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始经启示录172:有一种修行的病无药可治

 新用户17779036 2023-02-14 发布于江苏
导读
道家圣人关尹子为什么告诫我们,对圣人和高人的言行不要执迷?什么样的修行病无药可治?伟大的佛陀,对此有怎样的告诫?为什么说人一旦着了相,就不可能体道悟道?修行者们又为什么强调不怕念题,就怕觉迟?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我们今天一起精读《关尹子》药篇的第二十章,先读经文。
关尹子曰:金玉难捐,土石易舍。学道之士,遇微言妙行,慎勿执之,是可为而不可执,若执之者,则腹心之疾,无药可疗。
01
关尹子告诉我们说:
黄金和美玉,非常稀有和难得,所以一旦有了就难以舍弃。而泥土和石头,因为特别常见,所以可以很轻松地丢掉,不会在乎。
真想体道悟道的人,遇到了高人的微妙言行,千万千万不能对此产生执着
这些难闻难见的言行,确实稀有,确实难得一见,可以去学习、去效仿,但就是不要产生心理上的执着。
如果一旦执着于这些微妙的言行,产生了迷恋,就相当于腹内之心患上了大病。
这种执着心带来的修行病,无药可治。
02
关尹子拿黄金美玉和泥土石块做比较,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常识,越是难以得到,越是舍不得丢掉。
生活当中不也是这样吗?一个人好不容易才挣到一点钱,所以特别舍不得花。
可是如果一个人赚钱很容易,他花起钱来往往手脚就很大。
越是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得到了以后就越舍不得丢掉,这是人性的本能。
关尹子之所以做这个比较,打这个比方,目的就是告诉我们,修行人最容易患上的,而且又不容易被注意到的一种大病,甚至是不治之症。
那就是对高人的言行产生心理上的执着、执迷、贪恋。
03
修行人修的就是一颗平等心、平常心,要对治的所害怕的,就是分别心和执着心。
对于修行者而言,圣人也好,高人也罢,他们的金句妙语、修行方式,就如同我们普通人眼中的黄金和美玉一样,是非常地难得,非常地稀有,非常地罕见。
一旦读到了一本好书,被圣人的某些话启发到,或者学到了一个平时根本见不到的修行方法,便会很珍惜,便视若珍宝,奉为圭臬,不愿意丢掉,甚至会产生非常顽固地迷恋。
04
对于一个修行学道的人而言,能够不贪财,不贪色,不贪名,不贪权力就已经很难很难做到了。而能够做到不贪不执圣人的言行,那就更加的难以做到。
贪财贪色贪名贪权是贪,贪理贪法本质上也是贪,是三毒之首,都是分别心和执着心在作怪。
一旦有了执着心,就做不到空灵与自在,实现不了圆融无碍,就相当于心有挂碍,而心有恐怖了。
本质上是看不破、放不下,所以就不能得到自在。
05
关尹子的告诫,可以和《金刚经》中佛陀的告诫相互参看。
佛陀他老人家讲得就更直接: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我们所有的人都崇拜佛祖,我们把他当成神看,而佛祖他本人却告诫我们,我跟你们讲的法,本质上就像一个过河的竹筏子,过了河就应该丢掉了,你不能一直抱着不放。
再好的法都应该舍掉,都应该放下,都不能执着,何况那些还不如法的。
06
佛陀在《金刚经》中还告诫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圣人的话,高人的法,相当于帮我们在指路,我们自己走完了之后,修过了之后,有了感悟之后就可以放下圣人的话,放下高人的法。
我们打个出租车,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到了目的地之后要下车的,不能赖在车上不走,是一个道理。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人就容易形成对法相的迷恋和执着。而一旦着了相,人就不太可能体道悟道,就更不要谈与道合一。
想要体道悟道,先要做到离相。佛陀不也说离一切相,则名诸佛吗?
07
《金刚经》当中“离相”二字对我的触动最大。
外在的所有人事物,只要我们在乎了,就相当于分别和执着了,只要是执着了,就相当于有了相.
有了相,我们心就不清净,心不清净,看人看物就看不准,就会自己给自己找烦恼。
人贪财贪色相当于受了外伤,可以通过治疗能够修复。
而一旦贪了法,执着于某部经典,迷信于某个高人,那相当于肚子里面的心上长了大病,就很难治疗了。用今天的话讲约等于绝症,不治之症。
08
不管我们信不信佛,不管我们修不修道,都最好每天问问自己:
我还有没有分别心?我还有没有执着心?内在的平等心、平常心有没有变得多一点?分别心和执着心有没有轻那么一点点?少那么一点点?
如果分别心少一点,执着心少一点,我们的心就会更清净,更自在。
修行人特别喜欢讲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有了执着心,有了分别心,有了这些念头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毫无知觉。
只要就是自己知道了,意识到了,就可以调整自己的心绪,调整自己回归中正无染的状态,最害怕的就是不知不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