的金标准。早期发现,早期手术治疗可提高病人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

图片

参考文献:

[1] Kelley RK, Bridgewater J, Gores GJ, Zhu AX. Systemic therapies for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J Hepatol. 2020;72(2):353-363.

[2] El-Diwany R, Pawlik TM, Ejaz A.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Surg Oncol Clin N Am. 2019;28(4):587-599.

[3] Bridgewater J, Galle PR, Khan SA,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J Hepatol. 2014;60(6):1268-1289.

[4] Zhang H, Yang T, Wu M, Shen 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diagnosis and surgical management. Cancer Lett. 2016;379(2):198-205.

[5] Lee AJ, Chun YS.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the AJCC/UICC 8th edition updates. Chin Clin Oncol. 2018;7(5):5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