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录片《西南联大》解说词

 南京栖霞百仁 2023-02-14 发布于江苏
纪录片西南联大第一集00:0050:00

纪录片《西南联大》解说词第3集 解说:李龙滨 旁白:李立宏 龙凌云 张丽敏

西南联大的历史是一种美,是在血与火的残酷岁月中,呈现出来人性的光辉和知识分子的光辉。

西南联大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西南联大》是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出品,徐蓓任总导演的历史纪录片。

为纪念西南联大在滇建校80周年而作,共5集,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以日记、文章、口述片段和人物访谈为载体,再现了西南联大从学校筹建、搬迁、选择校舍、正式建成,到师生日常教学、生活、研究的一系列历程。

  • 第1集《八音合奏》

  •   农人忙着耕耘、播种、收获,渔人得在运河里撒网捕鱼,女人得纺织缝补,商人忙着买卖,工匠们忙着制作精巧的成品,读书人则高声诵读,默记“四书五经”,然后参加科举。中国有成千上万这样的村落,共同的文字,共同的生活理想,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科举制度则使整个国家结为一体,而成为大家所知道的中华帝国。


  • 第2集 《刚毅坚卓》

  •   当象牙之塔的师生真正走向战乱中国,在跨越湘、黔、滇三个省份,行程三千多里的行走当中,他们真正了解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和人民,他们的意志得到磨砺,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以升华。这次行走成为了联大师生的共同精神财富,“刚毅坚卓”得以成为联大校训。而这四个字,正是联大师生在昆明办学八年的写照:他们经历轰炸、贫穷、病痛,却从未间断过教学与研究。

西南联大2.mp3音频:00:0049:04

  • 第3集《大学之大》

  •   1937年7月,天津人杨苡高中毕业,她的成绩本可以让她被保送南开大学,可是突如其来的七七事变,让她无书可念。几个月后,她得知由清华、北大、南开共同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便决定乘船离开天津。


  • 第4集《火的洗礼》

  •   1938年的秋天,日本军队陆续占领广州和武汉。至此,中国的大片领土沦陷。在昆明的街头,不断出现来自沦陷区的青年学生。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穿越一道道火线,只是为了在中国找到一张安静的课桌。然而,远离战场的云南真的安全吗?

西南联大3音频:00:0049:07

第5集《嘉荫长留》

  •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昆明南屏电影院,一场群架,箭在弦上。原因是一名外地观众模仿云南话,给正在放映的一部外国电影加了戏谑的旁白,因此惹恼了在场的云南人。1938年5月,云南本地最大的两家报刊连篇累牍地刊发声讨文章,声讨对象是一位作家,他此前曾在一篇文章里把云南人比喻成牛,令云南人感到受辱。这位观众和这位作家,都来自西南联大。


该片走遍中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访问49位西南联大的学子,片中通过他们和教师后代的记忆重现了西南联大的历史和校园生活。除了采用第三者叙述外,关于当时生活、学习的场景,及个人的生活经历,全部采用他们著作中的原文,用独白方式进行展现,以构筑还原当时的情景、氛围。

该片拍摄的两年期间,摄制组前往云南省档案馆、美国国家档案馆、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图书馆等馆所,寻找到一些西南联大珍贵的影像和照片 。

该片对史料的搜集和口述历史的记录堪称'抢救式’的,片中出现的300多张珍贵的历史图片为首次面世,接受采访的49位西南联大学子,最年轻的已年满90岁,节目还没播出,他们当中已有3位去世了

中国大学史上的第一豪华天团 西南联大能够出这么多杰出校友,与强大的师资分不开。看当年的老师名单,完全就是一个豪华天团,全部是让你振聋发聩的名字:朱自清、沈从文、闻一多、陈寅恪、赵元任、钱穆、钱钟书、金岳霖、冯友兰、华罗庚、朱光潜、费孝通、潘光旦……


高等院校大规模地内迁,主要还是人的内迁,教授的内迁,因为像北大,从一开始就没有准备将物质迁出北平,他们相信自己一定会回来,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很长,所以北大内迁时委托了几个不便内迁的老教授在北平承担保护学校的责任,其他能够跟随学校迁往内陆的教授,都尽量地随学校一起行动。所以,高等院校的内迁,就是教授们的内迁,就是这些教授从东部中心城市迁往内陆比较荒凉比较落后的地方。

这对那些已经习惯于养尊处优的教授们来说,也是一件非常不得了的事情。他们住惯了大城市,住惯了高楼,享受过现代化的设施,突然间来到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内陆,走在那坑坑洼洼的红土小径,住在那铁皮屋顶、泥土地面,有窗户而没有玻璃的平房。而这些教授就是当年中国最重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就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精英,是第一流的大学者。像西南联大,当时就集中了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原来的主要教授,他们是:朱自清、冯友兰、周培源、钱穆、钱钟书、潘光旦、江泽涵、汤用彤、吴晗、吴大猷、吴有训、陈岱孙、陈省身、陈寅恪、张奚若、金岳霖等,个个都是各自领域中泰斗级的人物。

然而不幸的是,美国援华会负责人在宣布这项消息时竟然说这些援助款项将用于补助中国高等学校里教授们的生活。于是将这条消息在报上一经披露,立即在中国引起极其强烈反响,有些人反对靠美国慈善团体的捐款来维持中国国立大学教授们的生活。蒋介石听说后也勃然大怒,并立即将此项援助予以取消。结果,像西南联大常委梅贻琦、蒋梦麟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大后方知识界的头面人物,其家庭经济状况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梅贻琦的夫人好不容易化名找到一个工作,但终究还是被人认了出来,只好放弃不干。蒋梦麟将家中的书籍、衣物能够当掉都当了,他的太太也很想找个工作,无奈鉴于梅贻琦太太的例子,也只好放弃。

蒋梦麟向联大教授通报美国联合援华会援助大学教授计划被否决时,引起了大学教职员的强烈抗议。他们认为大学教授生活如此艰难,接受美国援助并不丢脸,既然政府可以接受租借法案,那么教授们迫于生计,接受美国援助何尝不可?蒋梦麟费了很大口舌劝阻教职员不要发表抗议文字。他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能否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保存骨干力量,让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战争中丧失殆尽,将会使原来已经不振的高等教育更为混乱。蒋梦麟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就当时情况看,已经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损害。[3]

   中国政府不愿意使用美国人的捐款解决中国教授的生活,而自己又拿不出钱来改善甚至可以说保证教授们的基本物质需求,于是教授们依然故我地在饥饿线上挣扎。到了1943年下半年,西南联大教授每月薪俸已由战前三百多元降至实值仅合战前八元三角,仅能维持全家半月的最低生活。

中国教授生活苦不堪言,但西南联大所获得的成绩却是举世公认。他们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不仅克服了文人相轻的恶习,而且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都有至今仍值得称说的价值。在科学研究方面,蒋梦麟于1938年冬北大四十周年纪念时,特约各系教授撰文编印纪念论文集,其中所收的一些文章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如物理系教授吴大猷所撰有关多原分子之结构及其振动光谱的专论,就是一篇具有相当价值和独创性的论文。

在人才培养方面,西南联大的成绩也极为可观。培养出许多后来在学术界具有极大声誉和成就,像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等,当时都是西南联大学生。据他们当时的指导老师吴大猷教授说,他当年在泥墙泥地的简陋实验室,以三菱柱放置木架上作分光仪,继续进行研究。但在他担任讲授“古典力学”课程时,仍于学期结束时拟出十余个不同的题目让学生自行选择进行研究,而杨振宁即选择了其中以“群论讨论多元分子之振动”的题目。到了1957年冬,杨振宁、李政道荣获诺贝尔奖金时,他们不约而同致函吴大猷,说明他们多年以来的研究工作,均可追溯于吴大猷西南联大时的启示和那个论文题目。

   注释

   [1] 蒋梦麟致胡适函(1939年3月1日),《胡适秘藏书信及函稿》(39),486页。

   [2] 《三松堂自序》,107页。

   [3] 《费正清自传》,282页。

西南联大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传奇,这所大学只存在了短短八年零八个月,却诞生了172位院士,8位“两弹一星”元勋,2位诺贝尔奖得主,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培养的人才超过战前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30年培养的人才的总和。

这个纪录片拍了2年多,一共采访了17位在世的西南联大校友。最年轻的彭珮云女士89岁,还有一批都是98、97,还有100岁的。当讲到西南联大的时候,每一个人眼睛都在放光。他们每个人都记得自己的学号。“P字好,T字香,N字没人要。”P、T、N分别代表了北大、清华和南开的学籍身份。他们说,西南联大那个时候要张榜的,张榜时不会写谁谁谁得了多少分,而是把学号写在上面,所以每个人都非常在意自己的学号。采访巫宁坤先生的时候,他非常激动。本来约好早上10点钟采访的,他那天凌晨2点就起来了。他夫人告诉纪录片编导,他经常在梦里大声地说一个地名“大西门外”,“大西门外”就是西南联大校址。

采访许渊冲的时候,他说你知道我大一跟谁同班吗?我跟杨振宁同班,他是我的同桌。采访杨振宁的时候,没有提醒,杨振宁先生自己说,我有一个同学不知道还在不在世,他叫许渊冲。编导徐蓓告诉杨先生,许渊冲说他一定要在100岁前把莎士比亚全集翻译完。杨先生就笑了,说他还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是嫌别人翻译得不够好吗?

闻一多靠刻章挣钱

纪录片《西南联大》解说词第四、五集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