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十七章笔记

 磐桓子 2023-02-14 发布于宁夏

第十七章 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本章理解有两个角度。

第一、从管理的释义,最上等是人民知道有统治者,而自由自在的生活,因为圣人治天下,无为而治;其次,用德育仁义教化人民;再次,是人民畏惧,这也是高压政策,就同秦始皇的暴政一般;最次,就是人民对其不满,轻辱统治者。统治者诚信不足,人民无法信任他;最上等的统治者,其悠闲自然,不随便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事情结束,人民都说:我们自然而然。

第二、对道的体认释义。对“道”最高明的人是大智若愚;其次对“道”有所知有所信,因此亲近和盛赞;其次不相信“道”的存在;其次对“道”的不屑和轻慢;有的人信不够诚心,有的人根本不信;“道”中的悠闲自得,难以言述,功成事毕后,百姓看到都说,自然而然。

这两个角度,自古有之,但多数以第一意为主,因下一章就讲大道废有仁义,从文章逻辑而言,更加紧凑严谨;但第二种释义,可以理解追求“道”的人,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前后文比照思考,相互呼应,至于“问道、论道、修道”,都是千年中世代皆有,民间流传较多的就是神仙故事,而其都蕴含着道家的思想与精神。

再从本章的理解而言,道德经存在多种理解,其意义相近、相似、相悖、相差,文化的繁荣传播,本身带有众说风云,各执一词,角度不同,无法调和,所以存在即合理,有实用性就是“道”之用,大道本就无所不包、无所不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