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笔记(善建者不拔)

 磐桓子 2023-02-14 发布于宁夏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善于建树的无法拔除,善于抱持的无法脱掉,子孙能够遵循、守持就不会断绝。把此道理用于修身,德养会真实纯正;把此道用于家庭,德养会有余;把此道用于乡里,德养会长治久安;把此道用于邦国,德养会丰盛;把此道用于全天下,德养会无限普及。所以,从自身观察他身;以自家反观别家;以本乡反观别乡;以本国反观别国,以天下察看天下。我怎么知道天下的情况呢?就因上述。

善建,可看作建设、建筑、建构;善抱,可理解保持、把握、把控;从道而言,建与抱是有为,必不长久,从德而言善建善抱,必是以道的规律,以德养构建。如古今圣贤,构建的思想,“四书五经”,无论后人如何学习实践,无人敢或能做出改动,这可称为“善建者不拔”;而“善抱者不脱”,保持正确的言行,与万物并行不悖,效法天地,随道而为,不会被道遗弃,第二十三章“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子孙以祭祀不辍。祭祀是传承数千年的仪式,有祭祖、祭天、求神、拜佛等,建筑有亭台庙寺、宗祠等;这里透射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子孙祭祀不辍,就是后代繁衍昌盛的体现。《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这是一伟大的政治理论思想,周朝成立后对前三朝的后裔封爵,就是这个思想的践行。经文中士子孙传承延续“善建善抱”终得正道。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从“身、家、乡、国、天下”的顺序,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由近而远,终在普天之下,德而即获“真、余、长、丰、普”,字义是德的体现,字面意思还可拓展体会,如真可是真道、真理、正路、正行等等;道德经“道法自然,万法归一”。

而过程和方式是“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我如何知道天下?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就是以本章所述。

另外此处可看到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相同的内容与顺序,常言凡事反求诸己、反观诸己,一切从自身出发,这是修齐治平的根本原则;这也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法则的应用体现,修身是“道生”,齐家是“德畜”,物形是“治国”,势成是“平天下”。个人借此发挥易经“元亨利贞”,也是四个过程,这存在一定的共识性,包括佛家“成住坏空”,圣人理解万事万物始终有高度的一致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