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河伯二、三问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qì]: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fú],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白话:河伯说:“那么我把天地看做大,毫毛看做小,可以吗?”北海若说:“不行,天地万物,体量没有穷尽,时序没有止境,得失无常,开始结束没有起点,所以有智慧的人看待远近,虽然小但不觉得少,大也不觉得多,知道体量没有穷尽,说明古今都一样,所以长寿不会厌倦,短命也不以为是,因为知道时序没有止境,体察盈亏,不因获得欣喜,不因失去忧患,明白得失无常,明白生死自然,所以生不为喜,死不以为祸,明白开始结束没有起点,算计人可以知道的,比不上自己不知道的,人活着的时间,比不了未生的时间,用小知去穷尽至大的境域,这是迷乱且无法有所获得,由此看来,又怎么能知道毫毛就是最微小的呢,又怎么知道天地就是最大的境域呢?” 河伯说:“世人都议论说:'最精细的没有形态,最大的没有范围。’这是真实的吗?”北海若说:“你从细微处看大的没有穷尽,从大的看细小无法看清晰,所指的精微,是小中的微小;广大,是大中的广大,大小各有不同却各得其宜,这是态势有形的。精细和粗糙,都受限在有形范围中,无形的,用数量无法分别;没有范围的,数量无法穷尽,可以言说讨论的,是物体的粗糙一面;可以意识感知的,是物体的精微;言说不能讨论,意识感知无法体察,就不是精细粗糙的范围。所以大智之人的行为,不存在害人之心,不自认仁慈恩惠,行动不为利益,不轻贱门卫,不争求财货,不过度辞让,遇事不假借他人,不贪多量力而行,不鄙视贪婪,行为合乎世俗,没有怪癖异行,行为随顺众人,不鄙陋奸佞谄媚,全世的功名利禄也不会让他动心,邢戮侮辱也不会让他羞耻,知道是非没有什么分别,大小无法有清晰的界定。听说:'有道的人不需名声,有至德的不失去得,大智慧的人无我。’这是依据分别所认识的境界。” 体会:河伯第二问“把天地看做大,把毫末看做小”,有范围就有限制,有限制就会“迷乱而不能自得”。 道德经:“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的终极是返归,没有边际范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第三问从区分中“无贵贱、无精粗、宠辱不惊、无是非、无我”,和光同尘,逍遥自在于人世。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人的区分,源自心识作用,外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官能,产生“色声香味触法”的感知,然后再有心识后出现“喜怒哀乐忧伤恐”,所以心识造成的感受属于后天,而大人、得道者,保有先天本性,同天地精神往来,任随自然万物演化。 佛家通过修心修行将第八识(阿赖耶识)作用分解,回归到人之初。这些同现代科学基因链研究,有很多类似接近,就是人体构造最精微的构造,其作用注定了“生老病死”,据说把基因链从组,就会产生无病、少病、延缓衰老等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