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生素你了解多少?

 人生好比斗地主 2023-02-13 发布于重庆

细菌是微生物世界的一个大家族,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因其微小,我们用肉眼看不见它们。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细菌的基本形态有三种:球状(球菌)、杆状(杆菌)、螺旋状(螺旋菌)

在人体中,细菌的数量占到了人体所有活细胞总数的90%。这个比例可能听起来让人担心,但是微生学专家告诉我们,这些细菌中绝大多数和人类是共生关系。为了回报我们给它们提供的食物和居所,细菌为我们制造维生素,并对我们的消化和免疫系统提供了不少支持。它们也会保护我们抵抗一些病原体,即所谓的坏细菌。这些坏细菌也被称为致病菌。对付它们,我们人类自然也有强大的武器。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抗生素。

由于致病细菌太小了,以致于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知道某些疾病的缘由。在治疗这些疾病方面,更是束手无策。

十七世纪,荷兰显微学家列文虎克,在1670年左右,首次他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观察到细菌和单细胞生物组成的微生物世界的人。让人类对疾病的根源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也拉开了人类和微生物斗争的序幕。

随后法国化学家(法 ) Louis Pasteur,路易●巴斯德,细菌学之祖,1822-1895,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酵研究,他用试验表明,牛奶变质是因为牛奶中产生了乳酸。他提出假设︰这是由于牛奶中有微生物。随后,德国医学家和细菌学家,(德)Heinrich Hermann Robert Koch。(1843-1910)成功地从奶牛身上分离出了导致炭疽热的炭疽杆菌,这一发现促使巴斯德提出更大胆的设想,并且在实验中加以证明。渐渐的,他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医学界也按照他的研究,将一种疾病的起因与某种微生物联系起来。而寻找治疗的药物,也因此有了可能。

随着微生物的发展,从19世纪七十年代起,微生物间的颉顽现象被各国学者陆续发现并报道

1874年,罗伯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报上,首次发表颉颃现象,他记载了真菌的生长常常抑制细菌的生长。虽然人们认识了微生物之间的颉颃作用,但抗生素的进展仍然是十分缓慢。而且迂回曲折,走了不少弯路。

1928年秋的一个星期五,弗莱明偶然发现,污染培养皿的青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被明显溶解,许多细菌学家可能不加考虑,就将污染瓶扔掉。但弗莱明认为,这是微生物颉颃反应的一个有趣的例子,并进一步研究了这一现象。弗莱明将青霉菌提取物命名为青霉素。

1929年,《论青霉菌培养物的抗菌作用》发表在《英国实验病理学刊》,因此1929年也被称为“抗生素元年”。但由于各种原因,弗莱明并未进行后续的研究。以至于这一重大发现,无人理会,被埋没十年。

进一步推动抗生素发展的是牛津大学病理学家,(澳)Howard Florey(1898~1968),他在1938年~1939年,对已知的由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物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弗莱明的青霉素是最引起他注意的物质之一,幸运的是他得到了牛津大学化学家(英)Ernst Boris Chain等人的帮忙,很快就能对青霉菌的培养物中的活性物质青霉素进行提取和纯化,到1940年,已经具备了纯度可以满足人体肌肉注射的制品。在首次临床试验中,虽然青霉素用量很小,但疗效却非常惊人。人们再也不怀疑青霉素是空前有效的抗细菌药物。它使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得以发生巨大的变革。其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成为燃眉之急。在英美科学家的协作攻关下,其大规模生产所存在的技术问题逐渐得以解决。于是在短短一年中,青霉素便已商品化,而且产量日益增加。

正是由于这种有神奇疗效的抗生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成千上万受死亡威胁的生命,得到幸存。青霉素就成为第一个作为治疗药物用于临床的抗生素。

(美) Selman Abraham Waksman是抗生素历史中另一位重要人物,他和他的学生抛弃了传统的靠碰运气来分离抗生素的方法,开始通过筛选成千上万的微生物来有意识有目的的寻找抗生素,他于1944年发现了一种新抗生素-链霉素,是由灰色链霉菌产生的。在当时看来,抗生素-链霉素是青霉素一种非常理想的补充,青霉素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链霉素则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以及青霉素无效的分枝杆菌,而且青霉素和链霉素两种抗生素之间无交叉抗药性,链霉素发现的另一更重要的意义是它改变了结核病的预后。随后,人类开始了大规模筛选抗生素的时代。瞬时间,许多科研工作者纷纷来到污水沟旁,垃圾堆上,采集样本,筛选菌种,在短短一二十年间,相继发现了金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制菌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等。这些抗生素的问世,使当时的细菌性疾病和病得以成功的治疗,使人的寿命显著延长。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抗生素研究进入了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化的阶段。并建立了大规模的抗生素制药工业生产方法也工业化。

1961年至80年代,人类进入了半合成抗生素时代,如半合成青霉素、头孢、半合成四环素和半合成红霉素﹔1962年至90年代,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诞生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了合成抗生素的时代。

抗生素的发现拯救了无数生命,他是医学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之一。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中间确实存在很多的偶然性。但最终,抗生素诞生和发展与科学家们前赴后继的探索是密不可分的抗生素研究的不断深入,作用对象的不断扩大,人们在抗菌抗生素之外,又找到了抗肿瘤、抗原虫、抗寄生虫等用于人、畜及农业的抗生素。这些表明,抗生素研究的领域已不单单是局限于抗菌抗生素。它已经进入一个开发微生物产生的,有使用价值的生理活性物质的新阶段。因此其定义也扩展为: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可以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万古霉素类、克林霉素类。

不同抗生素的抗菌原理不同,有针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也有针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或厌氧菌的,有的抗生素属于广谱抗生素。各种抗生素可以通过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结构,细胞膜功能和结构,蛋白质的合成。DNA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叶酸合成等方面,从而起到对抗细菌的作用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公众对于抗生素的使用仍存在不少误区,比如拿抗生素当感冒药的,其实引起普通感冒的病原体有两百多种,几乎全都是病毒,只有百分之零点五到百分之二的普通感冒可能继发细菌感染,才需要抗生素。

常见的抗生素误区包括,第一,自我用药,抗生素属于处方药物,需要有较高的使用技术要求随意自我用药,常常会导致用药错误,是细菌耐药的重要原因。第二、频繁换药,抗生素需要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才能起效,很多患者在用药初期,见效不明显,自行要求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引发不良反应。更容易使细菌对多种药物耐药。第三,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有人认为,同时多用几种抗生素可防止细菌漏网,其实这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容易产生不良反应或造成细菌耐药。第四,擅自停药,感染症状减轻时,细菌一般尚未彻底清除,此时停药相当于增加了细菌对药物的适应时间,会使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耐药性。也会导致细菌消灭不完全,疾病反复。第五,用“更高级”的抗生素,很多患者误以为抗生素越高级越好,其实所谓高级,一般是针对抗生素的新旧和价格而言,并非指对某种感染更有效。盲目用更高级的抗生素,更容易引起耐药。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过程,正可谓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细菌数量大,变异性大,抗生素应用不规范,就容易在杀灭大部分细菌时,让一小部分细菌存活下来。而那些存活下来的细菌不但修炼自身,逐渐练就了一身新的本领,它们或者拥有了化学武器,产生灭活抗生素的酶,或者身披生物被膜这样的盔甲,从而阻止抗生素进入体内,又或者通过细菌壁增厚,堵塞抗生素进入细菌体内的通道,使得抗生素难以渗透进入细菌体内,以及生成排药机,通过细胞膜主动外排机制,将抗生素药物排出细胞外。这些幸存下来的细菌,最终成为独步抗生素世界的武林高手,即超级细菌。并通过不断繁殖,最终导致菌群整体的抗药性增强,耐药性由此产生。

目前,抗生素的耐药问题,在我国尤为严重。这与滥用抗生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抗生素被滥用的比例达到80%,人均剂量是美国的10倍。每年生产抗生素类药物达3.3万吨。从1961年开始发现耐药菌,随着时间推移,耐药菌的数量越来越多,导致越来越多的抗生素失效。

目前有多种超级细菌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已有的抗生素却都无能为力。一方面超级细菌在不断出现,新药物却很难被研发。

医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花费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开发出一款新型抗生素,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需要2年时间。

细菌产生耐药性,其可怕之处在于,一次普通的感冒或者一个小伤都可能因为无药可救而要了人的命。

WHO于2015年发表公告称,抗生素耐药性在世界各地造成的影响已升至危险高度。一份包括抗生素耐药性在内的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行动计划于2015年5月由世界卫生大会通过。该项全球行动计划旨在保证能继续使用安全和有效的药物预防和治疗传染病。

滥用抗生素,危害所有人。在不必要时使用抗生素会加剧抗生素耐药性,抗生素耐药感染较为复杂,且较难医治。任何年龄的任何人以及任何国家都可能会受到影响。

服用抗生素前,请务必咨询医务人员。

对于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四“不”原则:

●不自行购买●不主动要求●不任意服用●不随便停药

疫苗的出现,让人类的寿命有了提高,有疫苗有抗生素,人类的寿命才有了大幅度提高。真正实现了人生七十不稀奇,希望我们都能合理使用抗生素。真正享受抗生素带来的健康,超级细菌离我们有多近,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