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精要 (诊法)6.1.​1.【切诊】

 感悟_johnson 2023-02-15 发布于福建

第五章  诊法

《内经》的诊法学说,是以藏象、经络等理论为基础,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的辩证法思想来分析各种疾病征象,充分发挥人的感官功能和思辨能力而形成的,是在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通过对各种疾病无数次观察积累起来的经验总结。后世医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具中医特色,而又切合临床实际的诊法理论,构建了中医临床基础的专门学科分支——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切诊

一、"切脉常以平旦"和四诊合参

【原文】

《素问·脉要精微论》∶黄帝问曰∶诊法【1】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曰,阴 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2】,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3,决死生之分。

【注释】

【1】诊法;即诊察疾病的方法,泛指望、闻、问、切四诊而言。「27精明∶指两目的神气。张景岳注;"视目之精明,诊神气也。"

【37参伍;即四诊合参之意。李念莪∶"不齐之谓参,剖其异而分之也;相类之谓伍,比其同而合之也。"

【语译】

黄帝问;诊脉的方法都有哪些呢? 岐伯回答说;诊察脉象,原则上应当在清晨进行。因为此时人们没有活动,阴气未被扰动,阳气也未耗散;加之还没有进用饮食,经脉之气不盛,络脉之气调匀,气血未受到其他因素的扰乱,而处于平和的状态,所以就能比较容易诊知异于正常的有病之脉。

切脉时既要注意诊察患者脉搏的动静变化,又要审视患者双眼的神气,观察面部气色的变化,了解五脏之气的盈亏、六腑之气的强弱与身体机能的盛衰。同时,还要将这些诊察所得的资料结合起来,相互参证,综合分析,才能诊断疾病,判断疾病预后的吉凶。

【经文分析】

1.诊法常以平旦

本篇指出,诊察疾病的时间以"平旦"为最佳。因平旦时患者未劳于事,阴气未动,阳气未散;未进饮食,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机体内环境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阴阳气血.脏

腑经络,经过一夜的休息之后,还未受到来自体外各种|因素的干扰。因而能比较准确地表现疾病的真实情况,故"平旦"是诊察疾病最理想的时间。但从"诊法常以平旦"的精神实质而言,在-干时诊病心以排非除外界大素对患者的景响。L患者在安静的状态下接学诊香。才能1保训与加平和,使得所收集的资料比较真实。为此,医生不必拘于"平旦",只要注意在诊察患者之前,让其有所休息即可,正如汪机所言∶"若遇有病,皆随时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

2.四诊合参

在确定诊察疾病的最佳时间后,原文提出"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从切脉、望神、察色、观察形体强弱方面,指出要全面检查、广泛收集临床资料。所谓"以此参伍",就是要比较、分析各种诊察方法所收集的资料,才能四诊合参,准确诊断疾病,故曰"决死生之分。"

【临床运用】四诊合参的临床意义

四诊合参是将四诊面得的全部临床资料,以中医的整体观,进行综合分析,由表及里,辨别疑似,去伪存真,洞察本质,理清关系,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有些疾病病情复杂,会出现脉证不合,如阴盛格阳、阳盛格阴、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实假虚、真虚假实诸证,往往脉象与病候互有真假,临床时需四诊合参,仔细分析,或舍症从脉,或舍脉从症,以去伪存真,抓住疾病本质。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心得,清·徐大椿日;"盖脉之变迁无定,或有卒中之邪,未即通于经络,而脉一时未变者;或病轻而不能现于脉者;或有沉痼之疾,久而与气血相并,一时难辨其轻重者;或有依经传变,流动无常,不可执一时之脉而定其是非者。况病之名有万,血脉之象不过数十种。目—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而即知其何病' 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若夫真脏之脉,临死而终不现者,则何以决之· 是必以望、闻、问三者合而参观之,亦百不失一矣。"(《医学源流论·脉》)清·李文荣《知医必辨》亦云∶"诊病之法,无过干望、闻、问、切。所谓四诊也。此四字无人不知,果得其法,病无不治。而医多差误者,口能言之,而心不能得,手不能应也。其中奥妙,本难尽言,然初学诊病,果能得其大略,,临证留心久之。纯熟,自然触手成春。""凡诊病之法,固莫妙于脉。然有病脉相符者,有脉病相左者,此中大有玄理。故凡值疑似难明处,必须用四诊之法。详问其病由,兼辨其声色,但于本末先后中,正之以理,斯得其真。若不察此,而但谓一诊可凭,信手乱治,亦岂知脉证最多真假,见有不确,安能无误? 目常诊者知之犹易,初诊者决之甚难。此四诊之所以不可忽也。"【《景岳全书·脉神章(中)》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