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草学园 | 我的中医情缘

 甘草学园 2023-02-13 发布于浙江

更多优质文章、名老中医免费直播、中医临床验案、书方药学习库,尽在“甘草学园”——纯粹、专业、平等、开放的中医学习交流社区,与中医同道共成长。

作者:杨文丽

甘草医生挺好的,可以在上面写一些关于中医的东西,今天我就说说我的中医情缘

01 姥爷

先说说我姥爷吧,姥爷出生在中医世家,祖传五代,而遗憾的是,到我妈妈这代无人继承,因为妈妈小时候也不懂事,错过了学习中医的最好时光,岁数大了才知道当个中医大夫有多好。

中医是一门技术,学问很深,我知道的关于姥爷的故事,大都源自于我妈妈或三姨的讲述。姥爷的医术很好,十里八村找其看诊者络绎不绝,在每天看诊结束后,姥爷花大量的时间翻阅医书,而欠缺了与孩子们的沟通。

大舅是姥爷的第一个孩子,姥爷非常宠溺他,大舅说“打死也不学中医”,不肯接过祖传的医术与责任。

据说,后来二舅学了,学得还挺好,可惜有一天二舅上山放牛回来,当时是具体什么情况,我也不清楚,反正是喝水“把肺喝炸了”,在姥爷给二舅调理病情一段时间后,终于得到了缓解。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二舅一心想吃荞面条,姥爷不让吃,说“荞面犯老病”,但二舅一直缠着姥爷要吃,姥爷没办法,说了一句“这就是命啊...吃吧”,结果二舅吃完后,病情加重便过世了,那时候二舅还有个童养媳,后来成了我的二姨。

三姨说“要学儿科”,我姥爷说“好”,就给三姨准备了背诵的书籍,结果三姨问姥爷“给小孩看病用不用扎针”,姥爷说“必要时也得扎呀”,三姨说“那我不学了,小孩嫰骨头嫩肉的,万一扎坏了呢”,姥爷说“不愿学就不学罢”,结果三姨也没学上。

妈妈是最小的,当时也有机会,有个姓杨的打惊老头说“你看你爹三更半夜来患者,睡不好觉,多累呀,学中医有什么好的”,我妈听后也打了退堂鼓。

总之,就是没有人传承,很可惜。姥爷看诊忙,也顾不上传承的事情,后来听说姥爷临终前说得都是药方,但却没一个人能听懂说得是什么,真是太可惜了!

长大后,妈妈经常和我说姥爷家的故事,姥姥当年找对象,一个孔先生,一个刘先生,刘先生便是我姥爷。当时姥爷岁数大,姥姥看中的就是姥爷的医术,和姥爷结婚后,姥姥接生,太姥姥看小儿科,日子过得也不错。多年后,我考上了中医院校,妈妈就带着我去拿姥爷留下的书,所剩不多,有的也已泛黄掉页。据说当年大舅得肝硬化,很多医书都让给他看病的大夫借去研究了,一直未归还,也是可惜。

妈妈让我好好学中医,姥爷曾对她说“你看爹就靠三个手指头养活一家人,中医是越老越值钱”,我对中医的兴趣也越发浓厚。

让我对中医更添兴趣的,还有我儿子小的时候,听一个儿科护士说“有一部分孩子经常来打针”,我就想,不能让我儿子总打针,孩子生病我就去药店选药,我选药不但看说明,还看药物成分,选的药也都属于中药类。别说,还真不错,我选的药孩子用了效果都挺好,从小到大没打过针,这也让我对中医中药有了很强的信心。

02 老师

后来我去进修中医儿科,我的儿科老师很好,很给力,学习的时候很多患者吃完药就好了,不来了,我就一直惦记着患者,于是问一起学习的医生,她说“老师的药很好用,一般不来开药就是好了”。直到我自己出诊,才知道她的话一点没错,中医中药就是这么神奇,吃好了就不用过来了,因为小儿的病以外感病居多,来的快去的也快。

到现在,我也很感谢我的儿科老师,在她那里学到的临床知识,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所以我一直认为,中医是需要传承的,而怎么传承,最好的方式便是耳濡目染,再和书本知识融汇贯通,少一样也不行,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句话说得好“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中医就是得学以致用。想想我很幸运,有姥爷,有好的老师,使我对中医中药的热情度很高,自己有病,亲人朋友生病找我,都是中药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也更加体会到了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

I 文章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甘草学园】论坛-医声故事版块征稿;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