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郑人缓 原文:“郑人缓也,呻吟裘氏之地。祗三年而缓为儒。河润九里,泽及三族,使其弟墨。儒墨相与辩,其父助翟[dí]。十年而缓自杀。其父梦之曰:'使而子为墨者,予也,阖尝视其良?既为秋柏之实矣。’夫造物者之报人也,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彼故使彼。夫人以己为有以异于人,以贱其亲。齐人之井饮者相捽[zuó]也。故曰:今之世皆缓也。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况有道者乎!古者谓之遁天之刑。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众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 “庄子曰:'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人,天而不人。’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小夫之知,不离苞苴[jū]竿牍[dú],敝精神乎蹇[jiǎn]浅,而欲兼济道物,太一形虚。若是者,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水流乎无形,发泄乎太清。悲哉乎!汝为知在毫毛而不知大宁。” 白话:郑国有名叫缓的人,在名为裘氏的地方读书。经过三年缓成为了儒士。他像河水一样润泽周围的人,恩泽惠及家族三代,希望他的弟弟能成为墨家门生。兄儒弟墨两相争辩,他的父亲帮着弟墨。十年后缓自杀。他父亲梦见他说:'让儿子学习墨家,是我的功劳,为何不去看我的坟墓,已经化为秋柏结了果实。’造物者赋予人,不赋予后天才学而赋予自然天性,人各有命才成其命,缓认为自己异于常人,轻视他的父亲,齐人掘井取水自认有功,与前来饮水的人扭打,所以说:现在世间都似缓这样的人。自以为是有德的人却不明智,何况有道的人呢!古人称这是逃避天地的自然刑法。圣人安适就任随安适,不安适就任随不安适;众人安于不安适,不安于安适。 庄子说:“了解道容易,不用言论却难,了解道不言语,这是符合自然。了解道去言说,这是适于人事。古时的至人,和与自然不离人事。”朱泙漫向支离益学习屠龙术,耗尽家财千金,三年学成后却无处可用此技。圣人遵循必然不背离,所以没有纷争。众人以不必却固执必然,所以多纷争。长久顺着纷争,所以行为有了执着贪求。纷争,照此倚仗终究灭亡。常人的小聪明,离不开礼尚往来的应酬,在浅薄的事上消耗精神,还想兼济大道通达万物,形体合于太一虚境,这样的人,已迷惑在古往今来的外在演化,形体困累在六合之中,不知太初的奥妙。那些至人,把精神守一在没有开始的地方,甘愿寝睡在虚无无物的境界中。像水流没有固定形态,源自太清的终极无尽。悲哀啊!你所知道的就像毫毛,却不知道广大至极的宁静。 体会:缓自恃有功,传道授业菏泽九里,孝悌恭让泽及三族,成就弟弟为墨家,兄儒弟墨争辩,却因父亲支持弟弟,十年后自杀。文中叹息“今之世皆缓也”。天生万物终为用,何必落花无情人多情;天性本为天地生,后天才学非天生。安其所安是心安,不安所安需安心。 “道”言者不知,知者不言。白居易《读老子》“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虽是如此,圣人心为天地心,天地生万物,万物皆自性,五千言道经,与人与至人,常人五千言亦是多言,非言;耗尽家财学屠龙,技成无用何须言。 放下外在秋毫般的纷争,回归内心探知“太初、大清、大宁、无有之乡”。修心养性反求诸己,心外万般由心生,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心能静,万事皆随顺自然而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