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泰初有无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huì]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mín]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夫子问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辩者有言曰:'离坚白,若县寓。’若是则可谓圣人乎?”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执狸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来。丘,予告若,而所不能闻与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众;有形者与无形无状而皆存者尽无。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白话:最开始的有与无,没有“有”没有“名”,一的开始(有的初始),有“一”却没有形态。万物能存在就是“德”,没有形态却有区分(一阴一阳之为道),没有间隙就是“命”,阴阳交互产生万物,万物生成就有了形体,形体保守精神,各有不同就是天性,天性修复返还其德,德达于混同太初。混同近与虚空,虚空乃至广大,融合各类声音,言语与鸟鸣融合(无心而为),天地相合。相合交融,像愚昧像昏沉,这就是玄德(最深奥),同于顺应天地。 孔子向老子求教说:“有人修道向逆而行,把可以说成不可以,,把正确说成不正确。善辩的人分析说:'坚硬是坚硬,白色是白色,言辞悬如日月’,这样的人可算是圣人吗?”老聃说:“这是技艺相搏,劳神费心的人,会捉狸猫的狗被人猎取,猿猴身行轻巧被人从山林中捕捉,孔丘,我告诉你,你不能听到和不能言说的:凡是有手有脚、无心无耳(不听人劝)的人多,有形体(身)和无形无状(心、道)能共存的没有,人动静、死生、兴衰,都由不得自己,个人能做到的,忘记外物,忘记天地,自己名字也忘记,忘记自己的人,就是与天地合一。” 体会:本段讲道,也可视为宇宙观,万物形成的阐释。元气初始,没有万物,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万物因“德”而成,道是本体,德是万有万用,万物是随性而成,依性而生。万物万性,人性修反有“德”,德近与太初,静坐修道,身心会处于“虚无”,虚无中广大无边,合与天地,这是修行中的体会。 离坚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著名论点之一。公孙龙认为,一块坚硬的白石,用眼看不会看出它是否坚硬,只能看到它是白色的,用手摸不能感觉其白色,只能感觉到其坚硬,所以世界上只有白石和坚石,没有坚白石。这种辩论在道家观点,是劳形怵心,不值得提倡,也是导致纷乱的原因。 动静、生死、兴衰为道之理,天之性,人不可奈何,唯有顺应。 社会人群始终是普通大众为重心主体,圣人、贤者都是少有之人,能够“忘我、忘天地、忘外物”的人甚微;孔子有“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这也是道品,也是儒道精神共识共通的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