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笔记(含德之厚)

 磐桓子 2023-02-14 发布于宁夏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chài]虺[huǐ]蛇不螫[zhē],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德养浑厚,就初生的婴。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他,凶恶的鸟不击他。他筋骨柔,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不男女交合之事,生殖器却勃起,这是精气充沛的表现。他整日哭号嗓子却不沙哑,这是和气纯厚的表现知道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达。贪益生存欲望会遭殃,念使气叫强。物壮盛就变衰老,这叫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就会加速结束

第十五章有道之人“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第八章近与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本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从“德”的浑厚而言,比较清楚,“含德之厚”用赤子比喻,不是得道、几于道的人,而其状态“毒虫不螫、猛兽不伤、攫鸟不搏”,动物对其不伤害。

婴儿无论在任何环境,都是安之若素,不会受环境影响。人产生恐惧会有过激行为,动物感受到被威胁,会进行防卫而伤人。孩子天性没这些,人类中有狼孩的事迹,这是很好的说明;后天德养浑厚,可以通过修行达到,佛陀降伏醉象的公案——当时,提婆达多想害佛陀,便买了几只象,把他们灌醉。看到佛陀和阿难尊者走来,他在醉象的屁股上猛刺几刀。顿时,醉象向佛陀猛扑过去。佛陀见象冲来,以同体大悲之心伸出手来,醉象马上跪伏在地。佛陀走过去抚摸大象的头顶对阿难尊者说:“我们只能用悲心对待仇恨,绝不能用憎恨心去对待”。

庄子·达生篇举醉酒人坠车摔不死,因为其神全,不知坐车,不知坠车,死生惊惧不入其心。实际生活有醉酒体验的知道,醉酒中不知道疼痛,无论摔倒如何浑然不知,待到酒醒后身体疼痛才反应过来。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这是婴儿的一个标准姿势,始终握着小拳头,而其原因,有生理医理含在其中。还有婴儿的生殖器,常说是纯阳之体,精满气足的表现。整天号哭,却不沙哑,这个现象从婴儿可以观察到,连续“啊,啊”的号哭,不流泪也不影响身体发育,如果流眼泪要注意。这也是婴儿中气十足的状态。

如果后天个人要保持精满气足,懂得“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这就要学佛修道养生养性等理论了;理论涉及医学、自然、环境、生物、生理等多方面,且因人而异,涉及宗教更是另当他论。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纵欲贪生是悖道离德,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最终就是“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同本章婴儿无知无欲的状态形成比照。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不合乎“道”,对事物是加速老化、结束、死亡、终结。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孟子·公孙丑上》揠苗助长“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儒道之理是相同的,还存在相辅相成,所以文化是一脉相传。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也是民间对文化衍生的表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