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齐物论》笔记之三

 磐桓子 2023-02-14 发布于宁夏

1.4随成心而师.自以为是

原文: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白话文义:人依照自己心的意识观念为依据准则,那谁没有自己的依据准则?都用自己的知见为依据准则?愚蠢的人也是一样啊!没有心的意识观念而有是非对错,就像今天去越国昨天已经到达。就是把没有认为有,把没有认为有,即使神人大禹也无可奈何,我又能怎么办呢!

想法:人的心念成见不可不畏,因其导致“无有为有”的混乱。具体到人世间,任何事都有其客观主观,这是理解世间事物的逻辑,而非道的角度的世间万态;理性思维可确认形而下的器,对形而上的道,就同下面对言语的论述一般,没有定论,唯有矛盾。

原文: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kòu]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白话文义:人说话就像风吹万物,说话的人有所表达的意义。说话的人所讲的意义却无法确定,言说真有意义吗?还是没有过言说呢?都以为和小鸟破壳啼鸣声有不同,有分别吗?没有分别吗?道不隐藏怎么会有真伪?言说不隐藏怎么有是非?道到哪里都无所不在?言说完就不存在了?道隐没在小的成就,言说隐没与华美辞藻。所以有了儒家墨家的是非争辩,各自以对方的“非”为是(自以为是),如果要肯定对方的“非”,并否定对方的“是”,只有心里明道。

想法:接上一段人的心念,从言论上“自以为是”,“儒墨”的矛盾也由此而出,庄子立于道的角度感叹“则莫若以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传统的真传、嫡传,伪学、邪门歪道等等,历史中经久不衰,其原由之一是“言”的问题。

古代有一寓言:“一个瞎子想知道太阳。有人告诉他太阳像铜锣,于是他敲铜锣听到了声音,日后他听到锣声就认为是太阳。后来有人告诉他不对,太阳会发光,跟蜡烛一样,于是他摸了摸蜡烛,知道蜡烛的形状。一天,他摸到了一支短笛,认为那就是太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