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越过越好,因为做对了三件事

 写作的思文 2023-02-14 发布于黑龙江
 家人能够彼此尊重

胡适曾给儿子写过一封信,信上说:

我养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

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反而,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

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

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每当我想起这封信,就会感叹一个家,倘若父母能尊重孩子,听见他们的声音,不控制对方,给予一定的自由,那么这个家一定是和谐的。

彼此尊重,或许需要几代人的更迭、改变,在传统意义上的母子关系、父子关系,显然已经不能够让一个家越来越好。

真正认可于心的,是互相尊重,是灵魂上的,不把孩子当成附属,也不是工具,而是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学习去爱。

心不穷,则富一生

看过一个老纪录片《姑奶奶》是关于清华做客教授,樊其辉的。

他白天做服装设计,晚上在酒吧唱歌,活的自我另类,纪录片里听他讲述过去,因为穷,没有办法,只能靠出卖色相挣到第一桶金。

后来,他有钱了,但不敢花,特别是给父母买些东西,父母会心疼说,不要,太贵了。

从小的时候,家人很苛刻,物质特别匮乏,但他又对金钱充满渴望,因此挣到的钱,仍不敢去消费,因为穷怕了。

他对采访说,你知道么,穷到骨子里的感觉么?

那种感觉很难走出来,就是你的家庭、意识都是闭塞的,你会有很大阴影,不敢去要,觉得配不上许多东西。

正如,那天看到一段话说:

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听到的是:懂事、我们不要、公平、忍一忍、没有办法。

而富足家庭的孩子,从小听到的是:自由、平等、梦想、艺术、勇敢。

人穷并不可怕,怕的是心穷,一个家庭,即使在清贫时,只要保持乐观、自信的一面,坚持奋斗,就会越来越好,因为你的精神是力量,总会看到希望。

始终能注重教育

一个家庭的教育不是鸡娃,而是通过学习去认识世界,感悟世界,找到自己的目标。

这个社会当然重视学历,而教育是终身的,不仅仅是学业,更是一种终身成长。

曾经有个家长带着孩子到一个老师家,让对方帮忙填写高考志愿,并参谋以后做什么好,老师说了许多看法,包括也谈到未来的趋势。

但最终回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到底喜不喜欢,有没有兴趣。

这个老师的看法到现在看都是正确的,因为一个人不仅是为了获得什么而学习,更是为了做什么事而学习。

要找到根源所在,其实是源于一个家对教育的理解、认知。

许多家庭焦虑的原因,在于个体能力不足,盲目跟随所谓风向。

所谓教育,是独一无二的探索,是个人的选择和经验,更是热爱和信念,你先做到了,家人才更懂选择。

后来,这个孩子也更清晰了目标,找到了真正热爱的事,避免了浪费时间、精力,走上了正轨。

一个家能越过越好,在于内在,而不在于外在,守住家的本心,做好自己,修养自己,你会看见家也跟着绽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